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播的电视连续剧《知青》,号称“全景式展现了知青的生活、情感与成长,展现了那一代人的青春、信仰与情怀”,加之该剧编剧梁晓声是“知青文学”中响当当的一块牌子,于是一开播即引起广泛关注。作为虽不曾经亲历“上山下乡”但却对历史抱有些许兴趣的“
80后”,我也兴冲冲地坐到电视机旁,但看了几眼,却又很快放弃。第一直觉是,这部电视剧有点“旧”了:从人物的姿态、语气、神情、到场景设置,甚至整体光影色调,都能让人猜个“八九不离十”,离不开当年读过的知青文学的范畴和调调。问了几个同龄人,也有相似感受。
再回头看看网络上各种关于《知青》的评价,却让我对自己的判断产生困惑。网络评价虽说有冰火两重天之势,但确实有很多人说,有过知青经历的长辈,一到时间便团团围坐着,一边观看一边回忆当年。各种宣传中提及的收视率,也证明着这部电视剧在这个夏日的“火热”程度。
这几年,我似乎一直有着相似困惑。几年前,关于高考的电影《高考1977》隆重上映。当时是恢复高考30周年纪念,各种报道说,无数人在观看这部电影时落泪,更有朋友告诉我,那一阵子,路边兜售碟片的小车小店里,数这部电影卖得最好。但我在观看时却始终无法全情投入,更遑论由着电影生起对当年的火热向往。于是,我开始反省自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作怪,使得我们对上一辈人的故事无动于衷?还是我们回望历史的心态不对,一旦历史不符合我们的想象和期待,就提不起兴趣?这个困惑存在我心中,一直无法排解,直到有一天和编辑部老师闲聊,他点拨了两句,才让我有了“原来如此”的感觉。他的大意是说,如果个人记忆只重复大众已熟知的公共记忆,而不是讲述公共记忆中无法涉及的、不曾出现的关于个人的故事,如果这个人记忆没有超越公共记忆,就没有太大意义。
说得大一点,个人记忆和公共记忆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说是大历史和小历史之间的关系问题。《知青》不能吸引我的根本原因,或许并不在于它被当事人指摘“过于浪漫”,或不够“苦难”,而是它并不能告诉我一个既符合历史又超越现有讲述的“知青”故事。重温历史,不能仅仅停留在重复和温习之上,回望过去,也不能仅仅为了忆苦思甜。一部有些企图和野心的长篇巨制,也不能仅仅满足于当事人的围观,更要能吸引庞大的“事不关己”者。作为不曾亲历当年的后来者,我们想看到和听到的,并不是单纯的持久的怀念或者控诉。因为再真实再巨大的苦难,只一遍遍揭露表面而不追究里层,也只能变成“祥林嫂”式的絮叨。我们想知道的,是这些被一遍遍讲述过的理想和苦难之外的、背后的东西,是曾经发生却还没有被发现的理想和苦难,是那些真实的人生,他们或许是英雄,或许是凡人,或许是历史的引领者,或许只是时代的追随者,但他们都真实地追逐过理想,浪漫过,痛苦过,被生活淹没,又或者超越了生活。我们还想知道,这些苦难来自何方,后来又流向何处。了解了这段历史,会不会某种程度上影响我们对自己“从何而来,又会向何处去”的判断。
我没有完整地观看整整45集《知青》,所以无法对整部电视剧作出判断。但我的困惑,却也是十分真实的。我想,我十分期待能看到这样一个电视剧:长辈们看了之后会说,“原来当年是这样的啊”,而不是说,“你看,当年我们就是这样的”。然后,作为后来者的我们,一起听他们讲讲过去的事情。
来源:文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