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敢问路向何方》
2012-06-25 02:03:38

  统计显示,中国电视观众把约四分之一的收视时间给了电视剧。全国电视剧年产量已超过1.5万集,而全国登记在册的播放电视剧的频道只接近1800个,每年约一半的新剧无法与观众见面。而一味追求经济利益造成多数电视剧题材相似、情节雷同、粗制滥造、内容低俗。这些电视剧到底会将大众娱乐视点、社会文化审美引向何方?6月21日,记者采访了刚刚从上海电视节归来的辽宁著名编剧徐广顺。

  能赚到钱的电视剧

  只占一小部分

  徐广顺,国家一级编剧,作品有电视剧《尊严》《公诉人》《荣誉》《记忆的证明》等400余部(集)。

  徐广顺表示,参加此次上海电视节的众专家认为,电视剧业的现状是盲目生产、缺少规划。目前,中国电视剧年产量已超过1.5万集,但电视台的电视剧容量只有七八千集,所以说很多电视剧拍完就压了箱底。再说这些播出的电视剧,也只有30%左右赚钱,70%是赚不到钱的。而任何电视台的广告主要都来自于电视剧,哪个电视剧收视率高,便购买哪个。原来两者的关系是成正比,但现在有了变化,也就是说,不一定是好电视剧就能带来好的广告收益。但现在广告市场低靡,很多电视台为了救市,通过购买一些通俗甚至低俗的电视剧,抬高整个广告平台。

  低俗电视剧对青少年

  影响更大

  徐广顺表示,电视剧是一种大众文化,应该说对于提升普及文化知识,提升大众审美水平和净化社会文化有积极意义。但从目前看,各种题材的电视剧重复现象极其严重。比如,幸福剧、婆媳剧、古装剧、穿越剧、谍战剧等。综合地看,这些题材的作品消极面已经占了上风。幸福剧里的夫妻戏等儿童不宜的地方很多;婆媳剧脱离实际,家长里短的东西不能总占据我们的文化生活领域;古装剧、穿越剧多数胡编乱造,偏离历史,严重误导青少年;谍战剧更是情节离奇,刻意、夸张描写,甚至编造革命者的恋情,大大影响革命者形象,使得我党壮烈的革命事业变得极不严肃。

  这些“三俗”电视剧,不仅占据了观众的大量时间,更愚化了我们的思想,扭曲了大众的审美取向。而对缺乏思想免疫力的青少年影响更大。有的青少年看了《步步惊心》等剧后甚至认为,不学无术也可痛痛快快地过一生。

  徐广顺认为,改变电视剧的当前状况要靠电视台、投资方和编剧。不能为了钱什么都去写,什么都播。应严格管控同质化、庸俗化的电视剧出现,绝不能培养观众庸俗的方面。

  纪录片不会成为

  电视节目的主角

  近来,央视几个优秀纪录片的播出让观众十分青睐,比如《舌尖上的中国》,赚足了观众的兴趣,收视率极高。很多观众,尤其是男性观众认为,纪录片好看,真实,不像电视剧那样虚假。另外,纪录片不婆婆妈妈,知识性强,趣味性强。

  那么,纪录片未来能否取代电视剧,成为电视文化的主角?对此,徐广顺表示,电视观众的主体都是固定的,喜欢看新闻的永远是那些人,喜欢看电视剧的也一样,这个群体很大,他们只看故事性强、看通俗的东西。而纪录片不是通俗的,不具备商业片的要素。历史上一些优秀纪录片的确占据过央视黄金档,但只能辉煌一时,体现的是暂时的表述方式,比如《话说长江》等,那时候电视剧的生产还较落后。所以纪录片不能取代电视剧,只能靠电视剧的创作者把观众引到正确的审美道路上来。

来源:搜狐娱乐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