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演职人员
【演职人员】焦晃 的详细信息
 焦晃
个人简介:

焦晃  
百科名片
焦晃(1936年—),北京人,国家一级演员,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著名表演艺术家,素有“莎剧王子”之誉。

人物简介
  焦晃,男,著名表演艺术家。1936年7月8日出生,1959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受教于苏联专家叶·康·列普科夫斯卡娅和朱端钧、胡导等教授)。毕业后,进入上海青年话剧团,数十年来始终坚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行动规律”演员学说,注重人物行动特殊形式的发掘,积极发展自己的创造手段,在风格上强调心理生活的细腻和层次,速度节奏和形体语汇的准确生动。数十年来始终坚持遵循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创造体系,主演了数十部中外戏剧。至今,焦晃已主演了近百部中外戏剧以及影视作品。

从艺简介:
主要作品
  话剧:主演莎士比亚剧作《无事生非》、《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莫里哀剧作《吝啬鬼》,美国当代剧作《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个黑人中士之死》,英国品特剧作《背叛》等。  焦晃冯宪珍演绎俄罗斯喜剧《SORRY》
中国戏剧:《秦王李世民》、《年青的一代》、《青春谣》、《战斗的青春》、《最后一幕》、《红房间、白房间、黑房间》、《美国来的妻子》、《正红旗下》、《第二次握手》等。   此外,焦晃还导演并主演尤金·奥尼尔的剧作《悲悼三部曲》,编剧并导演、主演历史剧《虎行匍匐》。   电影:   1975《难忘的战斗》 1978《沙漠驼铃》 1983《拓荒者的足迹》 1986《女儿经》   1989《庭院深深》   1990《世界屋脊的太阳》   1993《第一诱惑》等。   电视剧:   《遗落在湖畔》   1987《工程师们》   1992《朱自清》   1997《雍正王朝》饰康熙,合作演员:唐国强 杜志国 王绘春等   2000《忠诚》 饰钟超林;导演:胡玫;合作演员:张国立等   2002《汽车城》   2002《李卫当官》   2002《乾隆王朝》饰乾隆;合作演员:左小青 沙溢等   2004《汉武大帝》饰汉景帝,合作演员陈宝国   2006《荣归》(第一部全景式反映香港回归十年历程的史诗性电视剧)合作演员:郑少秋 归亚蕾 曾宝仪等   朗诵作品:《唐宋诗词吟诵》、《红烛》《兵车行》《蜀道难》《将进酒》等。
获奖情况
  曾经荣获第三届中国话剧“金狮奖”;  年轻时的照片
首届上海戏剧节优秀表演奖;   上海文联首届文学艺术奖;   第八、第十九届中国电视“飞天奖”;   第十七、二十届中国电视“金鹰奖”;   第六届佐临奖最佳男主角奖;   “五个一”工程奖等。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焦晃1936年出生于北京,父亲焦树藩毕业于燕京大学,师从司徒雷登,抗日战争时期出任中央银行总行国   
库局襄理,解放后在北京外贸学院(现对外经贸大学)教外语。少年时期的焦晃,因为战乱随父母在北京、重庆和上海之间多次迁转。8岁时在重庆偶然看到陈白尘的《禁止小便》和宋之的的《国家至上》,令他对戏剧有了最初的接触。后来转到上海读初中,老师见他京腔京韵的普通话说得比其他学生标准,就推荐他进学校的戏剧组,表演的兴趣由此养成。   高中时的焦晃已经笃定自己要走演艺之路,他一边广泛阅读文学名著,一边用打垒球的方法锻炼自己的形体,立志要考上上海戏剧学院。父亲一直希望他考理工科,觉得文艺界一天到晚就是斗,来不来就拿文艺界开刀,但焦晃很清楚自己的思维模式,偏感性,数理化学得也不怎么好,所以后来就干脆不顾父亲的反对,坚持去考上戏。1955年,他如愿以偿,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幸运的是他和他的同学们系统接受了来自苏联专家的表演教育。上世纪50年代中期,正值中苏关系如胶似漆的阶段,差不多各行各业都在“向苏联老大哥学习”。来自列宁格勒戏剧表演学院的苏联老太太列普科夫斯卡娅来到上海戏剧学院。一开始,校方只打算让她带一个师资进修班,列普科夫斯卡娅表示可以同时带一个本科班,焦晃所在的班级恰好入选。这位苏联老太太在中国一共待了两年,焦晃成为她的学生。有一次上表演课,列普科夫斯卡娅要求他们班做情景模拟练习,当时焦晃演的是“掏麻雀”,他对着一个虚拟的麻雀窝,一会儿拿树枝捅,一会儿用手赶,加上有同学在边上吹口哨模仿惊慌失措的小麻雀,大家都觉得精彩极了。可专家却提出了很严厉的批评。   1959年,焦晃毕业,那时列普科夫斯卡娅回国已有一年,中苏两国关系突然破裂,原先被奉若神明的“苏联经验”,一夜之间,就成了众人眼中的“修正主义毒草”。一批被打上“名”“洋”“古”标签的优秀   
戏剧遭到批判,焦晃和他的同学们排练了两年、准备拿来做毕业公演剧目的《钦差大臣》,因此失去了演出可能性。焦晃和他的同学们将毕业剧目改为《敢想敢做的人》,在这出戏里,他演了一个老成持重的党委书记。当时焦晃23岁。   “文革”十年,焦晃被“造反派”打倒,挨批斗、关牛棚、下放劳动,其中九年无戏可演。期间,先后有两任妻子离他而去,家也没了,整个人瘦得不成样子。最绝望的时候,焦晃曾一度动过轻生念头,幸好,他的母亲从北京赶来,天天陪着他,才给了他硬撑下去的力量。原本就不太赞同焦晃走演艺道路的父母,这一期间更加忧虑他的未来。有一天,焦晃母亲故意装得很轻松的样子,对焦晃说:“孩子,你以后别干演戏这行了,其实当个对门商店里的营业员也挺好。”直到“文革”结束,焦晃也没当成商店营业员。甚至到了“文革”最后一年,他还接演了人生的第一部电影。   1975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受命拍摄革命教育片《难忘的战斗》,里面有一个特务内奸的角色找到了焦晃。“即便是反面人物,当时能给我来演,也已经是很不错了。”焦晃说,“而且当时好像也没办法不演。”   就像样板戏中的许多惯例一样,分给他演的这个角色非常脸谱化。当时的文艺指导理论是‘三突出’(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我演反面角色,要求就是‘三不突出’,灯光、镜头、化妆都尽量丑化。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各种艺术活动逐渐走向正轨。焦晃得以重新回归舞台,从1977年到1992年退休,他陆续参演了《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红房间、白房间、黑房间》、《悲悼三部曲》等11部话剧,其中大部分是他所钟爱的国外经典名剧,喜爱到剧场看他表演的上海观众送他一个雅号,“莎剧王子”。与此同时,他还涉足影视,先后参与拍摄了《拓荒者的足迹》、《庭院深深》、《沙漠驼铃》等10余部影视作品。   真正让更多人记住焦晃名字的,是他退休后参与拍摄的电视剧《雍正王朝》,他在这部戏里扮演康熙一角,把一个满腹忧患、不怒自威的老皇帝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不但一举拿下了当年电视领域的“飞天”和“金鹰”两座大奖,而且在电视观众中间赢得了不错的口碑。再到后来,他又陆续接演《乾隆王朝》、《汉武大帝》、《忠诚》、《荣归》等几部电视剧,越来越成为众人眼中的“实力派”演员。虽然如此,焦晃并不认为自己是影视界的人物,更反对别人将他归到娱乐圈。他说,我是戏剧界的,是话剧人,演电视剧就是客串客串。影视界很热闹,我不爱凑热闹。   退休后,焦晃并没有远离舞台,先后又演过5部话剧,分别是1993年的《美国来的妻子》、1995年的品特   
名剧《背叛》、2000年的《正红旗下》、2006年的《SORRY》和今年的《钦差大臣》。焦晃也并不愿意跟别人争舞台,这几年他自己成立了个“焦晃艺术工作室”,主要是想把那些跟自己情况差不多、退了休而又有表演余力的老演员们聚集起来,排上一两个戏。这次来京公演的《钦差大臣》,便是“焦晃艺术工作室”推出的剧作之一。他差不多把全部心事都倾注到了戏里。1993年,出演话剧《美国来的妻子》之前,焦晃曾写下一篇题为《一棵树》的小文,用作剧中男主角“人物构思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