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称为“中国电视剧行业的晴雨表”的上海电视节影视展上,多名制作人、电视台代表均表示,“限娱令”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初显:一方面电视剧制作成本增高,另一方面电视台广告收入下降、视频网站盈利暂时不能覆盖成本,这两种播出平台都对购剧持观望态度。2012年将是中国电视剧产量的一个“小年”,产量缩减已成定局。
现象:参展公司和新剧目减少 “卖概念”剧几乎无市场
与往年的影视节目展相比,今年参展的单位、设展的机构以及推出的剧目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而亮相的明星中胡杏儿、佘诗曼、林心如、郑嘉颖等都来自港台,他们撑起了电视节首日节目展的明星阵容。
现今大多数电视剧的交易都不在电视节期间完成,有关取消“赶集式的”影视节目展的呼声越来越高。与往年的影视节目展相比,今年参展的单位、设展的机构以及推出的剧目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从电视节的宣传海报和推广活动来看,不少公司将“积压”的电视剧拿出来销售,或者是对已经播出的电视剧进行二轮、三轮销售,新电视剧数量和比例大大减少。前些年的电视节上,不少公司仅仅拿着一个剧本或者一个概念就进行“预售”,因此不少海报上每个主演后面,都印着“拟请”两个字,但在今年的电视节上,像这样“卖概念”的电视剧大为减少。
此外,相比往年,今年大制作、豪华阵容、大成本的新剧也寥寥可数。在今年上海电视节上进行推广宣传的大型剧目,如《楚汉》、《隋唐演义》、《隋唐英雄传》、《赵氏孤儿》、《娘要嫁人》等,多是在去年已经开始运作,目前正在拍摄中或刚刚杀青,并且在拍摄完成之前已经完成了首轮销售。今年新推出的电视剧中,像兰小龙担任编剧的《好家伙》、小沈阳主演的《说书人》、小宋佳陈思成主演的《小儿难养》、王丽萍担任编剧的《媳妇的美好宣言》都被业界看好,但这些电视剧的阵容与往年的大手笔相比,只能占到知名编剧、知名导演、知名演员三者中的一方面,而不能像往年那样做到“强强联合”。
在参展的公司中,除开“中国电视剧第一股”华策影视,还有计划上市的新丽传媒、拉风影视、长城影视租借了大面积的摊位进行推广宣传外,大量影视公司都选择了场外与电视台“私下接触”。多家常年参展的影视公司甚至选择不来上海电视节,原因是“今年没拍什么新剧,也没计划开拍什么新剧”,多位影视制作公司的老板都认为今年将会是电视剧生产的“小年”,减产几乎是肯定的。
减产原因一:演员片酬暴涨导致生产成本增加 视频网站抱团压低购剧价格
电视剧演员片酬在2010年就出现普遍上扬的趋势,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华谊兄弟上市后,旗下演员片酬纷纷上涨,对其他演员形成了“示范”作用。2011年,姚晨和孙红雷分别创下了40万、60万的电视剧演员单集片酬最高价。
近年来电视剧市场一直欣欣向荣,先后有华谊兄弟、华策、光线传媒等多家影视机构上市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影视制作企业的生产热情。不少有实力的影视公司为筹备上市加大电视剧的产量,从而提升了包括演员在内的相关从业人员的身价。其中,演员片酬呈现出暴涨的趋势。
华海时代董事长王海滨接受采访中表示,他们公司的电视剧《娘要嫁人》在几年前严歌苓写剧本时就锁定了主演,在去年筹备期间已经有演员达成了意向合作,但合同是在今年开拍前才签订,“就这么短短的不到半年的时间中,演员、厂工、制作费用都大幅提高,以至于《娘要嫁人》原来计划投资是5500万到6000万,后面不得不追加了1500万的投资——这1500万追加的投资中,70%以上都是演员的片酬增加引起的。《娘要嫁人》整体演员很不错,他们也没有索要太过超越市场价的片酬,但就是这种价格,现在大多数影视公司都承受不起——这样下去,就成了投资人承担风险,为没有任何风险的演员打工了。”
王海滨表示,除了演员片酬暴涨导致电视剧生产成本的增加外,同时,去年视频网站纷纷抱团压低购剧价格,这对不少制作公司而言是雪上加霜,“一方面,演员片酬提高,电视剧的生产成本就提高了;另一方面,现在的电视台更加冷静,偏向于观望而非抢购,视频网站也联合起来压低价格,这对制作公司而言,是两头受挤压,因此今年电视节上基本上看不到大制作的电视剧,也有很多影视公司暂时退出了电视剧制作。”王海滨称,正是由于这种不景气的环境,他们公司原计划下半年上马的两个项目都已经推迟了。“不过有好的消息就是,现在虽然演员片酬没有下降,但不少演员口气越来越松动,不再坚持某个价格无法商量,提到折扣也不会马上拒绝了。”
减产原因二:电视剧库存过多 广告收入降低使得电视台买剧不积极
慈文影视董事长马中骏在电视节上表示,虽然现在整体来说供大于求,大制作、好题材的电视剧仍然在市场上是“抢手货”。电视剧《甄嬛传》、《青瓷》等就凭着优良的制作和演员精湛的演技从众多剧集中脱颖而出。
在中国电视剧行业,供大于求的情况已经维持了多年。由于大量有实力的影视公司意图抢占市场份额图谋上市,从前年开始,电视剧整体产量再次加大,去年产量甚至超过前年40%,进一步加大了电视剧供需的不平衡。据悉,各家上星卫视的电视剧备播储量丰富,目前多家卫视的电视剧播出计划已经排到了明年下半年,甚至于有相关人士称即便是电视剧生产停产一年,也不会影响电视台的播出。
对此,华海时代董事长王海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电视台的收益考虑,电视剧的销售价是有“天花板”的,他认为一部剧首轮上星大约在300万以内,实际上去年已经有几部电视剧接近“天花板”。从尼尔森公布的数据看来,2012年第一季度国内电视台的广告投入增幅放缓,不少电视台的广告甚至出现了难以为继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电视台对购买电视剧会更加谨慎,“他们宁可观望一阵,而不是轻率的下手抢剧。他们的这种态度会快速传导到各大影视制作公司,从而引发进一步的电视剧减产”。
慈文影视董事长马中骏在接受采访中也表示,虽然现在整体来说,大制作、好题材的电视剧仍然在市场上是“抢手货”,但从本届上海电视节的情况来看,普通阵容、题材一般的二流电视剧在市场上确实“有些滞销”,“毕竟电视台现在日子也没那么好过了,本身库存又那么高,这种情况会很快让制作机构放缓生产的步伐,实际上从今年上半年来看,不少制作公司早就发现了这种情况,采取了‘休耕’的措施,暂时不生产电视剧了。”
减产原因三:总局发令限制电视剧题材 政策多变下制片方持保守观望
2011年,广电总局对电视剧题材进行了诸多限制:限制穿越题材;短期内将不会批准翻拍四大名著;卫视黄金档禁播穿越、宫斗、涉案三类剧。
去年下半年,广电总局颁发“限娱令”,对娱乐类节目的数量和比例进行调控,此举曾经引起不少媒体人士的断言,认为在“限娱令”的影响下,2012年将会是一个“电视剧年”。但实际上,在2011年,总局对电视剧题材也进行了较多限制:限制穿越题材;短期内将不会批准翻拍四大名著;卫视黄金档禁播穿越、宫斗、涉案三类剧。在政策的影响下,影视公司可选择的题材种类可谓少之又少。
春秋风云董事长尹廉和接受采访中表示,从2011年下半年举行的中国国际影视节目展(北京电视节)推荐的项目看来,广电总局的政策影响较为明显:2012年推出的剧目中,家庭伦理剧、都市情感剧等现实主义题材的电视剧占有较大比重;年代传奇剧、抗战剧等强情节剧还有一定优势;前几年十分红火的谍战剧几乎没有新的大制作出现。他表示,广电总局从去年以来推出的政策,不仅会导致部分电视题材严重重复和扎堆,还会给电视制作人带来心理影响——政策的不稳定让更多制作人宁愿停下来歇一歇,也不愿拍好成品后因为政策变动不能播出而导致损失惨重。
小结:2012年是电视剧生产的“小年” 来年年中或完成行业调整与前两年热火朝天的电视剧生产和销售市场相比,2012年的上海电视节能够给人留下印象、被电视台看好的剧目屈指可数。面对不稳定的政策,成本高涨和收购欲望降低而遭到挤压的盈利空间,大量制作公司选择了观望而非盲目的投入。因此,2012年将会成为电视剧生产中的一个特殊年份:产量急剧下降、大制作电视剧几乎成绝响。这种变化是市场自发的调节,可能于明年年中完成整个行业的再一次调整——届时,演员片酬暴涨、大量公司为求产量粗制滥造的情况将得到遏制,从而使得电视行业再次进入健康有序的发展阶段。
来源:网易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