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剧”是怎样问世的》
2012-11-12 02:15:20

 陈鲁民
   
    前不久,在首届中国电视剧编剧讲坛上,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副会长彭三源披露,今年上半年全国共播出800部电视剧,其中收视破1的仅占5%,“大部分是烂剧,跟风之作以及猎奇狗血剧。”精品欠缺,烂剧成堆。彭三源认为其中有外部因素,比如大规模资金流入造成非理性的投资拍摄,但根本原因还在于编剧。编剧缺乏对生活的挖掘,为赶工赚钱闭门造车,制造了大量的烂剧本。彭三源将之视为编剧的耻辱,“码字的人里,电视剧编剧算拿钱最多的,要对得起自己的饭碗。”
    彭三源会长的话不无道理,我也有同感。我去年在北京开全国作代会时,同组就有一个大牌编剧,他基本不到会,就是报个到,与大家见个面,大会不参加,小会讨论更不来,其余时间就躲在房间里突击剧本,只有吃饭时能见着他。据熟悉他的人说,他现在写一集电视剧的酬金是20万元,每集约一万字,一天时间即可完工,开几天会要耽误他少赚上百万元钱呢。
    平心而论,编剧想多赚钱不是错,关键是要把剧本写好,要对得起那厚厚的人民币。而实际上,我们的不少编剧却辜负了大家的厚望和高额酬金,他们不深入生活,不考证文史知识,不采访调研,满足于住在宾馆里闭门造车,粗制滥造,瞎编乱写,不惜重复、抄袭,结果弄出一大堆既缺思想性又少艺术性的劣质剧本,雷人的语言,离奇的情节,不合常理的剧情,比比皆是,在此基础上拍出的自然是惨不忍睹的烂剧。毕竟,剧本是一剧之本,剧本不好,就等于先天不足,后天怎么调理也无济于事。
    写到这里,想到前不久落幕的第69届威尼斯电影节传来的消息,中国电影再次铩羽而归,颗粒无收,韩国导演金基德以《圣殇》捧得金狮奖。据介绍,《圣殇》之所以能获得金狮奖,是因为所有的评委都被其深深打动。金基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则表示,他创作时并不考虑票房或者得奖的问题,而是用“心”来写剧本,来拍电影。较而言之,我们的影视剧与获奖作品相比,主要差距就在这里,很少是用“心”来投入的,我们更信奉的是金钱、技术、表演、公关和各种“潜规则”。鲁迅先生谈到自己的写作时说过:“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以为快活。”同样,尼采也在《苏鲁支语录》中这样说过:“一切文学,我只爱其人用血写下的书。”那些不肯付出心血,一头钻进钱眼里的所谓“艺术家”,还想整出获奖惊艳的精品佳作,岂不是南辕北辙?
    印度圣雄甘地有一句名言:“毁灭人类的七种事是:没有原则的政治;没有牺牲的崇拜;没有人性的科学;没有道德的商业;没有是非的知识;没有良知的快乐;没有劳动的富裕。”如果结合今天的影视乱象,似还可以再补充一句“没有艺术的影视”。的确,那些乌七八糟的烂剧,不仅浪费社会大量金钱,耽误观众无数时间,宣扬低级趣味,久而久之,还会对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灵魂给予误导和愚弄,其危害确实不可小觑。
    杜绝烂剧,当从编剧做起,这里需要艺术造诣,更需要艺术家良知。
 
来源:济南日报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