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视剧参与建构和传播核心价值观具有必然性,这种核心价值观包含和谐的关系、家庭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建构和传播的方法是运用"中和原则"和塑造"卡里斯马"型人物。
关键词:电视剧;核心价值观;中和原则;卡里斯马
20世纪90年代以降在中国展开的大众生产和消费的热潮中,中国电视剧扮演了绝对核心的角色。对于这个角色本身以及这个角色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功能的分析,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当代中国社会虽然文化多元、崇尚个性,但仍然需要构筑一种有意义的文化价值观念。这不是基于人们各种合理性基础上的最低标准,而是能够引领、提升、凝聚公众精神生活的核心价值。问题在于,有关公民生活的正确价值从哪里来?是来自政府制定的各种文明公约?是来自文化精英的构思与创造?还是来自民间社会本身?从目前看来,摆在老百姓面前的各种文化形式,让位于,而就文学内部的序列来说,小说、诗歌让位于戏剧。就戏剧内部的序列来说,电影、话剧让位于电视剧。当小说、诗歌、音乐、这样一些文化形式,在老百姓面前日益丧失文化建构功能的时候,电视剧最可能成为提供有关公共道德选择和基本伦理价值的重要来源。
一、电视剧参与建构核心价值观的必然性
当下中国多元价值观的矛盾冲突和相互碰撞,导致共同信念的淡漠,现实要求我们必须建构一套可以平衡矛盾的核心价值观,以此实现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的引导。马克斯•韦伯在他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著作中阐述了这样一个原理:任何一个国家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都必须有一种"核心精神"(价值取向),作为的"动源",也作为一种"利益驱动"的节制或平衡。[1]其主要功能在于为人们提供价值评价的尺度和价值选择的标准,为人们制定价值活动的规划和价值追求的方向。作为转型期的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确定显得当然和必要,它不仅能为当前多元价值观并存的社会提供有效的社会价值规范,而且还能引领社会转型期价值迷茫的人们走出价值冲突带来的阴影。通过对核心价值观有效传播和维护,增强社会的整合力、凝集力,从而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思想基础、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那么,在当代中国,究竟由谁承担这一历史性的价值建构和意识动员使命?毫无疑问,官方宣传对于社会意识的形成能够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价值观建构中成为主力,然而这一方式的局限性也非常明显:许多官方宣传过于抽象教条,无法穿越个体现实需求的屏蔽直达主体性建构的意识深层。因此必须寻找更具渗透性和亲和力的构建载体配合官方宣传,达到建构的最佳效果。目前,中国电视剧的生产数量和受众人数都位列世界之首,上百个电视频道每天黄金时间播出,数亿人常年收看,电视剧所呈现、建构和传播的文化成为当代中国社会最重要的文化构成之一。这种文化所表达和传递的就是人的行为模式,并且通过视听(符号)来进行大众化传授和传播,而这种传授和传播是以一定的价值体系作为构建的核心和基础。从这一意义上考虑,中国电视剧应该使各种价值观在叙事中达成某种共识,形成一种可供参照的核心价值观,从而引导社会个体以符合国家现代化要求的价值标准解决由于多元价值观的冲突所引发的自我意识矛盾。这是电视剧作为大众文化叙事必须完成的使命。
二、电视剧建构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明确电视剧的重要使命之后,建构和传播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成为中国电视剧叙事首先需要明确的问题。当下中国支配社会的主导价值体系已经丧失了其绝对的规范意义,相异的价值体系同时并存,种种价值理念无论是西方现代性的还是东方传统的,都已无法单独满足主体需要,因此主导性与宽容性相统一是重建价值观的基本规律和首要原则。"它既包含了理想性的价值诉求,又体现了现实性的价值诉求;既有感召人们不断递升的先进性价值理念,又有大多数人可以接受并的广泛性的价值体现,可以说它最大限度地体现了社会的多元诉求。"[2]从这一基本理念出发,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解读。
第一,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转换。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体系应该是构成本民族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前提,否则,必然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诱导下瓦解民族价值体系,丧失本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当然,传统价值观追求的一些内容也已经与现代社会的要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不相一致,但中国传统道德中一些注重人格和道德修养的价值取向是可以实现现代转换、寻找到代价值并值得今天的中国人借鉴和吸收的。如"君子慎其独"的追求,指的是在个人独处、不为人所知的地方也要恪守道德准则,要能时刻做到防微杜渐。它所体现的是主体的道德理性和道德自觉,培养的是道德主体的自我约束和自我防范能力。它要求在充分肯定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基础上,通过省身律己的修养方法形成良好的人格素质。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求利原则也可以从道德追求上部分消解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避免出现的物欲横流的金钱至上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虽然描述的是自然界天体的周而复始、绝不停止,但是它体现的正是中国传统价值文化蕴涵的奋发进取、顽强拼搏、永不停息的精神和对至善理想的执著追求,反映的正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对民族自立、自尊、自强的强烈渴望和富国强民的不懈努力。其他如"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等要求仍然不失为利己主义丛生的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准则并且可以为当代市场伦理建设提供价值资源。此外,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中那些追求廉洁、敬业、尊老爱幼、扶危济困等美德和品性,完全可转化为当代中国现代化社会发展中的积极因素,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主流价值体系的有机内容。
第二,全球普世价值观的补充和吸收。当代中国正处于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民主、法制、平等、公正、自由等内容都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人们的普遍价值共识,其中既有政治层面的,又有社会文化层面的,是世界各国进行对话和交流的桥梁。我们民族要走向复兴,融入人类文明进步的潮流,也必须吸收这些价值观,借以提升、滋养我们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该坚持核心价值观的民族化和全球化的辩证统一,就是在"自律、勤劳、自强"等民族传统价值观和"法制、平等、公正"等普世价值观中找到交集。如中国传统文化中法治传统的缺位使"法的精神"对当代中国来说在某种意义上仍然是一种稀缺资源,而法治是现代国家民主政治的结果,也是民主政治的保障。因此对正在全面建设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当代中国而言,法治的要求是十分迫切的,它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要求主体依靠道德理性和道德自觉保持人格操守的理想价值诉求的有效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