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变成而立之年的壮年;30年,一株幼小的树苗可以长成一棵挺拔的大树;30年,电视剧从一门新兴的艺术门类变成内地老百姓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第一大文化消费方式。
纵观电视剧整个行业的发展和现状,就如同大的社会一样,一方面是高速增长所带来的繁荣景象,如产量骤增、技术提升、题材渐趋多样、市场化日益成熟;另一方面,繁荣之下凸显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如某些作品质量低下、创新能力需要提高、生产方式有待更新等。套用一句老生常谈的话:内地已然是电视剧生产大国,但肯定不是电视剧生产强国。面对最新年产量高达1.5万集并且还有上升趋势的庞大数字,“减量重质”成为目前内地电视剧的当务之急。
1981年播出的《敌营十八年》是真正意义上的内地第一部电视连续剧,从那时算起,内地连续剧已走过三十余载。最初十几年间全国也就是每年一两百集的产量,至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电视剧行业经历市场化转型,此后便惊现“井喷式”增长,现在达到每年一万五千余集,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电视剧“大”国。30年间,翻了几番的不仅有产量,还有投资。《渴望》时的拍摄成本是每集2万元,现在每集的成本动辄两三百万。投资的加大带来的是“硬件”方面的突飞猛进,拍摄和制作技术的提高,服装、化妆、道具整体水平的进步,还有影视基地如雨后春笋般的兴建。
但“软”实力的提升就没这么乐观了。正如电视剧“大”国的“大”仅指产量而绝非质量,“金字塔”型基本能代表当下国产剧质量的现状。
举个简单的例子,以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市场化形成为界,此前每年能够被观众记住的至少有一两部,《红楼梦》、《西游记》、《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围城》、《过把瘾》、《北京人在纽约》、《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此后,剧集产量以每年千集的速度递增,但能被观众记住的却没与此速度成正比,如《大宅门》、《空镜子》、《历史的天空》、《亮剑》、《士兵突击》、《金婚》、《奋斗》、《潜伏》、《黎明之前》、《媳妇的美好时代》、《甄嬛传》等,这说明什么问题?数量骤增的同时,质量并没有完全随之同步提高。有的是平庸之作,有的生产完即成库存积压,也有的播出后即“随风而逝”。大浪淘沙,留存下来的方为经典,30年来始终被观众津津乐道的佳作屈指可数。
为何“产量大、佳作少”的反差如此突出?这与行业的进入门槛低、大量资金涌入以及某此从业者“赚快钱”为上的想法不无关系。游资和热钱的大量涌入,从某种程度上说打破了供求关系处在相对合理的区间,供求失衡必然导致产量骤增、片酬飞涨等问题,同时也为这个行业蒙上一层浓浓的浮躁之气:“开拍前没有完整的剧本、拍摄时边拍边写”、“演员自称多为即兴发挥、编剧不爽剧本被修改”、“制作方搭个班底就想卖钱、电视台购片看不到片子”。
总之,这个行业的某些相关体大多时候都在“向钱看”。某些不专业的投资方只为赚快钱,他不会给创作者时间去精雕细琢一部作品,能够短时间内收回成本的作品,其质量必然粗制滥造。电视台最硬性的考核标准是收视率,有收视率就有广告商,有广告商就有钱赚。道理如此简单,综合两者,什么剧制作起来省时省力又有收视率就成为“热钱”和“游资”考虑的问题。于是,抄袭、山寨、雷剧、狗血剧不断有人去拍,也不断有电视台去播。
作为一个以市场化运作为主要方式的行业,赚钱无可厚非,但如果只为了赚钱,那么这个行业的希望又在哪儿呢?从事任何行业的人,如果没有职业理想、没有专业背景、没有工作热情,甚至连对这个行业一点点的爱都没有,那么这个行业的前途注定是暗淡的、是不会进步的。当从业者在依靠这个行业赚钱的同时,是不是更应该抱有对这个行业最起码的尊重,哪怕是一点点敬畏呢?
来源: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