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届台湾金钟奖上周五落幕,偶像剧《我可能不会爱你》收下包括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导演等七项大奖。这对于台湾金钟奖是破天荒的一次,对于台湾戏剧市场也仅此一次。这样的纪录,于《我可能不会爱你》是莫大的荣誉,但于台湾电视而言,潜藏着深而抹不去的硬伤。
金钟奖原本乃台湾电视界最大的盛宴,到今年却变成五个半小时的秀场。先是红毯星光惨淡,只有屈指可数的明星撑场;吴奇隆成为压轴大咖不说,衣锦还乡的模样更是让人唏嘘——“四爷”可是在内地翻红的。再说晚会,不像一个年度颁奖礼,倒更像是《我可能不会爱你》的庆功宴。
没有激烈厮杀,没有佳作迭出,没有左右为难,更没有爆冷门。这能说明什么?除了证明《我可能不会爱你》众望所归外,更能证明整个台湾电视剧的枯竭。一家独大,反映了对手的弱,整个市场的弱,这是狂欢过后不得不面对的事实。
曾经 台湾电视剧引万人空巷台剧黄金年代“上半部”:戏剧时代代表人物:潘迎紫、陈德容、马景涛、俞小凡、焦恩俊
“昨夜的,昨夜的星辰,已坠落,消失在,遥远的银河!……”70后的观众一定还记得,台湾电视剧先驱代表《昨夜星辰》、《星星知我心》在内地播出,让当时还处于懵懂状态的中国电视观众来的多少美好的夜晚。
上个世纪80—90年代,内地电视几乎是港台电视剧的天下,琼瑶剧在内地的受欢迎程度自是不必说,非琼瑶牌的台湾剧,无论是古装还是时装剧也都有不可一世的魔力,诸如《包青天》、《一代女皇武则天》、《戏说乾隆》、《星星知我心》、《雪山飞狐》…这些台剧当年几乎所有电视台都播出过,用万人空巷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马景涛、刘德凯、潘迎紫、金超群等台湾演员也因为这些电视剧在内地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台剧从此数十年占据内地电视剧市场主要份额。
在以琼瑶剧为代表的的戏剧时代结束后,台剧又迎来了以柴智屏为代表的偶像时代。
台剧黄金年代“下半部”:偶像时代代表人物:F4、大S、郑元畅、明道、陈乔恩、林依晨
2000年,创世纪的年代,无论从剧本编剧还是观众群都在翻新改变中。从苦情戏转变成偶像剧的时期了,此时期转变不得不感谢一位台湾女制作人柴智屏。这位台湾艺坛的“神秘魔法师”。她在2001年,在整个亚洲市场推出了F4神话,打造了台湾偶像剧《流星花园》。柴智屏也因此被称作台湾偶像剧之母。
从此,台湾电视开始了偶像剧之路,接连推出《土司之吻》、《薰衣草》、《情定爱情海》等剧。随着后来偶像剧数量增多,观众口味不断提高,偶像剧不再像以前那样只局限于一段纯纯的爱情,两个尽善尽美的偶像,而是开始在情节、人物、制作、包装等各个方面,不断密谋着升级。
随即台湾进入偶像剧鼎盛时期,2004年郭品超、安以轩饰演的《斗鱼》,周渝民、徐熙媛饰演的《战神》;2005年,陈乔恩、明道主演的《王子变青蛙》;2006年,“恶”系列偶像剧杨丞琳饰演的《恶魔在身边》,郑元畅、林依晨饰演的《恶作剧之吻》更是捧红了一系列满身恶习的“坏小子”。
2008年台剧产量最高,并在由陈乔恩、阮经天主演的《命中注定我爱你》上获得高回报,但从此之后,台湾电视剧市场进入低谷期。
如今 内地剧占领台湾八点档
彼时有过多少辉煌,此时就有多少失落。如今,再打开电视,67个卫视,还有几家电视台会热衷播台剧?除了偶像剧还在苦苦挣扎外,其他类型的台剧可以说是影响力微弱。更有趣又带点讽刺的是,2012年在台湾最红的不是金钟奖全胜者《我可能不会爱你》,而是内地剧《步步惊心》、《后宫甄嬛传》、《宫锁珠帘》、《倾世皇妃》。
之前,台湾荧屏的确很少看到内地剧的踪影,仅有如《大宅门》、《雍正王朝》等历史正剧会在中视、东森等有线电视台的非黄档播出。但近两年,内地剧进军台湾市场的现象日趋渐涨。从张纪中的《鹿鼎记》、《新神雕侠侣》到高希希的新《三国》至去年的新《还珠格格》以及《宫》等热播剧,都得到台湾电视观众的认可。尤其今年,专门播放本土剧的台视八点档,逐渐被内地剧占领,台视的《后宫》,中视的《大秦帝国》,华视的《锁梦楼》,三大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清一色播着内地剧,就连强调本土的民视也开始播出张纪中《新西游记》,其他诸如纬来、中天、八大、年代、高点等电视台也都播出内地剧。更别提,今年的《步步惊心》、《甄嬛传》等剧,收视排行都在前五。
另外,从类型上讲,以往仅内地古装剧受青睐,后来中天播过的《蜗居》、《杜拉拉》、东森放过的《媳妇的美好生活》以及后来的三立热播的《夏家三千金》等时装剧在台湾收视率都不俗。如此,内地剧有点不动声响地吞噬着台湾荧屏。
原因一:内地剧价格便宜 “挤走”韩剧
导演尤小刚透露,内地剧增温,价格和剧型是重要因素。据悉,这两年韩剧价格居高,长篇韩剧一集两万五美金(合约人民币15万),而内地电视剧均价仅三千美元(约合人民币1.8万人民币)。
不过台湾电视台面对好剧也会花血本,今年《宫锁心玉》出售价格卖到了台湾地区引进剧的最高价。从7月底开始,台湾8点档陆续有8部大陆电视剧于暑期播映,《新还珠格格》是这一波“陆剧攻台”中最受瞩目的一部。中华电视台以新台币5000万元买下《新还珠格格》版权,7月25日首播。电视台更砸下300万元新台币作为宣传费用,以此可见台湾对内地剧的重视。
原因二:内地剧花样繁多 台剧类型单一
除了价格便宜,内地剧在类型上也占优势。台湾包括民视、台视,华视,中视构成“四国争霸”,再加上有三立,八大,TVBS这些有线强台,收视竞争非常激烈。而近几年,台湾电视剧市场越发单一化,台剧开始呈现两极化趋势,要么是二十五岁以下年轻人追捧的偶像剧,总是王子爱上灰姑娘的“弱智”剧情,要么就是45岁以上中年妇女爱看的闽南语长剧,洒狗血的婆妈剧情可以拖到几百甚至上千集。而内地电视剧相比之前进步神速,古装剧、历史剧、现实题材剧类型化增多,电视剧品质也不断提高。
缺人缺钱 台剧没落渐成事实
港台剧之所以走到今天这种地步,和内地影视剧制作逐渐摆脱政策和观念束缚,逐步回归作品本身脱不开关系,但台湾电视剧市场越发低迷、资金短缺、演员流失也是不争事实。
[类型] 剧种单一 靠偶像剧死撑蔡康永在金钟奖上分享电视剧烂俗桥段,某种程度反应电视剧创作力降低。
80年代两岸三地完全是琼瑶阿姨的天下,90年代初,柴智屏开始横扫千军的偶像剧道路,用了短短不到10年的时间,迅速登上了荧屏的主力位置,牢牢掌握着一批年轻观众的视线。可以说台湾剧自始至终以“眼泪+爱情+偶像”来抓住观众的心,这也是台剧唯一的杀手锏。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到了90年代末期,模仿台湾偶像剧套路来制作的韩剧反倒逆袭中国市场,台湾偶像剧渐渐被更加精致的韩剧所取代,台剧的“偶像剧”这枚杀手锏锐气大减,近几年依旧在偶像剧方面死撑,可台剧一贯的腔调、剧情安排、人物类型早已不能满足观众的心,相对于题材多样性、语言文化多样性的内地电视剧,过于戏剧化、类型化的台湾偶像剧显得越来越“小儿科”和“幼稚”。
[演员] 不是人到中年就是“北上”
台湾偶像剧的确是一个培育新人的摇篮,但不变的电视剧生态环境自然造成人才外流。早期的刘德凯、马景涛、张晨光等一批曾在90年代中期当红的台湾男演员如今无一例外地都扎根在了大陆,甚至一些更老牌的台湾演员如李立群、寇世勋也在大陆找到了事业的第二春。后期的林心如、吴奇隆、苏有朋等都将事业重心放在内地,随后的林依晨、阮经天、霍建华、安以轩……毫不例外“北上”淘金。据统计,现在横店的艺人中五分之一都是港台艺人。
《大男当婚》导演孙皓分析,自新世纪以来,受内地日渐崛起的电视剧势力影响,台湾剧集的卖方市场渐渐没落,大批资深电视工作者、演员远赴内地淘金,台湾本土市场严重萎缩,入不敷出。除了青春偶像剧与操着台语方言的乡土剧仍旧能够保证市场外,曾经盛极一时的台湾电视剧产业终于开始走下坡路。而大批曾经叱咤风云的明星,不是沉寂了,就是到内地寻救命草。
《囧人的幸福生活》出品方贺盈时代老总张珺涵也表示,近年来台湾的制作公司不再拍摄“正常”的电视剧,导致一大批在90年代中期走红的台湾演员,由于年龄的问题而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局面。要么在偶像剧里“沦落”为男主角的爸爸,要么降价去演说闽南语的长寿剧。
尤小刚笑称,内地一线演员的身价够台湾拍两部剧了,台湾艺人没有理由不北上。
[行业] 环境低迷 制作资金短缺
多年来,台湾电视人总竖起所谓“本土”旗帜,但“本土”戏难有海外市场,恶性循环下只得紧缩制作成本,让制作环境每况愈下。
《新兵日记》总编剧李信邦曾对记者说,台剧低迷的根源还是一个“钱”字:“经费日益缩减,没有钱,怎么实现制作的理想?”制作《新兵日记》时,李信邦和导演董良就缺乏经费,仅靠着“男人的理想”而坚持。剧中的飞机大炮还有步兵演练的大场面都耗费不菲,至今未能收回成本。他说:“很多台湾电视人选择拍电影或者进军内地,是希望能有更多的资源来完成他们拍片的梦想,没有人想拍烂片。”
于正也告诉记者:“内地电视剧蓬勃发展,一集一小时的制作费,约在五十万人民币左右(约两百万台币,如果是大制作的戏,则无上限);而台湾,一集九十分钟的戏,能有百万台币已属不错。
见证了台剧辉煌与没落的演员黄文豪(曾出演《戏说乾隆》等热播剧)表示,都说台湾类型化单一,只会做偶像剧,但谁能告诉大家,做宏大的历史正剧资金哪里来?台湾没有电视台或者公司能出几千万甚至上亿人民币去拍一部电视剧。其次是场地,内地有许许多多的影视城可以提供场景。别的不说,单单是央视自己一家电视台就拥有四大影视城。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非常出名的影视城。例如浙江横店影视城,这在台湾是不能想象的。
来源:腾讯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