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电视剧制作、产出和播出数量的第一大国,中国电视剧年交易量从2006年至今逐步上升,2010年的年交易量达到了76亿元人民币,是近几年增长量最大的一年。不过,制作公司在激烈的竞争中,为了市场、收视的份额争夺,荧屏上一时间充斥着翻拍、重拍、穿越、宫斗、家斗戏,不仅好多剧集都是粗制滥造缺乏创新,而且总体产量过剩。近日,北京电视台、多家影视制作方以及视频网站负责人在文化娱乐产业年会上就去年电视剧作品积压严重、演员片酬居高不下以及视频网站购剧价格回落等行业热点进行探讨。
影视作品库存积压过量
数量需调控质量待提高
中国目前是全球电视剧市场第一生产大国,国内获得发行许可证的电视剧连续两年逼近一万五千集,生产、播出、收视均排名世界第一。不过,去年制作的电视剧至少有两万五千集。曾制作《京华烟云》等剧的制片人王鹏举说:“今年有六大电视剧制作公司压着50多部去年拍的戏,如果按80万一集计算,总成本高达16亿。”王鹏举认为,造成泡沫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资本,一个是网络,这两只手把中国整个电视剧制作业驾到半空。近年来,发现影视产业是一个新的投资方向,大量热钱涌入。过去最大的传统制作公司一年也不过生产七部戏,由于资本介入,很多公司一下子把生产量调了一倍以上甚至三倍。另外,视频网络的抬价使电视剧的整个成本出现一个疯狂的上涨。一方面是内部竞争和资源的掠夺,加上对版权竞拍式的疯狂涨价,把一部剧的最高价格从刚开始的几百、几千一集,最高炒到186万一集。”
今年,国家广电总局在2012年中国影视创作座谈会上对电视剧提出“调控数量,提高质量”的要求。对此,王鹏举认为,虽然中国电视剧遭遇“小年”,但相应有了一个缓冲时间:“别看去年发了一万五千集许可证,压着的还有一两万集都在今年进入,今年适量减产是对去年的清还,使得制作和播出有一个正常的比例,让这个产业渐渐恢复元气,走向正常。”
演员天价片酬成顽疾
日韩制作方式值得借鉴
新版《水浒传》《倾世皇妃》《步步惊心》《甄嬛传》……从去年到今年,荧屏上充斥古装风潮。但在泡沫破碎后,今年下半年各大影视基地在拍剧组的数量缩水,曾经古装剧组扎堆儿的横店影视基地,去年秋季共有48个剧组,今年只剩下11个。
从去年下半年起出现的演员疯狂上戏热潮其实包含了不少隐忧,演员身价猛涨令不少制片人焦头烂额,加之导演、编剧的身价也一涨再涨,导致从去年到今春国产剧制作成本翻了一番。究其原因,王鹏举解释:“如果今年播出剧达到八千集,去年生产两万五千集戏的话,一百部戏会有60部戏死掉。很多制作公司为了使自己的戏不死,甚至挤进前20%,纷纷去抢夺优质的创作资源,就是一线的编剧,一线的导演和一线的演员,不断开出来高片酬。特别是热钱进入行业,老板们点名要某个演员,他本来是30万/集,他说我给他50万/集,你给50万,我给80万,拼命把演员的酬金往上抬价。”
如今国内影视剧行业的现状是,电视剧一线编剧、导演、男女明星演员三个“殿堂”内的人数均不超过20个。高片酬之下带给观众的并非都是高质量的作品,相反对优质资源的争抢令剧组出现不少怪现状。一位业内人士透露,知名编剧挂名总编剧,由执行编剧负责写;知名导演担任总导演,由执行导演导戏。这种情况下,执行演员的出现也见怪不怪。“一线演员在现场只拍中近景,30集戏本应该有100天的周期,只给了50天。因为下一部戏演员签了,又是50天,行话就是抢钱。”
由于人头费过高,吃掉了制作费,制作单位不得不压缩制作方面的投资甚至制作周期。原本现代戏一天一集,年代戏四天一集,古装戏五天一集。有的剧组用55天拍完一部30集的戏,恶性循环下,不少作品粗制滥造。
对照明星熠熠,场景华丽的日剧韩剧,国内影视制作人表示值得借鉴。“《大长今》女主角酬金合人民币十万块钱一集。最近日本公布了日本电视剧明星的酬金排行榜,排名第一的人一集戏不超过人民币20万,但是制作一集戏的费用是200万人民币以上,明星的酬金不能高过制作费的10%,超过10%产业协会就要对他限制,他就没戏演,这样使大家所关注的天价片酬的浮躁之风降下来。”王鹏举说,“中国电视剧市场是阶梯性的,我们现在一线卫视不过六个,二三线的卫视二十四五个,你全部用名编名导名演员的戏,二三线卫视是吃不动的。因此分层次地投资和使用一线的编剧、演员、导演,譬如二线的卫视就用二线的编剧、导演和演员,大家都处在一个同等的位置上。二线演员出来了你再上位,再进入一线演员行列,这样会使新人也能够不断的涌现出来,能够去担当主演,不会使得中国电视剧市场多少年来老是那么几张老面孔在充当着主角。”
身价同样在涨价之列的编剧,似乎没有像明星身价暴涨那般吸引到同等的关注度。不过,编剧孔二狗认为:“编剧费用虽然经过去年、前年大幅度上涨,但现在其实还是比较低。对于好的编剧来说再翻一倍没有问题,有一个好的剧本演员喜欢来演,虽然他在涨价,但可能会把价格降低一些。有了好的剧本,好的导演也愿意来拍摄,我觉得剧本是关键。”
电视剧年交易量上升
视频网站起推动作用
中国电视剧年交易量的上升,离不开网络版权交易的推动。如《士兵突击》《奋斗》当年在地面频道播出并不火爆,后来借助网络推波助澜,反过来影响电视媒体。但行业内部从今年下半年出现网络版权成交量回落的现象,原因是一些视频网站难以承受收购成本过高的压力,停止了对影视剧的收购。今年年中优酷、土豆、新浪、腾讯、爱奇艺、PPTV六家网站破天荒地以“团购价”购剧,为争夺独播地位而争破头的情景早已成为明日黄花。
在今年秋季第十一届首都电视节目推介会暨影视产业发展论坛上,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版权联盟调解中心发布了《互联网版权交易声明》,指出经过优酷、土豆网等6家国内主要视频网站的数据统计,目前国内视频网站收购影视剧如超过35万元/集则必定会亏损。
“该价格就是国内二线地方卫视频道第二轮播出影视剧的首播价,市场内的购剧价格根本没有下滑到这个水平,如果此后再降至10万元/集,我们就不愿意卖剧了。”论坛上,导演尤小刚曾提议通过视频网站付费模式与制作方进行广告分账合作。就此,某视频网站相关负责人高瑾认为:“各家互联网网站都有会员服务、付费服务,目前我们仅仅是在电影和纪录片这两方面探索和摸索阶段,但是增长幅度非常渺小。为什么?这与中国人传统的收视观念、收视习惯相关。”
“很多人说你们电视台不重要,网络已经把我的成本挣回来了。去年跟我说这个话的人,今年都会很痛苦,因为网络的价格现在已经掉到不足成本的三分之一,怎么办?钱已经花完,价格虚高把很多人搁进去。”北京电视台影视剧中心于金伟认为,互联网要培养中国观众付费的习惯还有待于更多的时间。“这个行业还年轻,就像去超市买粮食是要付费的,去菜市场要付费。如果看网络电视是要付费,网站有不要钱的,还有收费的,他肯定选择那个不要钱的。是不是我们按照观众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划分,一部分人会选择看免费电视,还有的人会在互联网上选择收费观看。”
来源:中国网海滨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