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共话未来前景:定制独播渐成趋势 “一剧一星”显现苗头》
2012-11-05 02:19:30

业界共话未来前景:定制独播渐成趋势 “一剧一星”显现苗头  

  本次代表大会上,举办了两场由制播双方与网络媒体的合作论坛,分别探讨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对影视剧制作的要求和特点”,以及“自制剧定制剧模式与制片公司的合作方式 ”,国内知名播出机构负责人、制作人以及网络媒体代表齐聚一堂,热议当前国产电视剧行业的热点话题。

  卖片:定制独播大势所趋   制作者需主动出击

  制播分离后,创作的市场化,鼓励了好的制作公司,驱离了一些不良公司。随着媒体的成熟,竞争的纵深,以往大一统的节目采购方式也已被打破,各台的频道针对不同观众,定位,在购剧上愈加细分。上海广播电视台台长、东方传媒集团(SMG)总裁裘新表示,制播双方目前向合作的伙伴化和深度化迈进。如东方卫视的《黄金剧场》,目前就在寻求针对平台不同时段的不同定位,从剧本到策划,与制作公司进行深度合作,最终实现“一剧一星”。

  显然,对制作单位来说,要更加密切研究分析播出平台的定位、编排、观众群,使自己的剧目能有的放矢。这次与会的几个大台,也介绍了各自播出电视剧的定位,如上海SMG,上星频道主打都市大剧;新闻频道针对男性观众主推谍战剧;电视剧频道以中老年、女性观众为主,多播家庭剧;艺术人文频道适合全家观赏,热推都市剧。北京台,目前一天最多六集电视剧,卫视播出的剧,主要是现实生活、战争谍战以及历史剧,其中现实题材占大多数,而地面频道,谍战剧数量则超过现实题材。湖南卫视今年电视剧回归七点档,推出的730剧场,以主打青春偶像为主,目标人群为中青年女性。
目前各台频道都强调自己的特色定位,而有实力的卫视则强调定制独播,因此定制剧的前景将更为乐观。制作公司要在市场中更有胜算,需主动出击,找到可以为其“定制”的渠道。保利华亿副总刘小林对此形象比喻说,制作公司要去主动寻求“包养”。

  很多来宾在发言中都不约而同的提出,随着电视台竞争加剧,总局力推“一剧一星”的“理想播出形式”,将成为现实。刘小林更大胆预测,未来一两年,就会有一星台,两星台出现。因此,及早寻找适合自己的平台出口,也成为制片公司箭在弦上的迫切问题。

  提升质量:细化定位特色    摒弃跟风炒作

  虽然制作业在谋求跟电视台的紧密合作。与此同时,电视台也在为好剧难觅而头痛,翻开下半年即将发行的电视剧片录,好剧不多,是很多电视台购片者的共识。与此同时,观众对“啃老剧”(翻拍经典)、“跟风剧”也颇多微词。提升电视剧质量,成为业界内外的共同呼声。

  对此,安徽广播电视总台张苏州台长提供了自身经验。安徽卫视打出“剧行天下”的战略,参与投拍制作了多部大剧,去年的《新安家族》、《政协主席》、《一一向前冲》等不仅收视名列前茅,还多次获奖。其中的要诀,就是坚持彰显民族精神的文化定位,坚持服务现代观众的传播理念。他提出“四个负责”的精品剧方针:以对观众负责的态度,繁荣精品创作;以对现实负责的态度,服务中国社会;以对投资负责的态度,推动产业发展;以对观众态度的负责,提升世界影响。

  北京台总编辑赵多佳则从反思的角度,让制播单位思考,电视剧不断飙升的价格与引领观众机制观,是否成为正比?正是一些不按常理出牌的做法,让电视剧版权提高。作为生产者应该研究每部电视剧的定位,细分年代,细分观众,打造自己的独特风格,这样也就不必跟风炒作,搜狐网视频影视制作中心总监朱振华表示,有好的内容,新旧媒体都会受欢迎。通过对网络电视剧观众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到,他们首先关注的是题材,不见得非得是大明星,大导演。内容为王,质量优先,新旧平台,皆是如此。

  网络版权:回归理性  热播剧仍受重视

  近一年来,网络收购剧的价格“让你欢喜让你优”,最高时出现数百万一集的天价,但随后又跌到几万一集,如同坐过山车。可电视剧的制作成本已经在这个过程中被炒高,因此令很多制作单位叫苦不迭。因此有制作单位在会上一方面关心网络公司目前购片计划,也直言不讳,希望新媒体能再次提升购片价。就连来自传统媒体的上海SMG影视剧中心主任苏晓也替制作公司说话,称电视台目前广告已经几无增长,因此买剧也没有加价空间,而网络媒体的广告还在大幅成长,因此购剧价格的天花板也期待突破。

  对此,优酷土豆网副总裁杜现朝表示,网络公司在经历了发展期的冒进与恶性竞争,现在趋于理性。网络媒体不会不买剧,对热播剧也在跟进。目前公司的电视剧的版权,仍占全公司整体成本的一半以上。

  乐视网副董事长刘弘也表示,买剧的风向标,跟电视台收视息息相关。比如去年购买了电视台热播的《后宫·甄嬛传》,有高达20多亿的点击率,创下互联网的一个新纪录。以此,仍然还要紧跟电视剧,而6家一线卫视播出的剧目,将被特别看重。

  江苏广播电视总台节目交流中心主任石卫平通过分析,总结了新老媒体的相同点:新媒体点击率高的剧目,在传统媒体的播出也不差;新老媒体都欢迎有话题性的剧目。不过,这也意味着新老媒体过于注重商业价值。为此她建议,新老媒体要担负一定社会责任感,催生有人文情怀的精品力作、时代大剧。

  除弊:收视率打假   呼吁司法介入

  在“兴利”的同时,大家也谈到“除弊打假”的迫切性。近期吵得纷纷扬扬的电视收视率造假事件,无疑成为论坛的热议话题。

  北京台赵多佳总编辑说,自己就曾收到过可以人为提升收视率的暗示,被她严词拒绝。她激动的表示,收视率造假,是对诚信市场的亵渎,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势在必行。

  上海SMG影视剧中心主任苏晓更直接呼吁,目前防打击收视率造假,也同中国足球一样,只有司法进入这一条路。
假收视率不仅让电视台切齿,同样也让制作方茫然。北京鑫宝源影视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丁芯说,“数据污染”会让制作方不知所措,如果参照数字全是假的,制作公司无疑将深受其害。她也倡议,电视台跟媒体不要“唯收视论”,以数据来评论作品的好坏。

  担任论坛主持的电视制片委员会副会长、著名导演郑晓龙当场呼应几位来宾的意见,他还提出,要引入收视调查公司的竞争机制,有对比,才利于去伪存真。

来源:中国影视节目信息网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