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演职人员
【演职人员】赵丽蓉 的详细信息
 赵丽蓉
个人简介:
中文名:赵丽蓉 
别名:老爱(乳名)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天津市宝坻区 
出生日期:1928年3月11日 
逝世日期:2000年7月17日 
职业:小品、评剧、电影、表演艺术家 
代表作品:小品:打工奇遇 电影:过年 电视剧:第一代西游记(车迟国王后) 
从艺简介:
主要成就:从1991年到2000年,赵丽蓉每年 、 都被评为天津评剧院先进工作者 、 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 、 95年春节联欢晚会小品一等奖 、 96年春节联欢晚会小品一等奖 、 92年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主角奖 
赵丽蓉(1928年3月11日-2000年7月17日),中国著名小品演员、评剧表演艺术家。天津市宝坻区人。她最初登上春节晚会舞台表演小品是在1988年(60岁)。她是歌舞小品的创始人。也是赴赵本山之前与其齐名的第一代小品王。有“小品太后”之美誉。1991年,她凭《过年》中的“母亲”一角获该年度东京国际电影节影后,以及中国电影政府奖。1992年,她又获得了大众电影百花奖影后殊荣和第四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大奖。2000年7月17日清晨7时30分因肺癌逝世,享年72岁。

个人生活
早年经历
赵丽蓉(1928年3月11日 ~ 2000年7月17日),我国著名小品、评剧表演艺术家。
原籍评剧之乡天津市宝坻区, 年老时的赵丽蓉
孩提时期在哈尔滨被抱上戏台演“彩娃子”(喜神),四、五岁便守在侧幕看戏,六岁登台演“童儿”。
1937年“七七事变”后定居北京,拜马金贵为师并开始正式学戏,攻青衣、花旦。
此后在北京、哈尔滨、沈阳、天津等地“走南闯北”。
1945年成为主角。北京解放前夕,赵丽蓉加入门头沟“青年剧社”。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与小白玉霜等同在华北戏院日夜分班演出。
1952年参加总政解放实验评剧团后,一直与新凤霞合作,初演闺门旦,后演彩旦。她在《刘巧儿》中扮演大婶、《花为媒》中扮演的阮妈、《杨三姐告状》中扮演的杨母等舞台形象均受观众赞誉。
1953年到中国评剧院工作。1962年,赵丽蓉参加演出的评剧《花为媒》被搬上银幕,后来《杨三姐告状》也拍摄成电影。

名字由来
1928年的阳春三月,赵家的第八个孩子出生了,她就是赵丽蓉。于是母亲孟云德给她取了个小名叫“老爱”。芙蓉花慧眼识珠,看出“老爱”是个有潜力的演员材料,于是芙蓉花物色了著名教师马金贵做“老爱”的师傅。
1940年,一个阳光灿烂的春天,经芙蓉花精心策划,在奉天翠竹楼饭庄,为12岁的“老爱”举行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拜师会。
拜师后,芙蓉花觉得“老爱”已经长大,还没有个名字,日后演戏没法写水牌,就建议给她取个名字。“老爱”高兴地说:“花姐,就请你给我取个名字吧”。芙蓉花想了想说:“你就取我芙蓉花的‘蓉’字,并祝愿你将来比我芙蓉花更加绚丽多彩,超越我芙蓉花,你就叫丽蓉吧。”“老爱”听了拍着手高兴地跳起来说:“好,这个名字我喜欢,我就叫赵丽蓉了。”
家庭

赵丽蓉的家乡在天津市宝坻区黑狼口乡西庄村,这里是冀东平原的一片沃土,只因地势低洼,十年九涝,夏季暴雨连连时,河水泛滥,庄稼被淹,房屋倒塌,饥寒交迫的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
赵丽蓉的父亲赵秉忠、母亲孟云德都是在这片土地上长大的,又都是穷家孩子。孟云德娘家孩子多,盼着闺女出嫁一个就少一个吃饭的。云德的父母对赵家了如指掌,将女儿嫁给赵秉忠再放心不过了。
一方面离家近,有个大事小情能互相搭把手;另一方面,赵秉忠忠厚老实且有把子力气,女儿日后饿不了肚子。赵秉忠只有一个60多岁的老父亲,在村里是有名的好人缘。
孟云德是在赵秉忠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情况下过门的。那一年,孟云德17岁,赵秉忠19岁。
婚后两人感情和睦融洽,贤慧的云德把这个一贫如洗的家整理得井井有条,两间小破茅屋拾掇得干干净净,伺候公爹胜似亲生父亲,人人夸赞云德是理家好手。
十几年过去了,云德生了7个孩子,两男五女。
这年北伐战争爆发了。奉系军阀为了扩充势力,抵抗北伐军,到处抓兵,赵秉忠16岁的大儿子赵树成也被抓走了。
不久,赵树成从兵营逃出,兵痞们追到家里,将赵秉忠家的房子烧毁,扬言不交出赵树成要杀掉全家。无奈,赵秉忠在邻居王大妈的帮助下,携儿带女踏上逃难的征途。
经过艰难跋涉,辗转千里,最终逃到了哈尔滨。
2成就荣誉小品王
备注①赵丽蓉是第一代“小品王”她去世后,赵本山是小品王
备注②当时还没有“特等奖”“一等奖”为“最高荣誉”
国际影后
1991年《过年》荣获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国内影后
1993年《孝子贤孙伺候着》第四届金凤凰奖学会大奖
评剧王
从1991年到2000年,赵丽蓉每年都被评为天津评剧院先进工作者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