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视剧创作“铁律”的反思》
2012-05-16 01:51:22

较诗歌、舞蹈、美术等一系列传统文学艺术形式而言,电视剧(本文指国产长篇电视连续剧)显然是一种新兴的艺术,但其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在我国的发展速度以及发展规模、前景却颇令人惊讶,成了名副其实的强势文化产业之一。确实,我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问世以来,以《西游记》、《红楼梦》、《渴望》、《编辑部的故事》、《三国演义》、《亮剑》、《金婚》等为代表的一批精品电视剧尽管创作年代和背景不同,但它们在弘扬主流文化、讴歌时代精神、繁荣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上发挥了重要和积极的作用。据笔者调查,自2003年以来,我国电视剧产量一直保持着每年增加1000集左右的上升势头,平均每天40集左右的产量和近1800家播出频道已使我国成为生产、播出电视剧的大国,位居世界第一。2008年虽然受经济等因素影响,电视剧生产势头减缓,但还是达到了502部14498集(据2009年2月20日《新闻晚报》),仅比2007年少了100多集。
  同大多数事物一样,由于电视剧自身的特殊性,其在二十多年的创作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显著特点和规律,其中的某些观念甚至成了不可更变的"金科玉律",经常挂在编剧、导演、制片人嘴边的"前三集决定论"(以下简称"前三集论")就是最为典型的"标杆"。所谓"前三集论",就是一部电视剧的好与坏、成与败完全取决于这部剧的前三集:前三集如果"抓人"了,那这部剧就能"看得下去了",反之则"死定了"。在这个"标杆"的度量下,许多编剧的创作重点放在了前三集上。许多导演的二度创作着眼点也在前三集上,更有甚者,有的制片人或投资方只看前三集剧本就拍板决定做还是不做。在创作实践中,笔者就不止一次遇到过这样的情景。于是,"前三集论"不仅仅是"标杆"了,更仿佛成了一条百战不殆的"铁律",许多主创人员、影视制作公司在这条"铁律"的指挥下进行电视剧创作。一定程度上,年产量已达到"502部14498集"之类的成就就是在它的"魔力"下产生的。众所周知,数量和质量之间不一定存在因果关系,数量多而精品少是近年来电视剧市场中毫无疑问的事实,在2009年2月19日揭晓的"2008中国电视剧上海排行榜"上,旨在奖励有重大突破和贡献的剧目和个人的品质榜爆出令人乍舌的冷门--最有分量的"品质大奖"空缺(2007年还同时有《士兵突击》和《金婚》两部大戏入选),观众对大多数质量平庸电视剧的贬斥也是毫无疑问的事实。由此可见,"前三集论"这条"铁律"在电视剧的创作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其带来的效果令人质疑。
  笔者质疑"前三集论"并非全盘否定其在电视剧创作中的积极作用。事实上,"前三集论"是具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其依据电视剧的特点强调故事性、可视性、艺术性即"抓人"("抓人"就是抓住观众)是无可厚非的,也符合观众的审美层次和审美心理。但就"前三集论"产生的根源进行研究之后,就会发现其在电视剧的创作、生产中的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足以引起业界人士的关注。
  笔者经过研究,认为电视剧创作中的"前三集论"产生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一、创作人员过于迎合市场所致。"市场决定论"是"前三集论"的"理论根据"。客观地说,电视剧作为特殊的文化商品依托市场、寻找市场规律是必然也是必须的,但我们的一些创作人员把市场当成了唯一或者主要的创作方向,为了达到先声夺人、"抓人"的效果,把精彩的悬念和故事情节集中在前三集展现,有的剧情甚至离不开"杀"、"色"、"毒"这最"具有市场价值"的"三板斧",认为如此"精彩"就是找准了市场,就能受到观众青睐。"市场需要"成了这些创作者"过火"的有力借口。
  二、购片方审片习惯所致。熟悉电视剧运作流程的人都知道,购片方(通常是电视台)在准备购买一部电视剧前是需要审片的,审片人每天都要面对大量的待审剧集,按照一部连续剧二十集计算,全部完整审完这些片子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了走捷径,几乎所有掌握电视剧生杀大权的审片人只审看前三集,如果某剧前三集符合他们的购片标准才有兴趣往下看;如果前三集引不起他们的兴趣,即使后面的剧情再精彩,那也是"不适合在本台播出"。当审片人这种工作习惯广为人知后,电视剧的创作人员自然要着力打造前三集,以期能赢得审片人的首肯。有的电视剧发行人给审片人寄送样带时干脆只寄前三集,而审片人也乐得只审前三集。
  通过上面两点不难看出,前三集的效果对于一部动辄投资几百万元甚至几千万元的电视剧来讲有着怎样的重要性。所以,在市场机制和审片体制都还不很完善的情况下,"前三集论"这个或许符合市场规律但不符合艺术创作规律的"铁律"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丝毫不令人惊讶。
  笔者认为,电视剧首先具有艺术属性,然后才具有特殊商品属性。既然是艺术,那在创作中就应该严格按照艺术的规律来创作,饮鸩止渴式的"前三集论"很不足取。任何一部作品追求开篇精彩本来是极正常的现象,但这必须要和整部作品浑然一体,才能给观众以美感,才能充分展示艺术的魅力,绝非断章取义地孤立于其他部分。"前三集论"除了容易造成创作人员急功近利的不良心态外最直接的负面效果就是导致电视剧虎头蛇尾甚至粗制滥造。在"前三集论"这面大旗下,一些编剧、导演、制片方纷纷倾全力打造前三集而忽略其他剧集。有些电视剧前三集确实比较精彩,但后面的剧集相对拖沓、缺少内涵,越看越味同嚼蜡,和前三集差距甚大,这是这些电视剧的通病。最终,电视剧质量整体下滑,平庸之作充斥荧屏,精品大剧如同凤毛麟角。这一点连业界人士都不否认。随着观众文化层次和审美层次的逐渐提升,"前三集论"带来的弊端越来越突出。
  令人欣喜的是,近期一些创作人员跳出了"前三集论"这一"铁律"的窠臼,认真遵循艺术创作规律,打造出了一批深受观众喜爱的精品电视剧,《亮剑》、《半路夫妻》、《闯关东》、《金婚》、《奋斗》等剧热播荧屏就是最好的实例。这些剧每一部的前三集和整体剧情相比都不是很精彩,但剧情的层层推进和人物命运的起伏却深深抓住了观众的心,令人百看不厌,当然也创造了一定的市场价值。由此可见,"前三集论"的"铁律"并非打造精品剧的良方,为迎合市场应运而生的"铁律"在度过它的"辉煌期"后终究会被真正市场的铁律抛弃。
  诚然,电视剧创作、生产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决定一部剧成败的原因很多,国产电视剧整体质量不尽如人意的板子绝不能都打在"前三集论"上。但笔者有理由认为,透过这一"铁律",业界人士静下心来认真反思电视剧创作、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打造出既符合艺术规律又符合市场规律的精品剧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广大"电视剧迷"的热切期盼。
作者单位:秦皇岛市广播电视局

来源:《戏剧之家》2009年第6期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