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收视低迷背后 业内人士解读如何“剧变”》
2012-05-31 02:10:15

   近日,多份1到4月份各大卫视收视报告出炉,包括曾经凭借《大长今》《 回家的诱惑 》缔造的超越5个点高收视的芒果台在内,各大卫视的收视情况整体呈现低迷之势,就连全民皆看的《 甄嬛传》平均收视也不敌去年的《宫》(内地版 韩版)。

早在去年就有业内人士预测,今年第四季度开始,中国电视剧市场将迎来一个大转机,现在看来这一天比预期的来得更早,电视剧市场看似风光无限的背后高片酬、剧集囤积、烂剧多等隐忧终于在这个节点爆发——收视率下降还只是一个指标,背后牵引的广告锐减、网络不买剧、电视台观望、更多电视剧囤积,才真正令人担忧。在这个拐点,将会如何剧变……

现象 电视剧市场降温

电视剧是大众最喜闻乐见的电视表现形式。上世纪一部轰动全国的《渴望》,开创了一部电视剧万人空巷的神话,此后,有红遍大江南北的《新白娘子传奇》《还珠格格》。近年来,湖南卫视金鹰独播剧场凭借《大长今》《回家的诱惑》《宫》屡屡开创收视奇迹。

然而从今年春夏开始,各大卫视收视整体低迷,就连堪称“万人空巷”的《甄嬛传》,收视率也只是全国1.708的成绩;开播前在营销方面做足功课的《心术》,收视上也没超过2个点,完全不及预期值。

收视率的低迷是行业泡沫开始破灭的一个信号。电视剧生产上游和下游的诸多问题也日渐暴露,视频网站购买版权在经历2011年的暴涨后,今年也急速下跌,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副总经理陈杭披露,“去年网络版权最高卖到了150万,如今也就卖二三十万。”

金牌编剧近期也在其微博直言,“目前电视剧市场真的太可怕了,网络不买剧,各台广告收入锐减,持观望态度,演员价格居高不下,制作成本巨大而无法消耗。”于正(微博)甚至预言,“预计下半年大批公司的电视剧都会玩完。”

业内解读 卫视电视剧收视低迷原因

好剧难求

中国已鱼跃为“世界电视剧产量第一大国”,数据显示,2011年,申请立项的电视剧近3万集,制作完成并获得广电总局批准得到发行许可证的剧集有469部、14942集。但是最终播出的不到一半,能进入电视台黄金档播出的不会超过6000集,而这6000集中,能被观众喜爱和记住的更是凤毛麟角。

导演高希希近日带着《楚汉传奇》宣传接受金鹰网记者采访时直言,电视剧市场好剧太少,而市场恰恰是呼唤精品的。

看当下荧屏,不是穿越宫斗谍战扎堆,就是婆妈剧轮番上演,再不然就是翻拍剧,但观众已经“审美疲劳了”,更令观众难以忍受的是“粗制滥造,山寨雷人”。

好剧难求,表面看似是编剧创作力的匮乏。其实背后是巨大的利益驱使。有业内人士在网上指出,“什么热拍什么,投资商无非是想快进快出,乘热捞钱。”拿翻拍来说,“最省时省力,故事基础在,观众也在,关注度也不会差。”此外还可以大大节约剧本创作的成本和事件,缩短拍摄周期。但是长此以往,无疑会扼杀创作者的动力,形成影视剧创作的恶性循环。

电视剧编剧委员会副会长、编剧彭三源指出,很多“外行人”进入影视行业,盲目投资、仓促上马,是投资失利的主要原因,“一些制作单位只给编剧半年时间创作,现在80%的电视剧是赶工赶出来的,导致剧本粗糙、创作粗糙。”

好剧难求的另一个原因,有观众在网上分析,“中国电视剧市场目前是明星制,谁腕大谁说了算,电视台买片人只看演员阵容,不看题材故事。”某制片人倒苦水,“在明星为主导的市场,导演和制片人都得看明星们脸色行事,他们可以随意修改剧本,随意涨片酬,随意选择去现场的时间,选择拍或不拍的理由。”而记者在不少剧组探班时,几乎碰到的所有制片人都相同的烦恼——演员和经纪人总有时间档期、片酬等方面的问题。

对手还是队友?恶性竞争抹杀好剧

在电视剧收视大战的竞争中,各大卫视均经历过“首播”和“独播”的博弈。

2004年、2005年,各大卫视开始抢夺“首播权”的竞争。2005年,央视通过首播或独播《汉武大帝》《大宋提刑官》《亮剑》《京华烟云》等一系列电视剧,收视份额增长两成以上,其中3500万元天价买下《京华烟云》独播权后,单集最高收视率达12.92%。

而当时在地方卫视频道中,湖南卫视打“独播”和“自制”牌,一部《大长今》掀起“长今潮”,2006年,自制翻拍了琼瑶系列经典,再掀“琼瑶热”。

浙江卫视则采用联手其他四家电视台采用“4 1”购剧模式,所谓“4 +1”是指包括浙江卫视、其他三家卫视频道以及一家上海地面频道等在内的5个频道中,由浙江卫视挑头,用巨资购得独播剧,然后与4家频道分享。通过这一模式,“4 +1”成员不用花费独播剧的价钱,却能提前几个月垄断播出具有收视潜力的好剧。

近年来,浙江卫视、安徽卫视、天津卫视、东方卫视、江苏卫视也走的是联合购买大剧首播权的模式。近段时间荧屏大热的《 甄嬛传》《心术 》《金太郎的幸福生活》就在安徽、东方、天津、浙江几大卫视同步播出。

不过,这种看似盟友的关系,亦存在激烈的竞争,闹得最大的是2009年东方卫视、江苏卫视、云南卫视、北京卫视四家联合首播的《我的团长我的团》,最开始签订的合约是“每家卫视每天只能播2集,一周只能播出最多14集。”结果,首播3天后,《团长》播出联盟“土崩瓦解”。江苏卫视在首播当天祭出“零点零广告首播”的法宝,东方卫视三集浓缩成两集播,最后江苏卫视所幸一天播三集。

近期,四大卫视同播《心术》也打起收视战,天津卫视将一集内容删得只剩37分钟,更是抢先播出了其它几台都未播出的第三集的部分内容;浙江卫视则将两集均剪到不足35分钟;而安徽卫视将第四集删减大量剧情,并抢播第五集10分钟以上。

如此情况,导演和编剧也只能喊无奈。有专家认为,卫视之间滥播和抢播的行为,不仅会对中国的电视剧市场造成硬伤,还会严重损害电视台固有的品牌价值,据了解,按照世界的同例,电视节目产品在相同的平台是避讳的,但在中国,因为电视剧成本过高,才会联手。

一位影视公司的制片人告诉记者,对于出品方来说,独播或者首播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平台的影响力,“如果几家有影响力的卫视联合首播也非常不错,回款也快。”

如何避免这种恶性竞争,该制片人直言,目前的情况还是靠自律,保持电视剧的完整性是对创作者的尊重,“也呼吁电视剧市场更规范。”某卫视宣传电视剧的工作人员透露,现在卫视之间的竞争一般是在宣传上下功夫。

新媒体崛起冲击电视台?

对于各大卫视电视剧收视整体低迷的原因。业内分析,很大部分原因是视频网站分流。

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面对个人PC、互联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冲击,在北京电视的开机率仅仅为30%,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电视,电视已经成为客厅的一个摆设。而电视观看人群的年龄结构也开始“老龄化”,40岁以上的消费者成为收看电视的主流人群。

收视率之争就是市场份额的争夺,随着网络下成长的一代逐渐成为消费主力,视频网站分流电视观众的同时也抢滩了大批市场份额。有分析认为,以前说电视台即电视剧,以后电视剧该改名叫“网络剧”。导演高希希坦言,随着视频网络的成熟,网络平台抢滩电视剧市场,是一个大趋势。

高希希透露,《新三国》可称得上中国网络购买剧的开始,“当时网络版权已买到了15万一集,盛世骄阳再把版权分销给视频网站。”

不过,在网络作为播出平台异军突起时,一夜暴涨的姿态显然太疯狂,给隐患重重的电视剧市场又一击。尤小刚谈及视频网站对电视剧市场的影响时,直言:“制作业被网络闪了一下腰,去年拼命抬价,一集达到100多万。我当时就说不可能,果然,买完就亏了,以目前网络上的盈利模式,超过40万一集,没有一家不赔的。可以说,电视台是冷静的,制作者也是冷静的,可是中间所有的环节都疯了。”

对视频网站或将成为电视剧播出的主流平台,尤小刚称目前并不乐观。在前不久举行的“2012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峰会”上,尤小刚称并不看好网络参与,因为现在对影视剧在网络上的播出还没有一个清晰的、可行的、有发展的盈利模式,“电视台、传统媒体才是电视剧播放的主市场。”

尽管如此,但我们无法回避的是,网络进军影视圈的步伐已是不可阻挡,而且不仅仅是抢占播出平台,更源头开始发力。近年来,网络玩起了“自制剧”,比如土豆网自制剧《欢迎爱光临》、《乌托邦办公室》,搜狐网门户剧《钱多多嫁人记》、《疯狂办公室》; 还有网易投资将旗下网游《梦幻西游》改编为52集同名动画片……或许质量参差不齐,而前进的步伐其实已比我们预想要快得多。


来源:金鹰网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