【演职人员】秦怡 的详细信息 |
秦怡 |
个人简介: |
中文名: 秦怡
|
从艺简介: |
人物简介 秦怡,1938年上海中华职业学校肄业后去武汉参加抗日宣传活动。同年至重庆,入中国电影制片厂任实习演员,在影片《好丈夫》中扮演角色,后相继参加中国万岁剧 团、中华剧艺社等话剧团体, 年轻时的秦怡(14张)在重庆 、成都等地演出《大地回春》、《钦差大臣》、《茶花女》、《天国春秋 》、《桃花扇》、《清明前后》等二十余部话剧。抗日胜利后回上海,作 为“ 特约演员” 参加拍摄《忠义 之家》、《无名氏》、《遥远的爱》 、《母亲》等影片。 建国后历任上海 电影制片厂演员、上影演员剧团副团 长。是中国影协第二至五届理事、全 国文联委员和全国政协委员。 曾主演《农家乐》、《两家春》、《摩雅傣》、《北国江南》等影片,并在《女篮5号》、《铁道游击队》、《林则徐》、《青春之歌》、《海外赤子》等影片中扮演重要角色。1983年主演的电视连续剧《上海屋檐下》(兼任艺术顾问),获第三届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特别奖,本人获首届电视金鹰奖优秀女演员奖。其表演细腻、质朴、自然,具有东方女性的神韵。编辑本段家庭生活 传奇 秦怡的明星故事很传奇,家庭生活却有点悲凉,痛苦多于快乐,眼泪多于欢笑, 秦怡和第二任丈夫 委屈多于喜悦,不幸的影子总伴随着她。 初识金焰是因为刘琼的介绍,年轻时刘琼是金焰的铁哥们儿,觉得"电影皇帝"金焰 与“四大名旦”之一秦怡相亲岂不是郎才女貌?而秦怡在念书时就是金焰的影迷,由他主演的《大路》不知看过多少遍,还听说他是朝鲜爱国志士的后代,与日寇做过不屈的斗争,且多才多艺,戏好人俊,还会烹饪、编织、缝纫、开汽车,仰慕之心很快使两人堕入爱河。 婚礼是体面的,由"神童"吴祖光一手操办,赴宴的都是名流,证婚人则是大名鼎鼎的郭沫若。婚后有过一段甜蜜的生活,生了个儿子金捷为家庭增添了温馨气氛,夫妻俩又第一次也是生平唯一一次合作主演电影《失去的爱情》,片子拍得一般,只因有他俩的精彩表演还是吸引了众多观众。此后的金焰却离"电影皇帝"的名声越来越远,由于拍摄辛苦,而且平时没有注意有些贪杯,患了胃溃疡,手术后虽然保住了性命却只能卧床在家,无法上镜拍戏,"电影皇帝"就此与孤灯、病榻相伴一生。 难两全 而秦怡的事业如日中天,《女篮5号》、《浪涛滚滚》、《青春之歌》、《铁道游击队》、《林则徐》、《倔强的女人》,即使1976年得了肠癌,她仍以顽强的毅力战胜病魔,主演了《征途》《风浪》、《海外赤子》、 《千里寻梦》等佳作。尽管荣誉与掌声长相随,可感情上的失落感如浪涛汹涌。她为自己的婚恋深感痛心,向往的爱情已渐渐远去,难言的苦衷只能向银幕倾吐,难道事业与爱情很难两全? 然而,秦怡不相信眼泪也不相信命。爱情虽然淡去,家庭仍需维系,当她在摄影棚里拍电影《雷雨》时,高潮戏还在拍摄中,她演的鲁妈与孙道临演的周朴园狭路相逢,爱与恨、情与仇一迸在戏中爆发,她的表演得到满场喝彩声。此时金焰的病危通知也送到了她手中,还未来得及卸妆的她直奔医院,弥留之际的金焰已瘦成一把骨头,但眼神并未散乱,一下聚焦在妻子身上。秦怡与之对视,他俩已有几十年没这样交流过了,生离死别之刻才有这样的碰撞,是怜悯?痛楚?忏悔?还是祈求?说不清楚,唯有遗憾是共同的,为了弥补这种遗憾,秦怡力尽妻子的责任,精心护理金焰 ,十多天来,白天棚里演鲁妈,夜晚病床边伴丈夫,似有千言万语可是一句也无法诉说,“电影皇帝”只能双眼似睁似闭地凝视妻子,泪水沿着眼角渗出,最终离开了人间。 失落 如果说秦怡在婚恋上有所失落的话,那她的母子情却浓烈得象朵开不败的茶花,她把自己的情感大部分倾注在儿子金捷身上。谁也想不到影帝与名旦的儿子会是个傻儿子,年逾50,长期来患着精神病,生活不会自理,全靠秦怡照料。秦怡白天忙外,回到家里忙儿子吃饭穿衣,喝水服药,冬天亲自为儿子织毛衣,夏天亲自为儿子擦身,每回出远门拍戏三天二头与儿子通电话,一定要听到儿子亲昵地唤一声"姆妈"才放得下心来,她常说"儿子得了这种病,最痛苦的是他自己,最操心的是母亲,我必须加倍给他以真挚的爱"。母子神情溢于言表。洒下的母爱必有回报。儿子不懂事却懂亲情,母亲拍的片子他都看,看后乱蹦乱跳,对着母亲伸出大拇指。一见母亲开门进家,儿子乖乖从冰箱取出饮料轻声唤:"妈,吃!"秦怡吃罢饮料甜在心,转身案头工作,儿子瞅瞅,又突然冒出一句:"妈,你应该多拍戏!"说得秦怡更是甜蜜蜜。 甜蜜 秦怡等的是剧本《桔黄时节》,素材就来自于自己家庭生活的不幸与拳拳的母子情。其中不少戏就是她的生活现实:儿子多次住院,她每次都在拍戏繁忙中,拴着装满儿子换洗衣服和爱吃的食品的背包,挤公共汽车到医院探望,亲自喂儿子服药、吃饭,瞅着儿子狼吞虎咽的模样才放下心来。有一回她不无伤心地问儿子:"我死了你怎么办?"儿子回答得很干脆:"你死我也去死。"说得秦怡黯然神伤。探望时间到了,铁栅栏门"咯噔"一锁,把母子隔开在二个时空,倔强的秦怡悲从中来,再也受不了情感的煎熬,闪烁出晶莹的泪花。 感动 令人感动的是,从医院出来,秦怡并未回家而是直达《雷雨》片场,她是满怀母子情去演戏中母子情的,片场拍的是鲁妈为了看一眼亲生儿子周萍而受到周朴园的阻挠,母子相见时又欲言无语欲哭无泪,为了"这一眼"她已琢磨了好几天,一直找不到表演的契机,这一刻终于雾锁打开,刚才在医院探望儿子的神情一瞥不正是最好的"戏眼",最真实的母子情!于是,她把对儿子的情感袒露在镜前,把这场戏演得入木三分。 一段不幸的婚姻,一个操碎了心的儿子,搅成一个解不开的家庭情结。编辑本段生平事迹 秦怡 女,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艺术委员会顾问,1922年1月出生,1959年5月入党,高中文化。 秦怡同志是我国著名的电影表演艺术家。她16岁离家奔赴抗日前线,在抗日救国的浪潮中开始了长达70年的演艺生涯,先后主演了30多部故事影片,成功塑造了“林红”、“芳林嫂”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影响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87岁高龄还出演了我国首部反映农民工子弟生活的电影《我坚强的小船》。她始终关注着我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关心青年演员的成长,发起举办了“中国首届无声电影展”。她不计名利、不顾病痛,致力于各类社会公益活动。汶川特大地震后,她先后捐款21万元;青海玉树地震后,又捐款3万元。2010年,秦怡出任上海世博会上海馆祝福大使和荣誉馆长,积极为世博会奉献力量。 秦怡同志2004年被授予上海市慈善之星称号,2005年被授予从事电影工作50年以上的老一代电影工作者奖和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称号,2007年被授予上海德艺双馨电影艺术工作者称号,2008年被授予中国十大女杰称号,2008年被授予华语电影终身成就奖艺术家。[1]编辑本段艺术生涯 参加剧团 秦怡1922年1月31日生于上海的一个封建大家庭,自幼就对文艺产生浓厚的兴趣,还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读商科的时候,秦怡就曾参加话剧《放下你的鞭子》的演出。不久她离开自己封建的家庭,参加“中万”剧团。 1938年,秦怡来到重庆进入中国电影制片厂当实习演员,在此期间,演过 秦怡参加活动(17张)话剧《中国万岁》、《正在想》和电影《保家乡》、《好丈夫》。 1941年秦怡离开中国电影制片厂,进入中华剧艺社,成为该社演员。在长时间的话剧舞台实践中,秦怡的演技不断进步,在话剧《草木皆兵》、《离离草》、《桃花扇》、《戏剧春秋》、《结婚进行曲》等都有出色的表演,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演员之一。当时与白杨、舒绣文、张瑞芳一起被称为抗战大后方重庆影剧舞台上的“四大名旦”。 1947年秦怡在上海走上了大银幕,参加了电影《忠义之家》、《母亲》、《无名氏》等片的拍摄。由陈鲤庭编导的《遥远的爱》成为她的成名作。编辑本段个人作品 电影 《好丈夫》(1939年) 女篮5号 《忠义之家》(1949年) 《遥远的爱》(1946年) 《无名氏》(1947年) 《大地回春》(1947年) 《海茫茫》(1947年) 《母亲》(1949年) 《失去的爱情》(1949年) 《农家乐》(1950年) 《两家春》(1951年) 《马兰花开》(1956年) 《铁道游击队》(1956年) 《女篮5号》(1957年) 《红色种子》(1958年) 《哥哥和妹妹》(1959年) 秦怡 《林则徐》(1959年) 《青春之歌》(1959年) 《摩雅傣》(1958年) 《北国江南》(1963年) 《浪涛滚滚》(1965年) 《征途》(1975年) 《风浪》(1979年) 《苦恼人的笑》(1979年) 《等待胜利那一天》中的晚年梅云 《海外赤子》(1979年) 《张衡》(1982年) 《上海屋檐下》(1982年) 《雷雨》饰鲁侍萍(1985年) 《我坚强的小船》(2008年) 《三个未婚妈妈》(2012年) 电视剧 《我是一片云》饰段母(1985年) 《母仪天下》饰晚年王政君(2008年) 《等待胜利的那一天》饰晚年梅云(2010年) 《心术》友情出演秦怡(自己)(2012年)编辑本段个人荣誉 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中国最美丽女性 1983年第一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女演员《上海屋檐下》 1995年获中国电影世纪奖最佳女演员。 是中国影协第二至第五届理事、全国文联委员。 第七届中国十大女杰荣誉称号、当选中国“非凡女人” 2009年10月17日获得第18届金鸡百花电影节授予的电影“终身成就奖”。 上海文艺家终身荣誉奖 电影表演艺术家秦怡、作曲家黄准、笛子演奏家陆春龄以各自的艺术成就和人格魅力在2009年 度“上海文艺创作和重大文化活动”颁奖仪式上获得“上海文艺家终身荣誉奖”。从影70年的秦怡总结艺术生涯时对于文艺作品的永恒性更是有着至深的感叹:有一天我将要离别这个世界的时候,希望自己还能是一个好演员、一个好观众。上海文艺新品、优品、精品“三品工程”实施以来,文艺创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