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市场泡沫开始破灭》
2012-04-25 01:51:12


  最近, "首都广播电视节目春季推广会"在京闭幕,作为观察国产电视剧市场的一大风向标,该会显示出视频网站抢剧热情大降:参会视频网站减少,购剧价格暴跌,以前动辄单集一二百万元的天价不见了踪影,最高单集意向成交价仅几十万元;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期"范冰冰、黄晓明等一线影星纷纷"回归"小荧屏拍电视剧"的新闻延续着这个行业将持续繁荣的假象,许多制作公司仍在近两年电视剧网络版权销售一路攀升的惯性下盲目乐观,在2012年继续加大着电视剧的投资。对此,首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协会秘书长、电视剧金牌制作人王鹏举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指出国产电视剧制作业今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近两年加速形成的电视剧产业"大跃进式的巨大泡沫已开始破裂"。

  网络版权价格开始暴跌

  首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协会秘书长、国龙联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合伙人、运营总裁王鹏举,曾任九州音像出版公司副总经理兼总编辑、湖南电广传媒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在电视剧制作领域从业28年,他曾先后制作了《卧虎藏龙》、《新龙门客栈》、《天龙八部》、《京华烟云》等两千多集热播剧,具有丰富的电视剧投资经验。4月21日,他在接受深圳商报记者采访时直言不讳地说:"我去年曾预言春夏之交形成的电视剧产业泡沫将在2012年第三季度开始破灭,但没想到坏消息提前到一季度就来了。"

  据介绍,今年首都广播电视节目春推会(下简称春推会)上,参会视频网站仅有12家,而前两年参会网站均不低于20家。今年不但参会新媒体减少,其购剧积极性也大为下挫。

  2006年,80集《武林外传》网络版权价1250元/集,10万元/部;2010年,95集新《三国演义》网络版权价15万元/集,1425万元/部;2011年,37集《宫2》网络版权价185万元/集,全剧网络收入6485万元/部。

  而在今年的春推会上,35集的《我的失忆女友》,网络版权去年意向价120万元/集 ,4200万元/部;今年洽谈价为60万-70万元/集,2100万-2450万元/部 。很多电视剧去年有网站开价每集30万没卖,今年想以每集15万元出手却已没有视频网站肯收下。

  网站购剧热情为什么下降?王鹏举认为,主要还是视频网站的盈利模式尚未真正形成。"网站收费点播并没有实现。另外,去年几个大的网站要上市,要做大蛋糕,要提高市场占有率,纷纷以大价钱买进电视剧。其他公司也蜂拥而上,造成一种市场繁荣的假象。而目前网站面对电视剧则是观望的增多,且更不容易出手。"

  今年供过于求更加严重

  网络买剧市场今年形势不妙,电视剧也许还可以指望电视台吧?对此,王鹏举说,虽然近几年国内电视台购剧的价格及总量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提升得并不多,且电视台买剧价格的提升远抵不上演员片酬涨得快。三四年前,电视台用于购买电视剧的钱大约是50-60亿,去年应该在80亿左右。"听起来好像涨了不少,但是三年前单集12万片酬的演员,今年已经涨到40万元,甚至60万元了,这是多少倍?电视台购剧增长出来的资金预算,制作方用一个明星就花掉了,更不用说剧组的所有演职员都在涨价。"再加上电视台纷纷投拍自制剧,他们买剧的增长就更有限了。

  市场消化有限,那么国产剧产量有多大呢?王鹏举为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我国制作出来并拿到发行许可证的电视剧有约1.5万集;而去年7月以后到年底拍的剧还有1万集未审,今年会全部进入市场。这样,今年就会有两万多集的产量投入市场,而每年能够首轮播出的仅有8000集。业内认为电视剧单集投入100万元为中等戏,单集60万元为小成本戏,取其中间数,按单集80万元成本来算,两万集就是160亿的投入。而去年即使在网络疯狂购剧的情况下,加上电视台、音像产品、海外收入等,全国电视剧的总产值仍不到100亿,"所以,整个产业直接亏损60个亿是肯定的。"

  "再换种算法",王鹏举说,央视一套和八套,加上全国所有的卫视及地面台,去年仅有395部电视剧能实现首播。而全国拍电视剧的公司有多少呢?以浙江省为例,资料显示去年该省已注册影视公司就达600多家。假设一家公司每年仅投拍一部电视剧,"浙江省每年就是600多部的产量,那全国的数字呢?所以,如果产量仍旧盲目地增长,拍三部电视剧将来弄不好只能播出一两部,另一部的几千万投入就得全部打水漂。"电视剧行业大跃进式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泡沫,制作者面临极大投资风险。此前杭州一家影视公司老总自杀就是个教训。"

  风险大,为何蜂拥者仍众?

  既然电视剧业投资风险大,且供过于求的状况并非这两年才有,而是存在多年,为何还有那么多的人投拍电视剧呢?王鹏举认为,其原因可以用"业内存侥幸,业外被忽悠,热钱涌入多"来概括。

  王鹏举说,现在电视剧制作业内人士多存侥幸心理,觉得虽然风险大,但自己的剧好,和电视台的关系好,将来播出没问题。其实,一年里,国产电视剧能过五关斩六将获得市场巨额回报的只有十部八部,甚至更少,而走麦城的可能则有两三百部之多,但那些被忽悠的业外投资人,耳边听到的永远是这几部成功的例子,什么"单集仅网络版权就卖到100万元,电视台版权卖到300万",想到单集产值就能达四五百万元,利润能达100%,甚至200%,还能当当出品人,还能和女演员合影,还能全国到处宣传,又出名又获利的诱惑让人头脑发热,但他不知道也许100部电视剧中只有一两部剧有这样的幸运。而且对那部剧的投资人来说,人家有人家的赌注、有人家的做法,这种幸运你不是可以直接拷贝的。比如现在正热播的电视剧《甄嬛传》,一开始说是上不了星(卫视),如果真那样,该剧的投资和收入最多也就是打个平手;但后来又可以上星了,于是立刻获得了巨额的利润。

  另外,王鹏举也提出,近几年,各种热钱的涌入也点燃了大家投资电视剧的热情。他说,"当年郑晓龙拍《北京人在纽约》时,是抵押了北京电视剧艺术中心的房产贷款才得以拍成的。现在你只要有与电视台的合同,就能从银行贷到巨款,基金也大量进入了。"目前已经上市的制作公司有华谊、华策、光线、华录百纳等四家,正在积极准备上市的海润、金英马、上海新文化、小马奔腾、大唐辉煌等有10多家。上了市圈了钱就要做业绩,还没上市的为了上市就要扩大生产规模,扩大市场占有率。原本一个公司年产三部剧,现在就要达到十几部,这样一来,全国产量就大得可怕。更不用说,那些地产商、煤老板,看到国家鼓励发展文化产业,还有优惠政策,便也一涌而上,开始试水电视剧制作......如此等等,在钱的狂潮推动下,人们丧失了理智,把这个行业炒到了热得发烫的程度。

  业内人士指出,国产电视剧制作业今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近两年加速形成的电视剧产业"大跃进式的巨大泡沫已开始破裂"。

  (资料图片)

  产业方向

  调控数量,提高质量

  虽然近两年拍电视剧不缺钱了,加盟的明星多了,制作成本高了,产量也上去了,但人们不得不承认,国产电视剧的质量却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提高。对此,王鹏举说,在去年的荧屏上,像《人间正道是沧桑》、《乔家大院》这样能多年后还被观众记住的好剧就基本没有。

  究其原因,王鹏举认为,目前各级电视台面临着每年1.5万集的大产量,根本没办法从容地看本子、片子,怎么办?只能简单地以"谁写的"、"谁导的"、"谁演的"来买剧。于是,制作方便纷纷抢夺好编剧、好导演、好演员。由此,优质创作资源的价格成倍、甚至成十倍地暴涨,于是,编剧、导演、演员们集体进入了毛躁的状态。其表现是:"总编剧"多了,名编剧下面有枪手替他写;"总导演"多了,下面有若干个水平不一的执行导演;名演员虽然没办法下设"执行演员",但他可以缩短拍摄时间,再把片酬提高。比如30集戏,本来需要100天拍完,但演员只给你50天档期,这50天只够拍他的近景、特写,其他镜头就只好由替身来完成。疲于跑场中,演员哪有时间、精力、热情去塑造好角色呢?

  王鹏举说,这种状况已经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关注。今年2月全国影视创作座谈会期间,国家广电总局局长蔡赴朝就表示要加大力度提高国产电视剧质量。今年3月,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在调研时也对电视剧制作业提出了"调控数量,提高质量"的八字方针。王鹏举说,今年年初,在中国广电协会和广电总局电视剧司的支持下,国龙联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便出资举办了"中国电视剧编剧创新恳谈会";随后又开启了"电视剧新锐编剧腾龙培训计划",把全国40位70后、80后甚至90后的优秀编剧汇集在一起,由一线知名编剧为他们授课,旨在提高其编剧能力,从源头上提高国产电视剧的原创水平。他说,希望通过全行业的共同努力,建立起权威性的行业规则和积极向上的行业风气,引导我国电视剧制作行业健康、可持续地向前发展。

  (深圳商报记者 于 冰 实习生 苏韵心)

  专家观点

  电视剧网络版权销售 下降是必然的

  4月22日,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在接受深圳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电视剧网络版权销售的下降是必然的。原因首先确实是其盈利模式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多年来,视频网站在购买电视剧版权方面处于持续亏损的局面。近日两大视频网站合并,在产品购买方面减少了竞争,实现了统一共享视频资源的目的。而且视频网站长久以来承受着宽带价格和内容价格的"双高",这"双高"难以承受之下,出于控制成本的考虑,也会减少电视剧网络版权的购买。从这个方面来看,前两年,尤其是去年所掀起的视频网站抢剧热中,电视剧网络版权成交价屡创新高的热闹中确实有泡沫的成份。

  陈少峰说,多年来,我国电视剧市场一直是供过于求的。其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是电视台在购买剧集时没有形成统一的采购标准,电视剧制作方之间也没有规范的竞争形式。电视剧能否卖得出去、卖出好价钱,基本上全凭制作方销售人员的人脉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资本在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鼓励刺激下,纷纷投入到这一领域。而大家对这一产业的经济规律及产业链的运作和延伸并不是很了解,于是题材跟风严重,同质化问题严重,具有原创力的高质量剧集并不多。而随着演职员酬劳的不断攀升,电视剧的制作成本也在不断地上升。几方夹击之下,使中国电视剧制作行业出现了一哄而上、泥沙俱下的情况。这个行业如何健康发展,当然需要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和规范,但究竟该怎样引导,从哪些方面规范,这些还是有关方面、有关研究者的一个重要课题。

  (深圳商报记者 于 冰 实习生 苏韵心)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