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广东南方电视台立项并投资,广东南方电视台和北京御景江山影视文化发展公司、中视丰德影视版权有限公司等单位出品,广东省省委宣传部荣誉出品的电视剧《下海》,自10月22日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以来,备受好评。11月28日广东省委专门召开全省文化工作会议,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同志讲到精品创作,特别点名表扬了《下海》等广东影视佳作,他说每一集都看了,思想性、文艺性、艺术性都非常好。
《下海》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百万大军下广东"为背景,讲述剧中主人公前往广东艰难创业的故事,主人公陈志平周芸夫妻(张嘉译、刘蓓饰)是一对被卷入改革浪潮的平民伴侣,在金钱与传统价值观的碰撞中,他们走过沟沟坎坎、磕磕绊绊,下海,不仅改变着他们的家庭,更改变着他们的人生。
为总结《下海》的成功经验,探讨"广产剧"运作与创作的规律,《下海》高端研讨会于11月29日在广州召开。研讨会邀请到、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暨南大学和《人民日报》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并解读《下海》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
这部反映改革开放"新广东人"奋斗史的电视剧引发了到场专家的热议。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顾作义认为《下海》的情节、故事、人物都比较好,也是新商业伦理的展现。"广东历来都是商业文化比较发达,现在我们很需要展现一种新型的商业文明,这是一部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反映主流价值取向和励志的电视剧。通过这部电视剧我们也可以唤起时代变迁的记忆,有一个怀旧的情绪,我觉得这是一部很成功的,蕴含深刻的思想价值和厚重的文化内涵,成功超越了时下一般的家庭情感剧,给人生活和奋斗的启迪、感悟。"
南方电视台副台长余瑞金主要就为什么选择《下海》给出了他们的理由。第一,这部电视剧蕴含了深刻的思想价值和强烈的时代感,有很厚重的文化内涵。它是通过上个世纪一个家庭冲破旧体制的束缚到广东创业发展的故事,生动展示了在下海的历程中普通中国人所经历的精神阵痛和灵魂蜕变,而且是全景展现了上个世纪末的中国,尤其是广东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论证了中国为什么必须改革开放这个宏大的时代命题,从而证明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是顺应民心、顺应历史之举。第二,这部戏有好故事、好人物。这部剧情节起伏波折,人物设置非常独到,人物在下海的过程中经历了种种磨难和人性考验,演绎了一段一段纠结的感情故事。同时,《下海》的人物角色设置构思独到,几乎可以在当时的时代不同的社会阶层中找到对应的典型人物,能引发各层面观众的认同感,对观众会有较强的吸引力。第三《下海》对于那个时代的精确解读,容易让观众在看剧的同时从人物命运的 变迁中引发思考:在经济高速发展,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同时,我们是不是失去了一些本应保有的精神财富?仅仅靠经济的腾飞,不足以支撑民族的崛起;中华民族的复兴,需要道德文化的同步崛起。此外,南方台作为广东的媒体,一直希望广东出品的电视剧能更多反映广东30年的改革开放、社会变化,能够反映当代广东人的精神。于是《下海》应运而生。
清华大学教授尹鸿称赞该剧是一部具有思想启发性的,非常有价值的电视剧:"这个作品以下海这样的一个事件,反映了一代人的生活变迁和精神变迁历史。这种生活变迁和精神变迁的历史,不仅唤起了经历那一个时代人的记忆,而且让现在的年轻人看到父辈确实走过的很不一样的道路。下海让剧中人从过去熟悉的血缘文化进入到不熟悉的陌生人文化,以长兄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念面临冲击和解体,建立新的价值观和新的价值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重重磨难,里面的台词说每一个下海的人都要死一回,当然有的不止是死一回,还得死好几回。这既是改变个人的人生,也在改变价值观,所有人在这个过程中价值观都受到了改造和改变。"尹鸿认为,这个作品表达和歌颂的是接地气的塑造一个正面人物陈志平,这个人在经商、在下海、在利益最大化,但是他也必须要坚持做商人、做普通人的基本道德底线。他是有底线的普通人,这是有普遍价值的文化价值观。真正的艺术作品的理想化,应该只有一步的距离,我们的生活可以向它靠近。而高大全的理想主义,我们离它很远,我们肯定是敬而远之的。"《下海》体现的价值观是贴近我们的生活的。所以我觉得《下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下海》这部剧中没有闪烁大人物的光环,从始至终都是在探讨改革开放给普通社会民众带来的震撼的体悟,挖掘和剖析改革开放的利于弊。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苗棣表示,曾担心《下海》会将改革开放写成了童话意义的改革开放,但是看到电视剧后发现,现实主义在该剧体现得还是比较扎实的,"首先是敢写问题。该剧以相当写实的笔法描述了当时社会种种乱象,又从里面突出了正面的精神,达到了一种本质的真实。我觉得这可以作为一种经验,也就是说怎么样和主旋律合拍,怎么样让我们的戏既能够体现社会所应该提倡的主旋律精神,同时又不失它的真实性。我们有时候可能往往是两头不太可以照顾住,当我们想提倡主流精神的时候,我们事讲了、人也讲了,反过来我们说要走写实的路线,走现实主义路线的时候,弄不好就会陷入相对来说比较低沉、阴暗中。同时,在题材处理上,《下海》将家庭情感剧和历史剧做了一个结合,这种结合又用非常丰满的人物形象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表现出来。这部戏就给了我们非常好的提示。"
暨南大学的李学武教授则更多地用剧中情节来解读《下海》,她说:"《下海》以缓慢而深沉的调子讲了对当下的担忧和未来的希冀。一般来说影视剧讲的都是一个欲望的故事,一个人如何实现自己的欲望,只不过有时候像主流的商业剧一样,讲的是欲望实现的过程,有的时候是按照另外的路子,讲的是欲望和理想破灭的过程。周芸的欲望来自于怨,不像是恨,更多是责备,她的怨里始终有一点自怜,选择了辞职投入到能够证明自己的商业世界里。而陈志平更多是来自承诺和责任,地产泡沫期间人们仿佛抱着炸弹击鼓传花,当在旷大成手中爆炸时,他当年的工作搭档因为这件事无颜面对集资户而自杀,他选择了承担这样的重任。所以,在这部电视剧中,编剧显然以陈志平当做理想者来塑造。透过陈志平的所作所为点明下海有两个原则,第一是不损害国家利益,第二是不损害他人利益。这种利己不损人的观点,确实应该是市场经济的观点,但是传统的伦常转变为现实的伦理,还是一个新任务。我感受到了《下海》这样的姿态,是在回顾中展望未来"。
《人民日报》文艺部主编向兵认为这是近几年来难得的现实主义的力作。《下海》对30年历程的反思,更多体现在陈志平形象的塑造上,他在剧过了一半左右才下海的。"我从陈志平的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之所以延绵不觉的力量,仁义、仁爱。陈志平的一切行为,我理解为是当今社会对理想主义力量的呼唤,我们这个社会需要有一部分人来坚守一些东西。"《下海》这部电视剧可以当做一部文献片留下来,它有文献的价值,通过形形色色下海人的经历,展现了一个民族在凤凰涅磐时先死后生的历程。我国的改革开放也是被逼上梁山的,至少让80后、90后的年轻人知道自己的父辈当年是怎么摸着石头过河,才带来今天中国一天天的富强。
广州大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秦则结合自身下海的经历畅谈了看该剧的感受。他说:"我是真正从政府部门下海到广东的。我原来在北方,在陕西省文化厅工作,我的下海跟这部剧非常像,陈志平身上的烙印和我自己的感觉特别强烈。这部剧我当时是一看气看完,而且我流了三次眼泪。《下海》这部电视剧里所表现的人物和故事是非常真实的。对一个下海的人来说,都有这样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只要是有抱负、有思想的人,在改革大潮的前奏下,只要融入进去,你一定就能够在这个时候做出一番成绩。《下海》这部电视剧将下海者和真正的企业家,从原来的国有体制突然转到私营体制,突然进入到这个地方而产生的焦虑感和压力,这部电视剧都写出来了。"
广东南方电视台台长蔡照波感谢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和各位同行的精彩发言。他认为下海是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的大迁徙,本剧以小人物作为切入点,记示了时代的变迁和人的精神变化。作为主流媒体,应该用手上的工具为历史留下底稿,应该为飞速发展的社会留下珍贵的影象资料。第二,南方台一直努力从制作的源头上掌握优秀的电视剧资源,开拓影视剧对外合作的渠道和方式,才有了《潜伏》《西安事变》《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和新《西游记》等一系列的作品。作为地方媒体的南方电视台,通过优秀文化产品来扩大自己在媒体覆盖区域之外的影响,来提升我们媒体自身的品牌影响力,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华 明:广东南方电视台总编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李 雷 发表于《艺术评论》201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