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题材盲目跟风、翻拍扎堆、甚至模仿抄袭……尽管目前我国有上百个电视频道,每年生产上万集电视剧,观众却常常感觉“无剧可看”。刘和平透露,国家广电总局已批准设立中国电视剧优秀原创年度剧本大奖,用1000万元奖励抑制跟风、鼓励原创。
新华网长沙9月26日电(记者 谢樱)题材盲目跟风、翻拍扎堆、甚至模仿抄袭……尽管目前我国有上百个电视频道,每年生产上万集电视剧,观众却常常感觉“无剧可看”。
电视剧原创能力匮乏已越来越为观众所诟病。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要从法律、政策、市场等各方面营造保护原创的大环境,同时编辑自身也要提高创作自觉,与其频繁模仿经典剧,不如让自己的原创作品成为经典。
电视荧屏同质题材“扎堆”让观众“反胃”
纵观现在的电视荧屏,热播电视剧不停翻拍,热门电影转拍为电视剧……一个题材多品种“套拍”和“扎堆”,越来越成为文化产业的一种风潮,而每年出现的精品原创剧本却屈指可数。
“就拿家庭生活剧来说,从产生之初,因为贴近生活、取材真实,引起很多观众的共鸣,也得到了收视的肯定。但看过一系列《金太狼的幸福生活》《青春期撞上更年期》《双城生活》《当婆婆遇上妈》等家庭剧后,父母反对儿女结婚、儿女偷户口本等俗套情节比比皆是,要么就是堕胎、离婚、分分合合,生活中难道就找不出新故事吗?”当代作家、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魏剑美说。
宫廷剧、谍战片也让不少观众看得“反胃”。“打开电视,几个台都在播雍正的故事,不是后宫钩心斗角,就是皇子争夺王位。谍战片也脱不开情报、暗杀、抓捕与反抓捕几个元素,看了开头观众都能猜出结局。”电视剧编剧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刘和平说。
刘和平透露,国家广电总局已批准设立中国电视剧优秀原创年度剧本大奖,用1000万元奖励抑制跟风、鼓励原创。“十大优秀原创剧本奖,还有20个入围奖,广电总局给我们设定了30个剧本可以获奖,但我们现在最担心的是,每年能否有这么多剧本获奖。”
“订制”模式主导下的剧本创作话语权
电视剧剧本创作缘何遭遇同质化难题?“最直接的原因是,我们对电视剧的市场需求量大,但原创的从业队伍还没有跟上。”刘和平指出,我国目前上星频道和地面频道加起来有几千家,每年通过批准播出的电视剧有500部之多。但国内有原创能力的职业编剧,却不及其一半数目。“这样一来,不具备原创能力的人,就只好模仿、抄袭。”刘和平说。
“量高质低”是目前电视剧生产的现状。据介绍,我国一年生产的电视剧有1.4万集至1.5万集,其中有8000集没有人看过,收视破1的剧只占5%。每年电视剧产量几百部,但是真正赚钱的只有20%左右,10%左右不亏不赚,剩下的则都是亏本的。
“对于投资人来说,投资一个新编剧、新导演写的新故事是存在一定风险的,比较而言,他们更喜欢已经受到市场肯定的编剧模式。”当代小说作家、编剧浮石说,“所以一部电视剧播出后,如果大受欢迎就会被不断复制,因为这会降低投资失败的风险。”
此外,“下游决定上游”“商业决定创作”的电视剧生产模式,也制约了编剧发挥创新能力的空间。据不少编剧介绍,目前绝大部分编剧创作剧本,都是在制片方的委托订制下完成的。“导演、制片人根据市场热度先确定剧集主题,找好了投资方后,将‘命题作文’派给编剧,在此过程中编剧几乎没有太多话语权,只能按照规定的大致思路去拼凑故事,这就从源头上限制了编剧的自主创作能力。”浮石说。
鼓励原创精品需“重金”更需“环境”
不少受访专家指出,要鼓励原创,首先要创造保护原创的大环境。因为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可供界定,当前影视剧故事情节的抄袭并不像文字作品著作权那样容易鉴定,一些人之所以敢于大胆抄袭,根本原因还在于无人追究。“这样的大环境必然阻碍一个社会与民族的创新能力,让影视艺术发展的前景黯然。”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丁加勇说。
“要通过市场,来真正体现编剧优秀原创作品的价值。”浮石认为,在目前电视剧文化产业链中,编剧的地位、话语权过低,再加上信息不对称,就算出现了好的作品,多重障碍也会导致其很难被真正搬上荧屏。“因此,应该搭建一个公平化的交易平台,通过设立专家评审,让专家对剧本的原创性、可行性、艺术性进行先期打分,导演、制片人、投资方将其作为参考,有意向的合作方给出自己的开价,实现在平台上的各取所需,各方的利益都能得到保障。”
刘和平建议,抵制电视剧本同质化,也要提高编剧者的创作自觉,而不应一味地去迎合市场。与其频繁模仿经典剧,还不如戒除浮躁、沉下心来,让自己的原创去成为经典。抄袭之风不可长,影视剧编导们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深入研究历史和现实,增强自身创意能力,才能避免沦落到这种“雷同”“同质化”的窘境。
来源:新闻中心-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