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出品”电视剧频创佳绩的启示》
2012-07-27 03:28:57

从去年献礼剧《开天辟地》在央视一套热播,到今年《誓言今生》、《悬崖》、《儿女情更长》、《浮沉》、《心术》、《风和日丽》等题材各异、风格不同的电视剧广受好评,两年时间内,一批沪产电视剧在全国渐渐形成主旋律和多样化并进的“上海出品”品牌优势。据统计,仅今年上半年就有10部“上海出品”电视剧登陆央视。为了总结上海电视剧的创作经验,“2011-2012上海优秀电视剧创作研讨会”日前在沪举行。这里刊发部分与会专家的发言摘要。另一部分专家的发言摘要请见今日《解放日报》。

透过“井喷”看上海电视剧特色和优势

■王丹彦(国家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副司长、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近期,由上海主创出品的电视剧出现“井喷”之势,正在全国电视荧屏上呈现出一道异军突起、异彩纷呈的文化景观,《开天辟地》、《幸福密码》、《悬崖》、《心术》、《风和日丽》、《誓言今生》、《儿女情更长》等一大批优秀作品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据统计,仅2012年上半年,上海出品的电视剧已有10部登陆央视播出,引发轰动效应。上海电视剧正随着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凸现出强势崛起的崭新格局。

任何表象之“果”的背后定有必然性之“因”。对于上海电视剧近期出现的“井喷”现象,我们应当努力探寻其幕后的内在本质与深层因素。在观察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晰而深刻地感受到,就全国范围而言,上海在电视剧创作方面有三点显著的独家优势:第一,机构助推资源整合是上海电视剧生产优于他处、具有传承性质的优势。第二,人才聚合是上海电视剧呈现繁荣态势的根本性因素。第三,管理者的战略引领与一线洞察为上海电视剧的突起提供了保证。

从我国当下电视剧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来看,有一些根本性问题需要我们总结、梳理和高度重视。恰好上海电视剧的创作佳绩也进一步印证了这些问题的重要性。

首先要秉承讲话精神,仅仅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更主动地坚持人民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态度。引起轰动性社会反响的电视剧《儿女情更长》便再一次证明,能不能触及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关键在于创作者是否有生活经验,是否能够深入群众中间,只有贴近再贴近,才能真正使作品有血有肉,有情有神,也才能够使其最大限度地赢得市场。其次是坚持正确导向,自觉融入并彰显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在上海制作生产的电视剧中,无论是细腻刻画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誓言今生》、开辟谍战剧崭新创作方向的《悬崖》,还是首部全景式展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壮丽画卷的《开天辟地》等,都自觉而艺术地将民族精神、奉献情怀、高尚品德等植入故事叙述中,使观众在情感投入的过程中春风化雨般地受到灵魂洗礼。最后,树立文化自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支持健康和谐的有益文化,抵制落后腐朽的有害文化。电视是我国当代文化建设的关键方阵,因此包括电视剧人在内的全体中国电视人需要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和文化担当。当下电视剧创作格局中相对于家庭伦理剧、战争剧、谍战剧、古装历史剧而言真正具有现实主义品格的创作不太多,而伪现实、超现实、小矛盾的剧作却不少。因此,对于我们当下电视剧创作者来说需要更加主动、自觉地捕捉创作中现实主义的热点、难点与焦点,以更加广阔的视野选择现实题材,以更加深刻的思维挖掘现实内涵,以更加准确的站位提炼现实生活启迪,突破难点,创造亮点,使现实主义作品更好地实现主流价值观与视听艺术的有机统一;不断研究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特点、新趋势,不断把握大众审美需求的新变化,用多姿多彩的手法维护积极昂扬向上、健康有益无害的文化生态,满足多层次电视观众的文化选择权。以《心术》、《幸福密码》等为代表的一批上海电视剧便在全方位展示现实生活、多角度表现社会问题、深层次揭示社会矛盾方面各具特色,可圈可点,受到大多数观众的由衷喜爱。

上海电视剧事业取得的佳绩已经有目共睹,但在当今这样一个竞争加剧、不进则退的行业大环境中,切不可沉浸在成就的喜悦中而不思进取、忽视创新,而应在现有的优势基础上再接再厉,勇攀新的高度。因此,笔者针对上海下一步的电视剧创作谈三点建议:其一,加快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民族文化话语权、扩大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这是电视剧事业理应承担起的重要历史使命。因此,从打造中国电视剧第一方阵的目标出发,建议上海能够对有利于“走出去”战略的创意给予更多的各项支持和创作指导。其二,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方面希望能看到上海有更多的优秀作品问世。只有通过整合力量,早抓选题,才能结出更丰硕的果实。其三,电视剧艺术创作的发展和创新需要有一种健康良性的外部环境与生态氛围,进一步提升电视剧评奖、评论、评优水平便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儿女情·风俗志·价值观

■赵彤(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理论研究部主任)

从夏衍先生创作的《上海屋檐下》,到上海滑稽剧团的名作《七十二家房客》,从电影《乌鸦与麻雀》到1996年上海永乐电视集团出品的电视剧《儿女情长》,通过对一个微观社会单元横断面的观察,来塑造群像、结构故事、描摹人情世态乃至历史变动,将散点聚合起来,达到即小见大的效果,这种叙事方法在上海影视剧创作的历史中,有着丰富的成功例证。电视剧《儿女情更长》,是这种创作视角下的别有新意的一部作品。

孔子说:诗,可以兴、观、群、怨。所谓观,汉代大儒郑玄解释为“观风俗之盛衰”。风俗不在庙堂,而在民间,在基层。我们民族伟大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就来自于田间地头、水畔湖滨,来自于百姓中间,来自于儿女情长。

北京有胡同,上海有里弄。里弄,是上海特有的市民生活空间。里弄故事,也是上海影视创作中长期关注的一个课题。上海出品的诸多电影,如《今天我休息》、《逆光》、《大桥下面》、《快乐的单身汉》等等,以及以上面提到的那些作品,都将基层叙事的视点放在了里弄。

电视剧《儿女情更长》较之前作《儿女情长》,沿用了关照大家族中的若干小家庭的模式,前作中的童家“建字”辈一代人仍是续作中的贯穿人物,故事主线仍然是儿女情。但前后相比,有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叙事空间从里弄彻底转换成了单元楼。在22集电视剧《儿女情长》中,大片大片的平房群空镜屡屡出现,而在《儿女情更长》中,通片的空镜已经变成了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商品房。在《儿女情长》中被特写的福康里已经淡出了《儿女情更长》的视域。这个变化,是上海近二十年来,城市景观、物质基础发展的使然。作为叙事的基础情境之一,在这个由欠发达到发达的物质转换过后,人们的情所系、心所求又有怎样的变化?创作者试图给出怎样的导引?则不能不说是转型期中国的一个重大社会课题。《儿女情更长》关注的就是这个课题。

下一代的婚恋与成长、父母一辈的情感关系以及两代人之间的观念纠葛,复合成本剧的多样叙事线。张茜对童沙波母亲可能干涉小家庭生活的恐惧、安琪对做母亲的不适症;童鸣在独立道路上的坎坷;雨欣萌动的情感和在音乐爱好选择上的被干涉;袁园在婚姻上的失意与追求,均构成了从少年到青年这个新一代序列的多样光谱。

人间儿女情与世态烟火色是密不可分的。在本剧的生活流中,我们得以窥见当代上海普通民众的生活景象。建兰的心理诊所映射着当下普遍的心理焦虑;建菊的花店隐含着上海人的社交习俗;建强的股票被套牢、胡巾娣的依附式生存、高企的房价、房产证上的户主、上海新移民的艰难与理想等等,成为当代生活映像志中的一部分,既植根于上海也属于中国。

在生活的浮沉变化中,创作者着力塑造了童建菊、袁园和谭芳芳三位女性,把平淡从容的性格色彩赋予她们,使她们成为生活流中的主流。隐忍淡泊是童建菊的形象主调,选择身世平凡、但踏实勤奋的恋人是袁园儿女情和价值观,成人之美甘为他人做嫁衣是谭芳芳的处世原则。由此,在本剧中,她们的光彩格外美丽。“正声感人,而顺气生焉。顺气成象,而和乐生焉。”传统礼乐文化的精神负载,通过她们体现出来。

家庭是观察社会变化、体察心态律动的窗口。家庭伦理剧正是这个窗口视角中的形象景观。看家庭伦理剧,不仅能看到儿女情,而且能看到风俗志,以及其中蕴含的价值观。电视剧《儿女情更长》就是一个很好的样本。

当我们从纪录片《话说长江》到《再说长江》的间隔中,看到了历史、自然与社会的变化时,我们感叹纪录片的社会观察力量。其实,电视剧也具有这种功能。从《儿女情长》到《儿女情更长》,一个大家庭三代人历时近二十年的生活,断续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电视剧作为社会影像志的功能显示了出来。假设再过若干年,还能以这个家庭为样本再拍摄一部电视剧,或者中国电视剧能创作隔年观察式样的作品,电视剧作为社会形象记录的功能、作为历史文本的价值会更高。

上海电视剧书写新的辉煌

■张彦民(中国视协副秘书长)

这次研讨的上海电视剧新作,类型多样,风格鲜明,可以说是融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充分展示了主旋律和多样化并进的生动景象。在这些作品里,有庆祝建党90周年的献礼剧《开天辟地》,细致地描绘了我们党创建的历史必然性,揭示了我们党为民族国家而奋斗的壮阔情怀,是一部具有文献价值的优秀作品。在“谍战剧”泥沙俱下的时候,《悬崖》别开生面地描绘了一段真实的历史故事,联想到当年发生在上海的《永不消逝的电波》,让观众在真实的历史情景下、在悬疑的险境中感受到地下工作者执著的信念。《幸福密码》和《儿女情更长》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也贴近上海,展开生活的长卷,塑造生动的性格,揭示和谐的真谛,很好地发挥了电视剧的社会记录的价值和社会抚慰的功能。《誓言今生》也别有特色,它以大历史为背景,以大跨度的叙事篇幅,将国共两个阵营中两家人的价值冲突和情感连结浓缩起来,叙事节奏张弛有序,精彩不断。随后将播出的《焦裕禄》,将在晚些时候由中国视协组织研讨,相信也会取得上佳的成绩。在历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电视剧评选中,上海都留下了坚实而辉煌的成绩。相信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程中,上海电视剧也将书写新的辉煌。

沪产电视剧创作的突破与创新

■郦国义(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长)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曾经是中国电视剧创作的重镇,可是到了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这种优势地位有所减弱。自从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开始,上海的电视剧创作打了一个翻身仗。短短两年时间,已有多部电视剧上了央视一套黄金档和八套黄金档,显示了上海电视剧创作蓬勃发展的新势头。

坚持正确创作导向,革命历史题材出力作。电视剧《开天辟地》在建党九十周年之际隆重播出,以及《新四军女兵》、《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等作品的成功,是上海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重要收获,是上海坚持正确的文艺创作方向,大力推进革命圣地文化建设的结果,充分体现了上海影视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诚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振武同志所言,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圣地,上海的文艺工作者理应创作出与之相当的重大作品。坚持正确的创作导向,注重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是上海文艺工作者努力思考和实践的课题。这两年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项目立项和基金会的项目资助中,革命题材和现实题材的申报数量占到70%左右,革命历史题材在重大文艺创作立项中占到50%左右,充分体现了上海在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方面形成的良好氛围。

紧扣时代社会热点,“海派”剧创作新突破。海派剧以家庭伦理剧见长,擅长对生活的细腻表现,但有时也存在着过于琐碎的缺陷,不能与时代大潮有力地呼应。《儿女情更长》体现了当今家庭伦理剧创作的新的高度。《儿女情更长》着力塑造了三位平凡但心灵品行很美的女性,尤其是奚美娟饰演的“大姐”,是近年来在家庭伦理剧中难得一见的道德楷模形象。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和万事兴。当前,我们的社会面临各种利益调整,呈现各种矛盾冲突,这种矛盾有时还比较尖锐和令人忧虑,而《儿女情更长》用核心价值观去关照、化解这些矛盾和冲突,如一股清泉滋润着我们的心灵。“家不能散”,这“戏核”,成了观众美好的心理寄托,寄托了我们对和谐社会的希冀。有道德的高点,有理想的光辉,有美好的象征意义,这也许就是《儿女情更长》这部家庭伦理剧在今天能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并受到观众欢迎的重要原因吧。《儿女情更长》超越了海派剧的某些地域局限,赢得了广泛的受众和热烈的共鸣。这是海派电视剧的突破和创新。

背靠文学参天大树,提升思想与美学品位。上海电视剧创作对文学的借鉴和倚重有着很好的传统。谢晋导演的10部名作中,有七八部都是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剧《围城》更是一个成功改编文学名著的范例。这些成功都证明了电视剧创作不可忽略文学性。当今的某些电视剧制作是资本独大、明星大腕独尊、创作心态浮躁,唯独轻视甚至忽略了最重要的文学原创。在这样一种业态下,《悬崖》、《誓言今生》以及《风和日丽》和《浮沉》等作品,背靠文学这棵参天大树,反复地认证、推敲、修改文学剧本,从影视创作的艺术规律出发,最终成就佳作,也赢得了观众。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年上海从政策扶植层面持续加大对原创文学剧本的投入。仅2010年至2012年上半年,相对前一个两年半,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对电视剧文学原创和摄制的资助总额就增长了350%左右。如今,这些投入已初见成效,呈现良性循环的势头,为新一波的影视创作提供更多更好的一剧之本。

当今群众的审美需求日益多元化,为了满足千千万万电视观众对电视剧的观赏需求,需要我们努力抓好各种类型的作品,注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使得电视剧百花园中不仅要有国色天香牡丹,诸如在央视一套播出的那些电视剧力作,还要有玫瑰、丁香,有百合、紫罗兰,只要不是媚俗、低俗、恶俗的罂粟花,都要培育和扶植。这些年来,上海广播电视台及其所属的影视公司创作和播出了不少内容健康、为观众喜闻乐见的电视剧,这是可喜的收获。而如何总结提升,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尤其是对那些普通老百姓乃至知识分子、干部都喜欢的电视剧,应该下功夫研究,剖析成功的原因,探寻赢得观众的规律。这对于我们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对于我们有效抵御某些不良文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培育新世纪“海派”电视剧的大气象

■曾庆瑞(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导)

这次会议的一个话题是:“导向为魂,内容为王,创意致胜,剧作为本”。这个话题表达了一种愿望。我希望上海电视剧界的朋友们能够用一流故事一流表达不停顿地铸造新的辉煌,站在大时代的潮头上展示风景这边独好。

2011-2012年度上海优秀电视剧创作经验,可以概括为24个字:努力追随崇高,发掘本土题材,致力艺术创新,张扬海派风格。如果总结上海电视剧30年的经验,发扬其好传统,也有24个字:注重当下题材,演绎史诗上海,展开多种叙事,追求艺术精致。这48个字都不细说了。我着重讲在未来十年如何培育新世纪海派电视剧大气象。我首先提出一个问题:我们上海的电视剧还缺什么?接下来就是要做上海电视剧题材规划,做资源做整合,人才建设,理论建设,产业发展,给上海电视剧气象做定位,考虑怎么培育上海电视剧的大气象。

上海有自己的光荣历史。中华民族开始复兴的时候,太平天国、辛亥革命都有上海的参与。另外,中国民族工商业的摇篮是上海,中国近代大的工业都是在上海展开布局。上海还是新思想的策源地之一,揭开了现代中国思想启蒙运动大幕的《青年杂志》就是1915年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刊的,这个杂志后来才搬到北京改名叫《新青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后,“五卅”运动就是在这里发生的。当然,“4.12”惨案也发生在上海。

我们上海的文学家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们,几十年里,都紧紧地跟随这个步伐,不断向前进的。俄国“十月革命”发生不久,瞿秋白从这里出发到了苏联,写出了报告文学《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把危机转嫁到中国,茅盾很快写了《春蚕》、《秋收》、《残冬》和《子夜》、《林家铺子》,描写了这个危机在中国的影响。还有抗战时期,除了一部分文艺家坚守在“孤岛”之外,大量的文化人走出亭子间,走向延安,走向重庆,走向武汉、长沙、桂林,蔚为壮观。那时候,遍布全国的抗战文艺大军,很大一部分都是从上海出发的。可以说,支撑着抗日文艺战线的那支大军,大量都是从上海出发的。大家知道,光是五个抗敌文艺演出队,包括儿童演出队,就把抗战的火种播洒到了广袤的抗日战场和大后方的许多地方。上海始终有让文艺紧紧地跟着时代的步伐前进的这个传统。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发生那么多大事情,提供给我们那么多大题材,如果我们不辜负大时代对我们的厚爱,我们就应该在电视剧领域里有大的作为。希望我们上海的艺术工作者挺身而出。

在讨论电视剧《誓言今生》的时候,我说它是“横空出世”。我就希望我们在大时代、大题材关注过程中,我们上海的电视剧再创辉煌。我希望我们上海的朋友在电视剧上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引领潮流”。

我们有时候在私底下开玩笑说,中国电视剧分几个群体,如果北京和周边地区的电视剧界算“北方舰队”,广州那边算“南海舰队”,我们上海无疑是“东海舰队”。在我们这代人心目中,上海是一个轰轰烈烈的城市,又是一个美轮美奂的城市,我希望,在未来,中国电视剧艺术事业和文化产业里,上海同样做到轰轰烈烈,美轮美奂。

顶“天”立“地”:解码电视剧创作“上海现象”

■毛时安(文艺评论家)

电视剧是在当代中国国情下,近30年来发展最为迅猛、影响最为广泛、成就最为巨大的一门新兴艺术。它以自己空前的生机和富于艺术感染力的核心竞争力,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讲述,在较短的时间里扭转了在与进口电视剧竞争中的颓势,并且确立了自己为中国百姓喜闻乐见的巨大优势。但是,作为一门群众性、商业性、市场性突出的艺术样式,对它的创作规律我们依然处于不太清晰的探索和理解之中。从2011年到2012年,中国电视剧创作中出现的“上海现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具有强大个案特色的解码平台。

从2011年起到现在,上海先后推出了在中国荧屏热播的电视剧《开天辟地》、《幸福密码》、《新四军女兵》、《悬崖》、《誓言今生》、《儿女情更长》、《心术》、《金枝玉叶》等,在央视一套和八套的黄金时段已经和即将播出16部上海主导创作、生产的长篇电视连续剧。和上一波上海电视剧创作热潮相比,这次电视剧创作生产来势更汹涌,时间更集中,节奏更密集,数量更多,影响也更大。我想用四个字来概括、解码近期电视剧创作的“上海现象”,这就是:顶“天”立“地”。

顶“天”立“地”之一,“上海现象”取材不拘一格,海纳百川,自由地翱翔在历史的天空和现实的大地之间。顶“天”立“地”之二,电视剧的“地”是故事,电视剧的“天”是思想,是情感,是境界的提升。电视剧创作必须从我们视为常识和小儿科的讲故事做起,讲好故事。在戏剧创作中,我一直提倡“好看主义”。顶“天”立“地”之三,是电视剧“上海现象”在接受美学上给予我们的启示。电视剧必须尊重观众,深入浅出,才能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这批作品在接受上,大体做到下受普通黎民百姓喜欢,上为精英阶层欣赏。顶“天”立“地”之四,是电视剧的创作体制机制,上有政府,下有社会和市场。电视剧的创作机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上海能在两年的电视剧创作中产生有巨大社会影响的“井喷”式效应,其在创作体制机制上的追求值得我们关注。

应该承认,电视剧是一门市场性、社会性很强的艺术。但是这是否意味着可以把电视剧的生产完全放到社会和市场里去呢?“上海现象”中非常值得关注的上海电视剧创作生产机制中,党和政府主管职能部门的地位和作用。事实上,这拨“井喷”离不开党和政府积极而有效地参与、推动。这些年的文艺创作实践活动,使我真切地认识到,党和政府主管职能部门的作用地位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难题。在目前的中国国情下,文艺创作党和政府越俎代庖样样都管,自然不行。同样,党和政府完全袖手旁观放任自流,彻底把创作放到社会和市场中去,也不行。因此,党和政府经常在其中扮演着不是“越位”就是“缺位”的“两难”的尴尬角色。电视剧创作因为其规模大、投资多、风险高、综合性强,尤其需要党和政府适当、有效的介入。上海市委宣传部和政府职能部门积极摸索自己在电视剧创作生产中的准确定位。首先在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和倡导核心价值体系的电视剧创作中,党和政府应该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自己应有责任,组织国有大中型企业攻坚克难。但更主要的是营造电视剧创作生产的有效机制。比如提供政策、增加财政投入支持的力度,尤其是充分发挥党和政府的优势,组织延请优秀艺术家,组合多样社会资源。特别是强化艺术界和银行界的联系,推出了低息、贴息贷款等各种资金支持机制,从生产源头上解决电视剧高投资的困难。

上海电视剧作的“上海创意”

■聂伟(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博导)

作为一位影视评论工作者,尤其是生活在上海的电视观众,2012年上半年的观看体验令我备感幸福。黄金时段打开电视机,不管是央视一套或者八套,还是几家重要的卫星电视频道,都能够与沪产电视剧照面。这种打照面的概率,放到五六年前,是一年一两部;推后到近两年,是半年三四部;进入2012年上半年,则变成一个季度五六部,几乎每个月份都有一两部优秀电视剧作入主央视一套、八套的黄金档。就在本次研讨会筹备召开期间,又有一部沪产电视剧《浮沉》正在四大卫视热播。在国产电视剧大批量生产、产能严重过剩的市场高风险阶段,沪产优秀电视剧全面开花的“井喷”局面,堪称惊艳。

从一二、三四到五六,这个数字排列,真实地记录了近年来上海影视文化管理部门、影视剧创作者与产业营销单位合力打造“新品、精品、优品”三品工程的坚守与付出,同时也展示出机制体制创新带给沪产电视剧巨大的文化灵感与市场活力。

我们注意到,在中国影视剧生产史上,以“上海”为关键词的经典剧作举不胜数,1980年代的《上海滩》、《上海大风暴》成就了TVB民国剧类型题材的辉煌,1990年代的《孽债》、《儿女情长》与新世纪之初的《长恨歌》都是上海当代电视剧现实主义海派美学的代表作。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上海似乎疏离了电视镜头,屡屡进入好莱坞大片的取景器。《致命紫罗兰》、《碟中谍3》、《神奇四侠2》、《变形金刚2》中,多次出现上海的地标性建筑物。上述个案,从积极的认同性角度来看,说明上海日益成为亚洲乃至全球瞩目的中心;而从文化地缘构成来看,恰恰说明在那个时段内,上海并没有及时生产出具有原创性和辐射力的大众文化产品。创意短路,题材短路,市场短路,一度处于“被描写”的状态。

一个“被描写”的上海,处处有上海,处处无上海,无法真实地反映出上海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快速转型与多元变化。即便有东方明珠塔、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这样的城市地标,精神内容也是虚空的。那么,如何借助电视剧这种大众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从婆婆妈妈的小弄堂、自娱自乐的小天地中走出来,讲述大时代语境中上海生动活泼的在地故事,讲述老百姓乐于聆听、乐于观看的上海传奇,进而通过这些传奇故事,潜移默化地弘扬“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上海城市精神,这就对上海电视剧作的“上海创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何谓“上海创意”?基于《儿女情更长》、《金枝玉叶》、《幸福密码》和《浮沉》的成功,从侧面证明国产电视剧当代都市现实主义题材的匮乏,以及老百姓对这类题材的极度渴望。而沪产电视剧关注当代都市社会现实生活的创意自觉,恰恰与上海处于中国内地都市化发展程度最高的阶段性文化需求相符合。

实现“上海创意”,需要具备美学自觉与市场自觉。“上海创意”的美学自觉来源于历史悠久的都市文化传统。正是有了这份传统的积淀,才能在《儿女情长》的基础上生发出《儿女情更长》;才会有《浮沉》这样充分接都市生活“地气”的写实之作;才会上演像《金枝玉叶》这样“内地版”《珠光宝气》的商战传奇。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