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吉林省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
2012-11-05 02:25:50


  经过多年的培育扶持和改革发展,我省的电视剧、影视动画创作生产在2011年度呈现稳步推进、持续发展、有所突破的良好态势。全省各级影视制作机构坚持现实题材创作为主导,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坚持以我为主,实现双赢、多赢,推出了一批优秀影视剧及影视动画作品。继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从数量规模增长为主向质量效益提高为主的转变,努力向影视产业大省、影视产业强省的目标迈进,将是吉林影视剧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第一节 吉林电视剧创作生产概况


  一、吉林省电视剧创作生产情况

  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度我省生产完成并获得《国产电视剧发行许可证》的剧目共6部176集。在业已获准发行的电视剧题材中当代剧5部,近代剧1部。数量上较2007、2008年稍有下降,但与2009、2010年基本持平,保持了稳步发展的局面,这6部影视作品分别是《又是一年山林绿》(当代涉案)、《漂亮主妇》(当代都市)、《好歹一家人》(当代都市)、《一个鬼子都不留》(近代革命)、《等你回家》(当代都市)和《月牙湾》(当代农村)。其中《好歹一家人》在央视8套黄金时段播出,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11年吉林电视剧产业在继续保持良性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的同时,还创作生产了《重生》、《我的土地我的家》和《战犯》等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具有较高市场占有趋向的一批精品力作,这几部剧已经通过央视的审查,有望2012年在央视播出。
 

 

  二、与全国相比,我省电视剧产业的现状分析

  2011年全国生产电视剧共469部14939集,我省生产电视剧6部176集,分别占全国的1.2%、1.17%;2010年全年生产电视剧436部14685集,我省生产电视剧7部266集,分别占全国的1.6%、1.8%;2009年全年生产电视剧402部12910集,我省生产电视剧6部157集,分别占全国的1.49%、1.21%。总体上讲吉林电视剧创作生产的数量较小、投资规模较低,与发达省份尚有较大的距离,尤其是民营影视剧制作力量有待培育。

  央视索福瑞的调查表明,2007年以来,我国每年的电视剧新作播出量只在8000集左右。制作方和播出台压库不能播出的数量在6000至10000集左右,造成极大浪费。2011年,中国电视剧产量超过1.4万集,但电视台的电视剧播出时间并没有相应地调整和增加,每12部电视剧中只有一部在电视上播出,电视剧在生产环节呈现出数量规模的饱和。但另一方面,各大电视台对于精品剧都“抢着要”,视频网站的优质剧目需求也在攀升。吉林省在2011年获准播出的6部电视剧和已制作完成的《我的土地我的家》等3部电视剧均已被央视和省级以上电视台收购,这在全国看来是少有的。

  吉林电视剧一向注重电视剧的质量和水平,出品的《刘老根》、“新农村三部曲”《都市外乡人》、《插树岭》、《静静的白桦林》、“田野三部曲”《希望的田野》、《美丽的田野》、《永远的田野》等一系列电视剧在全国创造了“收视热点”,但数量不占优势。据国家广电总局《中国广播电视年鉴》公布的官方统计数字,2007年至2011年,我省的电视剧产量不足全国总量的2%。但就总体来说,质量和数量不可脱节。要做电视剧强省,先做电视剧大省。当下,吉林电视剧缺的是数量,是规模。尽管吉林电视剧的影响力较大,但吉林省还是电视剧生产小省,势必造成市场占有率低、总交易额偏小、盈利偏低等后果,形成不了资源的大量聚集,直接造成吉林电视剧罕有大制作、大影响、大收益的局面。
 

 

  第二节 吉林电视剧发展历程


  2007到2011年这五年,是吉林电视剧辉煌发展的五年。在这五年间,吉林省涌现出一批才华横溢的导演和编剧,出现了一批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吉林电视剧迸发出的灿烂在全国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一批把握时代脉搏、反映社会实际、贴近百姓生活、充满生活气息的吉林农村电视剧在全国的热播,引领了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的收视高扬。

  一、起步较早,曾在全国电视剧市场占有很大份额

  吉林电视剧创作生产始于1960年,《三月雪》掀开了吉林电视剧发展的第一页。如今,吉林省已生产出近500部作品。上世纪70年代末制作的电视剧《响铃公主》、《少帅传奇》曾轰动全国,到了90年代,吉林电视剧创作生产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自1995年以来生产的电视剧中,有41部在中央台首播,在央视播出的比例达到总制作的近1/3。电视剧《纪委书记》、《女人不是月亮》、《大雪小雪又一年》、《咱爸咱妈》、《情债》、《非常代价》、《大学女孩》、《问鼎长天》、《不惑之年》、《烧锅屯的钟声》、《大雪无痕》、《刘老根I》、《希望的田野》、《越走越好》、《种啥得啥》等这些在观众记忆里留有烙印的名字都验证了吉林电视剧的走红。

  近年来,吉林省的电视剧创作生产异军突起,《刘老根1》《圣水湖畔》、《陈云在临江》、《烧锅屯的钟声》、《希望的田野》、《美丽的田野》、《越走越好》、《都市外乡人》、《插树岭》、《静静的白桦林》、《交通警察》等多部电视剧接连在央视一套和八套黄金时段播出,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好评,呈现了一种高成功率、高收视率和高获奖率的态势。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吉林省共有59部电视剧在全国获大奖。其中,11部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7部获中国电视剧“飞天奖”,13部获电视“金鹰奖”,1部获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2部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还有5部获其他奖项。对此,业内人士曾将其褒誉为“吉林电视剧现象”。

  二、

  农村题材、现实题材在全国一骑绝尘

  本世纪初,电视剧《刘老根I》的热播启动了中国农村电视剧收视高扬之先河,并从而引发吉林农村题材电视剧旗帜的飙扬。吉林农村题材电视剧所表现的强烈“黑土情怀”给中国电视荧屏带来了一股久违的清新的现代农村气息,这道浓烈的“东北风”把镜头伸向普通农民的生活和劳动中。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面对“三农”问题,来捕捉当代中国农村的鲜活与凝滞、高尚与卑微、善良与邪恶、希望与茫然,浓墨淡染地挖掘当代中国乡村的“人”和“事”,切实关注农民疾苦、需要、情感和农村农业的发展,其不仅仅让农民去思去想,而且也使都市人去了解农民,从而实现“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激励人、引导人”。吉林农村题材电视剧在推进广大受众了解“三农”、引导他们为解决“三农”而尽心尽力中起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从2002年开始,吉林省独立或参与创作的农村现实题材电视剧相继亮相荧屏,其中仅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的就有2002年3月5日起播出并荣登央视当年收视冠军宝座的18集电视连续剧《刘老根》、2003年2月24日起播出的23集电视连续剧《希望的田野》、2005年4月3日起播出并继《刘老根》之后再次创央视当年最高收视率的20集电视连续剧《圣水湖畔》、2005年9月28日起播出的32集电视连续剧《美丽的田野》、2006年1月18日起播出的23集电视连续剧《都市外乡人》、2006年6月18日起播出的24集电视连续剧《插树岭》、2008年7月23日起播出的27集电视连续剧《静静的白桦林》、2010年11月29日起播出的26集电视连续剧《永远的田野》等。

  特别是在2005至2006年期间,以农村题材为主的吉林省省创作的电视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的播出数量占到该频道年总播出量的六分之一左右。与此相映成辉的是,在第二十三届中国电视金鹰奖评选中,《美丽的田野》荣获优秀长篇电视剧奖和最佳摄像奖;在第十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插树岭》荣获特别奖,《圣水湖畔》和《都市外乡人》荣获优秀作品奖;在第二十六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评选中,《插树岭》荣获一等奖。

  三、关东文化孕育出的创作生产团队

  吉林电视剧产业创作生产的繁荣发展主要得益于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离而不弃的创作生产团队、俗而不低的文化品格等方面的有利支撑。

  一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地域特色。《刘老根》、《希望的田野》、《圣水湖畔》、《美丽的田野》、《都市外乡人》、《插树岭》、《静静的白桦林》、《永远的田野》等一部又一部吉林农村题材电视剧所选取的拍摄外景地,大都是极富东北区域特色的著名景点和景观,如《圣水湖畔》选的是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的查干湖旅游度假区、《静静的白桦林》选的是吉林省桦甸市境内的红石国家森林公园、《永远的田野》选的是吉林省通榆县境内的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等。

  二是创新电视剧生产创作的机制体制,整合创作资源,孕育了一支支实力雄厚的编剧、导演、制片人队伍。这支队伍政治敏锐、专业娴熟、作风深入,有的视艺术为生命,不懈执着追求。他们响应时代召唤,视角直接触及火热生活,潜心观察思考,捕捉、筛选鲜活的创作素材,用“脚”写出脚本,依托黑土地、关东文化特色,创作出了一批思想深刻、散发着时代气息、贴近百姓生活的电视剧作品,敏锐揭示当代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真切表达普通百姓的心声。吉林省早年的省、市、县三级创作网,培养出许多基层剧作家。他们对东北文化的独到认识和精辟提炼以及他们在作品中所渗透出来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让人叹服。随着时代的脚步,他们的创作方向也就自然地转向了农村题材电视剧。在他们当中涌现出了如张笑天、杨廷玉、郝国忱、何庆魁、韩志君、韩志晨、郭中束、薛立业、赵韫颖、冯延飞等剧作家,他们有着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和浓郁的乡土情结,熟悉黑土地,热爱黑土地。很多剧本都是在农村完成的,很多剧作家本身就是农民。尽管他们早就住进了城市,但是他们经常回农村深入生活,潜心创作。正如《美丽的田野》编剧冯延飞所说:“虽然现在不是农民了,但是我的朋友全是农民,我自己还是个农村人,我对土地、对田野有着浓浓的恋情,农民情结是我终身的情结。”吉林电视剧在反映“三农”问题上进行了宝贵的探索与努力,并取得了成功经验,在国内电视剧中可谓具有代表性。

  三是得天独厚的人才优势。长春电影制片厂作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不仅为中国电影事业和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吉林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生产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储备。很多吉林农村题材电视剧作品是由这批从事电影工作的编剧、导演和摄影等参与完成的,如《少帅传奇》就是由长影著名导演丁一民与吉林电视台合作而成的;《纪委书记》是长影导演许传臻执导的;《大雪小雪又一年》是由长影著名导演孙沙担任总导演;《多雪的冬季》是由长影著名导演宋江波执导的;《大雪无痕》是由长影导演雷献禾执导的;吉林市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生产的“新农村三部曲”《都市外乡人》、《插树岭》、《静静的白桦林》的导演,都是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顾晶担纲的。

  除了编剧和导演以外,吉林农村题材电视剧还聚集了一批近年来活跃在二人转和小品舞台上的吉林省和东北本土演员。他们深受东北文化影响,熟悉东北农村生活,能生动地展现东北农村文化,在全国范围内拥有稳定的观众群,为吉林农村题材电视剧带来了很强的市场号召力。

  以本土编剧、导演、演员为核心的吉林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团队根植于东北这片厚重的黑土地,执着地守望本土文化的精神家园,充分发挥“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优势条件,以饱满的创作热情深入生活,以其灵性和对东北农村生活的经年累月的扎实积淀,推出了一部又一部精品力作,也成为吉林农村题材电视剧这一块金色招牌背后坚实的人才后盾。

  四是深厚的地域文化土壤,养成吉林电视剧俗而不低的文化品格。我们的地域文化曾有“东北文化”、“关东文化”、“辽河文化”、“黑土地文化”等概括,近年又有“长白山文化”一说。长白山是东北民族,特别是满族及其文化的发源地。过去在学界一直普遍认为东北是荒蛮之地,素有“东夷无文”和“北大荒”之说,实际这是一种误解和曲解。东北文化是有历史渊源的。东北是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很发达的地区,长白山区的民族从先秦时的肃慎到渤海时期,从金代的女真到大清王朝的满族,实质上是一个族系,这个族系发展、称雄、衰亡的历史,是长白山区各族人民不断斗争、不断创造的历史发展主线。长白山曾被大清王朝尊崇为龙兴之地,封禁长达200多年。随着满文化的汉化,实现了满汉文化合流,长白山文化开始形成由满族文化为主体转变为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的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的历史,也是多元文化交融的历史。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这里的文化创作更加繁荣,文化事业更是健康蓬勃发展,吉林省的剧作家们积极深入到现实生活之中,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生花妙笔,创作出大量的、真实的、感人的现实主义题材力作。真可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民,一方人民造就一方艺术,一方艺术又哺育了一代代人。纵观吉林省大部分电视剧作品,典型的自然环境是巍巍长白山、滔滔松江水,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男人豪爽、女人泼辣,“大碗酒、大块肉”,方言土语“顺口溜”是这里的绝活,在电视剧领域中把这种风格称为“东北风”或关东特色。特色作品的大量涌现,正是吉林省电视剧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第三节 吉林电视剧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主旋律指引下,吉林电视剧体现了艺术创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服务的基本功能,为广大观众提供了精神食粮,有些代表作如《圣水湖畔》、《希望的田野》、《美丽的田野》、《永远的田野》、《种啥得啥》、《都市外乡人》、《插树岭》等也为荧屏吹进了乡土气息浓郁的清新之风,但是近年来吉林电视剧创作、投拍、播映热潮的背后也不无隐忧。

  一、经典力作匮乏,创作题材单一

  至今为止,吉林省已经制作出很多的电视剧产品,并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把吉林的电视剧放在全国的背景下,是否有经典的、可以传向世界的作品?值得我们深刻关注和认真研究。如何使我们的电视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既提升知名度,又能创造较高的经济价值,这是吉林电视剧面临的一个严峻课题。作为电视剧制造产业的佼佼者,吉林电视剧产业所做出的贡献与其地位相比还远远不够。在正确认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问题上“重量轻质”的通病在吉林电视剧制作中也有所体现;有些作品主题性、艺术性的把握上尚有欠缺;在思想文化品位,审美表现力和作品观赏性方面也有待提高。这些都制约着吉林电视剧产业自身的发展,也无法对中国电视剧行业产生推动性的影响。

  从社会覆盖看,创作题材狭窄。虽然我省制作的电视剧在国内反响不错,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但从一些热播的吉林电视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内容主要体现在农民自主创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不同的电视剧具有同样的内容,只是换了主角、换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们会因为作品同质化而产生厌烦情绪,进而影响作品在受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农村题材的电视剧在表现农村新面貌,塑造社会主义新农民形象上还有很大的创作空间;反映工业生活、社会经济生活飞速发展变化的电视剧作品依然比较缺少;与时代和人民的要求,吉林电视剧还缺少震撼人心的黄钟大吕之作。如何实现吉林电视剧的自我超越,不断产生带有吉林风格和吉林气派的电视剧作,是吉林电视剧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

  二、民营制作机构创作能力低,盈利模式单一

  吉林省民营资本进入影视行业已有20多年,回顾这段并不漫长的历史,我们发现尽管历尽万难和曲折,民营影视制作机构还是在动荡的政策环境与经济环境下坚持前行,在摸爬滚打中调整、发展、壮大,并引起自身经营优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在迅速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个明显问题,就是绝大部分民营影视企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从整个影视产业来看,又有盈利模式单一、市场运作机制尚不完善的问题,造成这些民营影视还未真正形成通畅的生产经营链条,不得不建立“小而全”的生产模式,这就使得单位成本居高不下。

  而我省的民营影视公司经营模式主要以电视剧的生产制作换取销售利润为主,虽然也有一些实力稍好的公司将业务拓展到演艺经纪、音像出版等领域,但主业仍依赖影视剧的制作开发,优势集中在创意策划、投资拍摄这样的上游环节,以内容制造商和供应商的身份从事影视产业经营,经营模式以单一的“点”式经营为重点,还未形成一条较为完备的产业链条。

  三、市场运作意识欠缺,发行营销手段单一

  目前,国内电视剧的买家不外乎央视和地方台。央视的辐射面广、影响力大,通常能在央视首播的都是与其有良好合作关系的公司。锁定央视目标市场的好处从社会效益的角度看是毋庸置疑的,但从经济角度看虽风险小,进入市场的成本相对低廉,但也存在着依存度过大、获利甚微的不利之处。而且唯一的链条一旦断裂,后果是被迫进入市场,一无经验,二缺人脉,开辟新路需要时日,将承担很大的风险。许多影视公司只注重生产制作,忽略了市场营销,在选题策划上前瞻性不够,市场预测不准,在后期营销时又轻于宣传,经营渠道不畅,造成成本回收困难。

  我省影视公司大多严重依赖播出权和贴片广告获取盈利,经营模式十分单一。虽然业务范围的单一使得公司在面对有限市场时,可以集中自己的优势资源进行竞争,仅仅在一个产品领域进行生产和销售,然而专业化经营容易被模仿和复制,最终削弱自己的竞争实力。我省影视制作机构已达50多家,且多数从事多数影视剧生产制作,产品差异化较小,造成题材扎堆、跟风拍摄的现象出现,缺乏市场应变能力。

  电视剧创作生产要用活市场机制,创新运作模式,以开放的眼光,坚持市场化运作,发掘全国特别是本区域的精神文化资源,实施“内联、外拓”战略,积极搭建合资、合作平台,实现全国和本区域创作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形成具有鲜明区域文化特色的电视剧创作生产的市场主体和产业集群。


  第四节 吉林电视剧产业发展构想


  一、重视原创能力,追求独特风格

  影视剧产业靠内容取胜,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独特风格和原创性创作是竞争力的根本。在对本地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属地人们总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个地方的历史发展、生活姿态、民俗风情等,浸润在区域文化资源骨髓中的文化气韵,虽可共享,却难以不走样地全盘移植。因此,对价廉物美的本土文化资源的演绎、解读、再创造,总是张扬和创造区域特色文化的低成本选择。因此,深入研究本地文化资源的精髓,高质量地深度开发利用本地文化资源,是发展影视剧产业的重要选择。

  2005年以来,吉林省的影视剧创作飞速发展,在全国的电视剧类型化生产中“难辨你我”时,吉林电视剧却将一股浓郁的关东文化的气息带给全国的观众,从而形成了显著的影响力。

  吉林农村题材电视剧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遵循艺术规律,深入农村生活挖掘创作素材,脚踏实地进行艺术创作,在探索主流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审美结合点的过程中,紧扣时代脉搏,凸显地方特色,努力创作生产出一批导向正确、内容健康、形式新颖、品质优良,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精品力作。

  国内同行在考察吉林省电视剧产业发展情况后指出“吉林十分重视从本土出发,努力在作品中展示东北独特的自然风貌、风土人情、思维方式和语言风格等。吉林电视剧从"二人转"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刘老根》等电视剧就是巧妙运用了"二人转"的艺术元素和演员队伍,达到了可亲可信、俏皮幽默的艺术效果。”同行的评价也表明了吉林影视剧的原创精神以及建立在原创精神基础上的本土文化魅力的散播对于电视剧创作和电视剧竞争力的重要意义。

  二、执行精品战略,张扬吉剧风格

  吉林电视剧在整个创作与生产过程中,不仅仅满足于量的变化和合作资金的需求,而是向精品战略、满足市场要求的方向努力拓展。制片人的观念更新与思维转变为吉林电视剧打造品牌效应开拓了广阔的前景,他们精心创作,运用市场规律加大宣传推广,力争获得奖项和较大的资金回报,投入再生产,形成良性循环。近年来,已初步形成了系列品牌。形成了吉林农村剧系列:如《女人不是月亮》、《河弯弯,路弯弯》、《刘老根I》、《希望的田野》等;吉林历史剧系列:如《少帅传奇》、《白山黑水》、《叶赫公主》、《七品钦差刘罗锅》等;吉林反腐剧系列:如《纪委书记》、《走过柳源》、《大雪无痕》等;吉林戏曲剧系列:如《摘幌》、《情醉老龙沟》、《桃李梅》、《谢瑶环》、《小白玉霜》等;吉林都市剧系列:如《咱爸咱妈》、《大学女孩》、《非常代价》、《不惑之年》、《越走越好》等,系列化品牌运作日渐明显,并得到业内人士的普遍关注。

  就目前看,吉林电视剧打出自己的品牌,必须改善和优化传播环境,有效地建立主体化的吉林传播生态结构。一是在文化策略上,要树立整体性、特色性的长白山文化区域优势,以长白山文化品牌带动和推介吉林电视剧品牌。要继续发挥创作生产农村剧的优势,重点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的题材,不惜重金抓好本子。二是对电视剧进行适应市场的总体形象包装,运用媒体联动,对电视剧创作生产过程进行追踪宣传,提前炒作,扩大影响。要强化其品牌个性和特色,不断提高吉林电视剧的收视率。三是创造吉林电视剧现有的人文生态环境,一方面满足观众多样化审美需求,另一方面以荧屏为窗口,让海内外的观众更多地了解吉林的电视剧,关注吉林,真正建立起有吉林特色的电视剧立体化传播体系,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吉林电视剧品牌。

  吉林电视剧发展的方向是要把电视剧制作产业化,走市场化、规模化、国际化道路,坚持地域文化特色和市场化运作,努力把“吉林电视剧现象”变成特色品牌,把“亮点”做成富有竞争力的大产业。

  三、发展民营机构,营造文化生态

  在国内,吉林省的电视剧创作生产是较早引入市场经济模式的省份之一。在电视剧创作生产主体上,除了电视台发挥骨干作用外,吉林省一些民营文化公司也成为生力军,如《圣水湖畔》则是由松原庆魁影视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出品的,而《希望的田野》、《美丽的田野》、《永远的田野》等“田野三部曲”则得益于吉林省新大地影视传播有限公司成功的运作。

  加快发展民营影视机构一是调整政策,放宽搞活,降低门槛,对各种所有制的电视剧制作企业采取一视同仁的政策,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努力实现对国内资格准入的均等。二是加快建立市场化的投资体制和资本运作机制。要建立健全电视剧生产投资机制,实行电视剧生产的资本运作,拓宽融资渠道,利用政府政策杠杆,吸引更多的资金特别是民间资本投向电视剧的生产制作,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以资金、技术、设备等多种方式参与电视剧的生产和后续产品的开发。三是加快电视剧市场运作的步伐,改革电视剧发行等运行机制。针对我省存在的市场化运行机制不完善、对省外发行商依存度过大等薄弱环节,加快建立和完善创新策划体系、市场运行体系和发行销售体系,从而在形成环境资源优势和制作优势的同时形成市场优势。四是按照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对广电事业和产业进行合理剥离,通过整体的体制改革,为电视剧市场化生产运营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努力打造出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的电视剧生产制作、发行实体。

  四、锻造产业链条,创立产业集聚平台

  影视业由融资策划阶段、生产制作阶段、市场营销阶段、放映阶段、后产品开发阶段共同组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成为一个行业完备的生产体系。完整的产业链是产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随着电视剧市场的进一步整合,拥有强大资本实力的影视投资公司逐渐增多,来自房地产、餐饮业、化妆品、药业等各个行业的许多企业与集团纷纷投资电视剧制作领域。现代剧可以多尝试与投资方合作植入式广告,比如汽车、手机、银行、服装、酒类等;古装剧可以开发服装、食品、旅游等相关产业。

  在打造影视产业链条时还应注重几个问题:

  一是产业链并非简单的要素汇聚,更不是影视城的盲目投建扩建,其关键在各要素部门形成和谐、顺畅、高效的市场化合作和运营,建构影视工业流水线,产供销一条龙,降低运作成本,提高运作效率。产业链就是要摆脱对规模化扩张的单纯依赖,更多依靠整合、合作、共享来提高现有资产的盈利能力。

  二是产业链最重要的部分是对产品市场的开拓。眼下全国各地的影视基地都称“东方好莱坞”,而好莱坞向市场拓展的动力正是内容制造商对院线的控制,因此,仅把注意力放在影视产品的生产环节是不够的,也应重视影视产品的发行,以及衍生品的销售。有自己稳定的发行销售渠道才会受到投资者的欢迎。
来源《北方传媒研究》杂志)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