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题材电视剧地域风格简论》
2012-06-25 02:08:24

  “地域,是广义上的乡土、家园,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具有归属感的文化象征,一面具有人文性的精神旗帜,自然也成为一种无形的号召力量。”[1]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又哺育了一方人民。疆域广袤的中国,自古以来存在着多种类、多层次的地域文化板块。最粗的分法是文化有南北,那是以黄河长江为界分出来的。稍细一点,便有所谓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之分,将上一种划分又作了对剖。再细一点,则有所谓燕赵文化、秦晋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中原文化、湘楚文化、关东文化,乃至闽台文化、岭南文化、八桂文化等等。当然,还可以确立种种标准更加细分。秦文化与晋文化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吴文化与越文化既有渊源又存在明显差异,所以它们便既可合称,也可各自独立。而其中每一地域仍可再分,比如皆属越文化,宁波和绍兴就有所不同;都是吴文化,苏州与宜兴也并非一模一样。

  就电视剧而言,其艺术追求也“要善于认清和充分发挥地方优势,逐步形成各地电视剧创作鲜明的‘地方特色’”[2],即“不同地域的人文背景、地理环境、民族风格、生活习俗方面的特色”[3]。就农村题材电视剧而言,可分为北方、南方,北方又可细分为西北、华北、东北,南方又可细分为东南、华南、西南,当然,其中地域特色最浓郁的非西北风、东北风、东南风和岭南风莫属。

  一、西北风

  西北风格的代表作品有《信任》、《初夏》、《小月》、《麦客父子》、《沣水绕过小长安》、《秦韵》、《苍生》、《平凡的世界》、《寻常人家》、《牛玉琴的树》、《郭秀明》、《好爹好娘》、《老耕外传》、《支书下台唱大戏》、《大树小树》、《共产党员张小民》、《红旗谱》、《上门女婿》、《走进八里堡》等。在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西北五省区中,陕西省创作生产的农村题材电视剧最具有代表性。一般来说,西北风格的电视剧具有如下特色:

  一是雄浑壮观的自然景观。西北风格的农村题材电视剧生动地反映了西北的独特自然景观。

  二是厚重悠久的文化积淀。西北风格的农村题材电视剧生动地反映了西北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浓郁的地域风情。无论是陕西电视台的《信任》还是西安电视台的《沣水绕过小长安》,两个同处于有着西安这座拥有兵马俑、大雁塔、古城墙等人文景观的历史文化名城的电视台,在选择拍摄自己的第一部电视剧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关中农村乡镇题材,都显示出对于本土地域文化的电视化诉求。


三是质朴耿直的民风民俗。西北风格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就生动地反映了西北浓郁的地域风情。譬如,《牛玉琴的树》为了更加逼真地体现其生活环境和地域文化特色,作品使用了当地方言,使用了秧歌、陕北民歌、婚俗、葬俗等诸多民俗、民间文化元素作为衬托,并有效地进入叙事当中,达到了令观者难以忘怀的境地。而《走里八里堡》的人物语言为“陕西普通话”,力求准确、生活、突出和强化本剧的纪实风格。


  二、东北风

  东北风格的代表作有《雪野》、《过了这个村》、《一村之长》、《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趟过男人河的女人》、《农家十二月》、《刘老根》、《希望的田野》、《美丽的田野》、《永远的田野》、《圣水湖畔》、《都市外乡人》、《插树岭》、《静静的白桦林》、《喜庆农家》、《文化站长》、《乡村爱情》、《乡村爱情2》、《乡村爱情故事》、《乡村爱情交响曲》、《乡村爱情小夜曲》、《女人的村庄》、《阳光路上》等。这些带着浓浓东北乡土气息的电视剧,“反映了新时期东北人敢想敢干、穷则思变、引领时代潮流的精神面貌”[4]。在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等东北三省中,吉林省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的成就最为突出。

  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它在反映农村物质生活和人们精神面貌变化上所达到的高度往往为国内其他地区农村题材电视剧所不及。在艺术审美上,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异军突起得益于对东北区域特色元素的充分开掘和灵活运用。具体说来,其显著特色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大气雄浑的东北风情。巍巍长白山,滔滔松江水,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大连电视台创作于1989年至1993年的农村三部曲《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有着浓烈的东北乡村文化气息,人物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语言形态等要素组合起来,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幅东北乡村的文化风情画卷”[5]。新世纪以来的《刘老根》、《希望的田野》、《美丽的田野》、《永远的田野》、《圣水湖畔》、《都市外乡人》、《插树岭》、《静静的白桦林》等作品所选取的外景地也大都是极富东北区域特色的景点和景观。此外,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还融合了大量的东北民间戏曲、音乐、绝活,比如,通过二人转[6]、东北大秧歌、蒙古族歌舞表演、满蒙风格的配乐等承载东北文化的艺术元素与剧情的巧妙结合,让观众在观赏剧情的同时,对东北的戏曲文化、音乐文化、饮食文化和礼俗文化等都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具有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艺术感染力。

 二是幽默风趣的东北方言。东北方言不讲平仄,在运用上有相当大的空间。东北方言之所以能闻名全国,要归功于那些东北小品和二人转,创作人员通过这两种电视和舞台艺术的形式,把东北人的生活状态和语言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不管是东北小品,还是二人转,始终离不开幽默、滑稽,甚至还带有一些自谑的成份。比如,《乡村爱情》中除了“老好了”、“咋这样呢”、“刘英,看你拿的那一把干巴花吧,噶啥去啊”等台词之外,还有让观众捧腹的经典台词——“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非在农村找,找也不找你谢大脚”、“长痛不如短痛,短痛不如不痛,当然,不痛是不可能的”、“梦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她在灯火阑珊村里处”等。《圣水湖畔》也大量使用了质朴风趣的东北方言,比如,马莲在抱怨自己命苦的时候说:“这赶上横垄地里打兔子了,一步一个坎儿,一步一个坎儿!”


  三是性格率真的东北人。东北人的性格以爽朗、幽默、豪迈著称。在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中,其人物大都有着鲜明的性格特征。比如,在《雪野》中,钟木匠要谋害齐来福时,吴秋香二话没说,操起鞭子就打钟木匠,而一旦发现刘中志对她甜言蜜语是假的,她便把这个小人痛打一顿,生动地展现了东北女人泼辣的性格。再比如,在《刘老根》中,赵本山以其深厚的东北农村生活根基,通过“刘老根”这个人物,“把中国农民的朴实、机智、小狡猾、大善良演绎得惟妙惟肖”[7]。在《乡村爱情》系列中,剧中人物的性格大都鲜明丰满、有血有肉、贴近现实,他们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人物一样亲切、自然。

  这其中又以吉林省的农村题材电视剧生产制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的优秀农村题材电视剧,其中大多数都是由吉林省创作生产的,由此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吉林省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系列品牌。在全国每年有近三分之一的电视剧难以播出的情况下,吉林省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却以生产数量多、产品质量高、盈利率高、收视率高、获奖率高为特点,成功地推动了吉林省电视剧走向全国,被业内人士称之为“吉林电视剧现象”。

  三、东南风

  东南风格的代表作有《满票》、《双桥故事》、《华西村的故事》、《干部》、《农民陈奂生》、《张家港人》、《喜旺》、《湖上人家》、《农民代表》、《福贵》、《星火》、《黑土苍天》、《深情的土地》、《长河入海》、《鲁氏兄弟》、《村主任李四平》等。在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等华东六省一市中,江苏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其特色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题材内容新。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江苏省经济发达,往往引领风气之先。这一优势为江苏省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生产提供了良好的题材内容基础,也成为江苏农村题材电视剧内容特色的重要来源。

  二是抒情色彩浓。江苏人感情饱满、丰富,这对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是一种优势。在江苏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创作的《双桥故事》、《华西村的故事》、《干部》、《农民陈奂生》、《张家港人》、《喜旺》、《满票》等农村题材电视剧中,感情的丰富和表达的细腻便是其主要特色之一。

  三是文化品位高。江苏省的农村题材电视剧为文学性取胜,制作精良,风格婉约,底蕴深厚。纵观江苏风格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发展,可以发现,它是基本应和了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发展节拍的,《满票》、《双桥故事》、《农民陈奂生》等代表作品所达到的思想艺术高度足以在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中占有一席之地。


  四、岭南风

  地域上来说,岭南文化大体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主要以属于广东文化的广府文化、潮州文化和客家文化为主,这是岭南文化的主体。广东背靠五岭,面向南海,既有崇山峻岭,又有长达3368公里的海岸线,位于辽阔的珠江三角洲,中部有北回归线穿过,气候温和。广东地域内可猎、可耕、可渔,广东文化就是在农业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交融中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上多次移民、官员流放,不仅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而且培养了广东文化的兼容性、灵活性、前瞻性和强烈的经济意识。

  以广东省为代表的岭南风格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的成果和经验,不仅仅是属于岭南和岭南文化界的,它是全国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岭南风格农村题材电视剧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特色:

  一是叙事内容的现实性。岭南风格农村题材电视剧将镜头对准在中国改革最前沿地区所特有的丰富而复杂的社会现实,敢干揭示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尤其是改革中所面临的种种深层次的矛盾。这种在理想主义价值观念的引导下对现实生活中各种矛盾的真实反映和揭示,体现出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某种融合。

  二是叙事方式的时尚性。岭南风格农村题材电视剧在叙事方式上,大胆吸取了海外类型剧的各种表现手法,乃至于基本框架或整个叙事模式,从而使岭南风格农村题材电视剧既叫好又叫座,专家点头群众鼓掌。譬如,《外来妹》、《情满珠江》、《情暖珠江》、《深圳湾》、《春暖南粤》等作品的突出优点,就在于人物描写的情感浓度。譬如,《外来妹》所揭示的典型的时代背景,外资企业的进入广东和内地打工仔、打工妹的遭遇,是许多文艺作品触及的题材,也是很可能陷入概念图解境地的类型。《外来妹》展示的是劳资矛盾、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资方与资方之间的矛盾和打工者之间的矛盾,借助于细腻、准确的艺术描写,把姐妹情、兄弟情、阶级情、友谊之情、生死之爱的情感,用浓郁的笔触描写出来,使这部反映一时一地的社会通俗剧,具有了超时空的欣赏价值:时事和应景的矛盾过去了,但从人的情感历程和情感浓度上却使后来人也获得共鸣。这就是精品艺术能够经受时间考验的特征之所在。

 三是叙事取向的当代性。岭南风格农村题材电视剧在价值取向上,准确地表达了岭南人的当代精神,即“对英雄人物的呼唤,对理想主义的追求,对人的自我价值和奉献精神的认定”[8]。《外来妹》、《情满珠江》、《情暖珠江》、《深圳湾》、《春暖南粤》等作品中展示的人物形象,体现一种主体人格、竞争意识、拥抱人生、肯定正当的欢乐和欲望,肯定应有的物质生活目标的价值标准。把个人道德奉献与合理的人生需要统一起来,把个人的合理存在与群体利益统一起来,把精神的崇高理想和物质的美好享受统一起来,这应该是中国当代影视艺术关注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这应该是正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必要的前瞻性和伦理性。广东农村题材电视剧中体现出来的这种价值观和苦乐观,可能是与他们地处南大门,毗邻港澳、东南亚,接受外来文化信息比较广泛有关。

  此外,江苏、河南、河北、安徽等省也都是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生产的重镇,也形成了一定的地域风格,特别是其所达到的思想艺术高度足以在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中占有一席之地。农村题材电视剧地域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人们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并促使农村题材电视剧在创作类型、文化探索、市场营销等方面都逐渐细化和深化。

  注释:

  [1]罗时进:《地域社群:明清诗文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载《文学遗产》2011年第3期,第139页。

  [2]孙家正:《关于电视剧创作的三个问题》,载《中国电视》1995年第1期,第5页。

  [3]仲呈祥:《第14届飞天奖获奖电视剧启示录》,载《求是》1995年第4期,第18页。

  [4]邴正、曹大卫、邵汉明、张志勇、刘信君、何青志:《东北地区优秀文化整理与传播研究——“东北地区优秀文化整理与传播研究”总报告》,载《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10期,第143页。

  [5]李文兴:《大连电视的地域文化特征及流变》,载《当代电视》2008年第1期,第42页。

  [6]根据维特根斯坦家族性相似说的观点,不仅市场化的娱乐二人转是二人转,二人转演员演出的小品也是二人转,黑龙江省的龙江剧,吉林省的吉剧,赵本山制作的电视剧,也都应该是二人转大家族的成员。参见王学谦:《二人转及其市场化的合理性》,载《戏剧文学》2011年第3期,第60页。

  [7]余秋雨:《缺少适合赵本山的好剧本》,载《上海戏剧》2002年第5期,第19页。

  [8]张木桂:《当代岭南文化特征的生动表现》,载《当代电影》1998年第4期,第74页。

来源:《北方传媒研究》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