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讲话》 推动电视剧文艺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2012-05-22 02:32:06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诗人贺敬之1956年在他的《回延安》里吟唱出来的这种炽热的心声,书写了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对于当年革命圣地延安难以释怀的一种情结。他们是被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一辈辈从延河出发走过来的英雄的文艺战士。他们把光荣的传统传承下来,我们后起的电视剧文艺工作者便是接棒人之一。

  今天,在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的时候,为了推动我们电视剧文艺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广大电视剧文艺工作者很有必要重读《讲话》。

  首要的问题还是文艺“为什么人”以及“怎么为”的问题

  我们现在重温当年这个重要的经典文献,穿过历史的时空长廊,再看当今的中国文艺现状,我觉得,令人不胜感慨的,也应该引起人们特别重视的,还是,一切的文学艺术,“问题的中心”,或者说“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也可以说,首要的问题,仍然是一个“为什么人的问题”和“如何为”的问题,或者说,“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

  这个“为群众”的问题,毛泽东在《讲话》里做出理论阐释的时候,开宗明义就说:“这个问题,本来是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列宁所早已解决了的。列宁还在一九○五年就已着重指出过,我们的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列宁在他题为《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的论文里说的“千千万万劳动人民”, 毛泽东在1942年解说成“人民大众”。他心目中的人民大众,就是“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说:“这四种人,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由此,毛泽东认定:“我们的文艺,第一是为工人的,这是领导革命的阶级。第二是为农民的,他们是革命中最广大最坚决的同盟军。第三是为武装起来了的工人农民即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武装队伍的,这是革命战争的主力。第四是为城市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的,他们也是革命的同盟者,他们是能够长期地和我们合作的。”他还说:“我们的文艺,应该为着上面说的四种人。”毛泽东批评当时有些文艺工作者“坚持个人主义的小资产阶级立场”,“他们的兴趣,主要是放在少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上面”,“是不可能真正地为革命的工农兵群众服务的”。根据毛泽东这样的阐释,后来,我们确定的文艺方针和路线,在“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的同时,有了一个口号是“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再衍生,我们的文艺就成了“工农兵文艺”。

  在当时的抗日战争和随后的解放战争中,在战争年代的历史条件下,这样的文艺方针和路线,文艺口号,的确“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既“求得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又“求得革命文艺对其他革命工作的更好的协助,借以打倒我们民族的敌人”,完成了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的任务,还为1949年以后的新中国文艺开创了新的风气。

  关于“如何为”的问题,《讲话》在阐释普及和提高的关系的时候,至少还在三个方面做出了经典的论断。一是,“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二是,“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三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这种经典,是所有的文艺工作者,也包括我们电视剧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坚贞不移地、虔诚无比地信仰、敬畏、追随和践行的。

  沿着《讲话》指引的道路电视剧文艺的成就无比辉煌

  中国电视剧诞生于1958年。历经六十余年发展,早已成为电视剧生产、传播和收视的大国与强国。据国家广电总局统计,2011年,全国产出并获准发行的电视剧共有469部14942集。而同比,西方电视剧大国美国只有8000集,东方中国以外的另一个电视剧大国韩国只有2000集。我们有理由自豪于我国电视剧文艺的成熟。这成熟有两个标志:一个是,它用电视画面描绘了共和国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风云,谱写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伟大复兴的英雄史诗,其连续性的大规模上的成就无可替代;再一个是,它寻找到了展开这种描绘和谱写所需要的最好的艺术形式,并且发展成熟为我们这个时代所有文学艺术现象中带有标志性身份、地位和作用、影响的一种文学艺术样式,其综合性的高水平上的辉煌无与伦比。

  1928年美国斯克内克塔迪的通用电气公司电视实验室试播情节剧《女王的信使》和1930年英国广播公司BBC播出多幕电视剧《花言巧语的人》以后,电视剧在1958年进入中国。从直播剧《一口菜饼子》开始,电视剧文艺就走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其间,风雨中坚如磐石,中国电视剧披荆斩棘一路前行。在经历了1958-1966的直播时期、1966-1976的荒原时期、1978-1984的复苏时期、1984-1990的起步发展时期之后,我们遏制了发展过程中的三股病态的电视剧文艺思潮,即1993年开始的主张以“满足当下即刻的感官冲动”为目的而且“按配方制作”的非意识形态化、非艺术化的思潮,2000年开始的主张“政治娱乐化、娱乐政治化”的“娱乐至死”的思潮,2009年开始的“庸俗、低俗、媚俗”的低俗化、恶俗化思潮的“过度娱乐化”。在这个过程里,我们还大力发展了电视剧艺术事业的规模,培育了电视剧文化产业的体制和运行机制,支撑了电视剧艺术事业的继续前行。

  我们创作的电视剧作品,与时代形影相随,一直坚持用优秀的和比较优秀的作品把自己和时代、和民族与国家的现实的以及历史的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尤其是近三十多年,大量的电视剧作品无负于伟大时代供给的多彩多姿的题材,全方位地描绘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活,但凡改革开放的种种情景都在电视剧里有了全面而又深刻的再现和表现。比如,从《篱笆?女人?狗》关东“农村三部曲”、《神禾塬》关中“农村三部曲”一路走来,包括《华西村的故事》、《沟里人》、《情满珠江》直到《希望的田野》、《喜耕田的故事》、《永远的忠诚》,一大批将镜头对准中国“三农”问题的作品,描绘了农村生活的巨大变化,揭示了农民心灵发生深刻嬗变的生动情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吹响了号角。从《乔厂长上任记》、《赤橙黄绿青蓝紫》、《女记者的画外音》开始,经过《车间主任》、《人间正道》直到《省委书记》、《至高利益》、《绝对权力》和《忠诚卫士》的工业和国企改革题材电视剧,从《凯旋在子夜》开始,经过《中国神火》、《红十字方队》、《昆仑女神》、《突出重围》、《壮志凌云》、《光荣之旅》、《女子特警队》、《导弹旅长》、《DA师》、《炊事班的故事》、《最后的骑兵》、《天啸》直到《士兵突击》,还有《西部警察》、《英雄无悔》、《和平年代》、《任长霞》直到《便衣支队》等等军警生活题材电视剧,从《渴望》开始直到《咱爸咱妈》、《儿女情长》、《牵手》、《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空镜子》,直到《守候幸福》、《金婚》、《激情燃烧的岁月》、《儿女情更长》等都市百姓生活题材电视剧,都是这样的作品。另外,以《辛亥革命》、《日出东方》、《红色摇篮》、《长征》、《延安颂》、《八路军》、《解放》、《周恩来在重庆》为代表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以《大秦帝国》、《大明王朝1566》、《雍正王朝》、《一代廉吏于成龙》、《天下粮仓》为代表的历史题材电视剧,以《三国演义》、《红楼梦》、《四世同堂》、《吕梁英雄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代表的文学名著改编电视剧,也都成为记录我们民族历史的骄傲而被载入中国电视剧文艺发展史册。这些电视剧文艺作品,都为人民树碑立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谱写史诗。特别是,这写电视剧作品大力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表现社会主义的人性崇高与优美。这样的新人,既包含建立了某种显著的功勋的人,也包含默默地为社会主义的实现而献身的千百万普普通通的人。

  这些电视剧作品,在历史的最大深度与广度上反映了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社会生活的高度艺术的本质真实,创造的审美价值产生了思想震撼和艺术感染的作用,实现了美学意义上的实践性功能,电视艺术语言和文本叙事艺术也极大地丰富化,进一步具有了电视剧艺术本体画面叙事的美,为人民为社会奉献了一种精湛的新艺术。

  由此,我们的电视剧文艺有幸得到时代和观众厚爱,成为时代的宠儿。以至于,当今中国,在国家和民族的总体文化艺术系列里,国民的文化艺术生活里,电视剧文艺已经具有了一种特殊的地位,成为标举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艺术现象的一个全新的重要的标志,正在引领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艺术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奋斗,也正在引领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艺术为凝炼社会主义美学品格努力实践,它已经日益成为推动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最活跃的力量之一。

  现实主义广阔道路向今天的电视剧文艺要求什么

  我们都有共识的是,由于历史条件不断发生变化,《讲话》有些学术命题和理论阐释,已经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新的社会生活的需要,也不能适应文艺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必然要,也必然会,在理论上和阐释上都有新的发展,所以,在上个世纪,经过1978年开始的“文艺和政治关系”的大讨论之后,1980年7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社论,正式提出,我们的文艺工作总的口号应当是:“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文艺政策的一个重大调整,也是文艺战线历史转折的一个重要标志。不过,这种调整和转折,并不意味着对《讲话》的一些经典理论的抛弃。1979年10月30日,邓小平在四次文代会上代表党中央致《祝词》指出:“我们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这是随后确定的“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里对于“为人民服务”的最精确的理论界定。这绝不是因循守旧。这正是文艺的规律。我们都知道,古往今来,无论中国还是外国,一切的文学艺术,是不是具有强大的、持久的生命力,首先取决于这种文学艺术对待它所生存的历史时空内社会生活的态度,它对待自己生存的历史时空环境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大众的态度。当然,还有它自身的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能力。所以,什么文艺能够积极地为人民大众服务,这种文艺的生存和发展就有了强大的生命力。这,应该是真理!

  这个真理的科学内涵之一,就是面对生活要坚持现实主义的审美精神和原则与创作方法。这仍然是当今中国各种门类、各个品种的文学艺术里最主要的、最有威力的也是最有生命力的审美精神和原则与创作方法。有着半个多世纪发展历史的中国电视剧文艺,尤其如此。无论在历史题材还是现实题材的领域里,现实主义都是主流,甚至是唯一。当然,现实主义的最鲜活的、最巨大的成功,还是在现实题材的电视剧作品里获得的。现在,电视剧作品从备案公示到创作制作直到播出,现实题材都占有了绝对的数量优势。

  不过,现在的现实题材电视剧文学艺术作品里,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种种问题的发生和存在,固然缘于多方面的复杂因素,其中的主要因素却无疑是现实主义的审美精神和原则与创作方法的坚守与实践都不彻底,甚至于还有动摇,还有背离,乃至于,还有背弃。由此,电视剧文学艺术的发展急迫地呼唤真正的彻底的现实主义的回归。我们面对的一个严肃的问题,也就必然是:现实主义向中国电视剧要求一些什么?

  我以为,现实主义要求我们的电视剧文学家艺术家,首先要以宏阔的视野和饱满的激情关注和描绘当下正在激荡着历史和社会的改革和建设的汹涌澎湃的大潮,关注和描绘这股大潮里的各种各样的重大的题材,写出这些重大题材的改天换地、翻天覆地和惊天动地的景象与气势以及巨大成就与深远影响来。虽然我们已经坐失了很多的机遇,现在还来得及补救的题材也不少,比如,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南水北调的世纪工程、深圳特区第二次创业、福建厦门“海西经济开发区”建设、首钢整体搬迁曹妃甸可持续发展、中国采煤塌陷区修复工程、新一代战机和舰艇建造、“嫦娥工程”等航天事业新发展,中国大学的困境和改革,等等。

  其次,我们的电视剧文艺家要努力践行“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特别要满腔热忱地注视并且书写当下中国的“三农”的新问题。我们已经开始一个新的农业产业化的大潮,在这个过程里,要积极解决农村和农民的新问题。今天的农村,在2.5亿中青年农民进城务工并且带走超过3000万子女后,还有4000万留守老人,4700万留守妇女,5800万留守儿童,他们需要全社会的关怀。而那进了城的农民工子女也需要有适合他们情况的教育来帮助他们在现在和将来融入城市生活。我们的电视剧文艺要是不关注这些农民和他们的子女,就不是真正的、彻底的现实主义的,没有做到为他们服务,“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也是做得不好的,不彻底的!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再次,我们的电视剧文艺家即使要书写城乡社会家庭伦理亲情或者都市与农村的爱情故事,也要注意这些故事的时代精神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与文化蕴含及美学品格的呈现,而力避只钟情于描写小人物身边的琐事和一己的悲欢,便把这一己的悲欢当作全世界,更不能在书写乡村爱情故事时歪曲和丑化农民。

  还有,我们的电视剧文艺家关注和描写现实题材,要把真实性当作是一个根本性的要求,使作品具有历史的最大深度与广度的高度真实,这种真实是一种深刻地显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趋势的真实,它深刻地反映出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当然,它也具有崇高的人生理想。

  最后,我们的电视剧文艺家要创造出与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审美要求相适应的现代的、美的形式来,并与审美趣味和审美要求的变化相适应,不断地寻求最佳的艺术形态和艺术语言,以确保现实主义的中国电视剧文艺不仅在思想上具有强大的震撼力,还在艺术上具有深刻的感染力,还在观赏上具有魅力无穷的吸引力。

  电视剧文艺家都要净化灵魂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

  我们的电视剧文艺家今天重读《讲话》,要坚贞不渝地守望电视剧文艺的现实主义的精神家园,坚持植根当下现实生活的沃土,并且旗帜鲜明地、坚定不移地反对电视剧文艺生产和作品中的种种带有倾向性的非意识形态化也非艺术化的背离现实主义乃至于反现实主义的错误的文艺思潮。我觉得,改变这种状况的途径,仍然是重读《讲话》所说的“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一定要把立足点移过来,一定要在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的过程中,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地移过来,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应该鼓励文艺家们积极地亲近工农兵,亲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积极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并且在这种深入中不断地净化自己的灵魂,以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

  这样的灵魂净化,要求我们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的时候,一定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一定不能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增值而片面理解和运用“商业元素”,向着所谓“重口味”的深渊沉沦。这几年“重口味”的结果,我们在看到的电视剧文艺取得成绩、做出贡献甚至铸造了辉煌的同时,也看到了一些电视剧作品了的阴暗、丑恶和肮脏。

  有些从业人员拼命鼓噪所谓的“商业元素”是不成熟不规范甚至有些混乱的电视剧市场吹起来的一串串迷彩泡沫。其中,人们的第一要求就是“情色”,就是画面挑逗、刺激感官甚至公开谈论看了就会引起所谓生理反应的元素。前年翻拍的三部《还珠格格》,走“重口味”这条路的结果,使得有网友调侃说,“新《还珠》大尺度床戏,难道这不是《金瓶梅》?”还有网友讽刺它说,“新《还珠》情色场面首曝光,重口味堪称古装AV剧。”更有网友说它是“大陆版的《肉蒲团》”。有的网站集纳它一些画面,用的标题就是《镜头露骨台词销魂堪比禁片》,说它“几位主人公如干柴烈火般的爱情,叫观看的人食难下咽,讨论的人狂吐唾沫,实乃宫庭戏中的一朵奇葩,清剧里的狗尾巴花,口味之重如泥石流,叫沦陷的人欲罢不能,只能听天命”。以至于要说,“如今的电视荧幕上,激情戏、洞房戏、床戏越来越多,似乎一部戏中没有点‘激情片段’,就少了些什么似的……‘不肉搏,不成活’、‘台词不销魂,不成戏’俨然成了当下电视剧收视的‘潜规则’。短短十多年,剧中的少男少女们竟像都像吃了春药一般,见面即亲吻,动则床上见,话里话间都是露骨的性暗示。电视剧中的情感戏,已从当年的‘情窦初开’,进化到了今天的‘如狼似虎’,其间的场景堪比禁片。”互联网上还公布了新《还珠格格》床戏拍摄现场的15张照片,立即引来网友的热议,现场指导五阿哥和欣荣拍摄床戏的导演,被人们指责为“猥亵”,“恶心”,“烂人、烂剧、烂导演”,那情景让人不堪入目。而网上曝光的剧中一些台词,充满了性的挑逗和刺激,让人不堪入耳,斥责编剧也“下流”!澄清假象,还其本来面目,当下所谓的“电视剧的商业元素”在十个方面表现了当下社会风气文艺风尚的低俗、恶俗和媚俗。除了刚才说到的“贪迷色情”,还有“崇尚暴力”、“嗜好性虐”、“张扬乱爱”、“违反伦常”、“玩弄功夫”、“炫富拜金”、“刻意搞笑”、“肆意雷人”、“追捧明星”,这里不再一一细说了。

  应该看到,曲解电视剧市场经营属性,纵容“电视剧的商业元素”泛滥,实际上也伤害了电视剧作品,还是对艺术审美和国民素质的亵渎和摧残。固然,现在,电视剧在很大的程度上强化了娱乐的功能,并且因此而强化了它的世俗化、平民化的色彩,再加上电视剧已经是市场营销了,这使它在极大的程度上具有了某种“商品”的属性了,但是,电视剧艺术本该表现的内在精神和感情却是这种“商品”的属性所无法表现出来的。人的社会化进程,社会民众生活质量、整体文化素质提高的进程,是谁也阻挡不了的。观众的健全的艺术感受力的提高,必然又会反过来促进电视剧艺术的健康发展。即使电视剧文化随着文化的产业化而全部产业化了,“产业”也不会是电视剧的全部文化属性。经济利益可以影响电视剧艺术的发展,但是,利润并不是电视剧艺术追求的全部目标,甚至也不是主要目标。

  治理这种电视剧文艺的乱象,肯定是一个系统工程。我想,在纪念《讲话》发表70周年的时候,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电视剧文艺从业人员要自律。我们的电视剧文学家、艺术家要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着伟大的历史使命和严肃的社会责任,要坚定不移地确立自己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卓越的艺术追求,牢固地树立自己的敬业精神和奋斗作风。那种“不屑于当什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再关心作品的历史感或时代感、艺术性或思想性,终极价值或精神升华”的种种说法,是十分错误的,极其有害的,一定要加以摒除,彻底抛弃。

  我相信,有了这样的电视剧文艺家,如今已经具有一种“王者气势”的电视剧艺术事业和文化产业,一定能够健康地发展和繁荣,在我们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进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做出自己的贡献。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