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台采购电视剧“大众评审”说了算
金证券记者 江芬芬
尽管《中国好声音》携一干娱乐节目有崛起之势,电视剧是镇台之宝的事实仍无法改变。刚刚结束的各大卫视2013黄金资源广告招标会显示,电视剧剧场资源再度表现出极强的吸金能力:中标总额大幅溢价,平均广告收入急速飙升。这也意味着,电视台为抢夺2013年精品电视剧已备下丰厚“粮草”。
无比尴尬的是,2012年国内电视剧的制作热情却降至冰点,开机率骤降。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正是行业褪掉虚假繁荣、走向洗牌集中的开始。
电视招标得胜而归 制作机构却在苦熬
日前,各大卫视2013黄金资源广告招标会陆续收官。据券商统计数据,2013年主打电视剧的安徽卫视中标总额7.66亿,其中第一剧场中标额约7亿,同比增长74%,贡献占比92.1%,与标底价相比溢价率159%;主打综艺的浙江卫视招标总额16.7亿,其中中国蓝剧场中标额3.87亿,溢价率163%。
以两家卫视每年平均播出730集电视剧测算,每集平均广告收入达到70万-90万。考虑到两家卫视黄金档电视剧主要以联合采购为主,按照目前的广告收益,预计2013年可承受单集最高成本300万元-400万元,这基本是目前国内一线精品剧集的最高单集售价。
上海一研究员直言,“不难看出,电视剧依然是一线卫视黄金档最核心的资源。卫视2013年单集电视剧广告收入强劲,电视剧采购成本承受能力提高,这也为2013年电视剧售价上涨打开空间。”
不过,一个尴尬的事实却是,电视台持“重金”待购,国内电视剧机构的制作热情却降至冰点。据广电总局统计,2012年上半年电视剧生产数量约为7000多集,比2011年同期减少了一半。
资深影视剧项目投资价值评估师黄星对《金证券》透露,“下半年开机率仍然很低,横店开拍的剧组其实很少。”
“前景固然很美好,可是得先想办法熬过眼前,影视制作的风险正在慢慢凸显。”华策影视(300133,股吧)总经理赵依芳也感慨道。
一半产量难见天日 电视台引进“大众评委”
一向喧嚣热闹的电视圈,突然归于沉寂,皆因“骨感的现实”。
2005年以来,中国每年有许可证在市场上销售的电视剧超过1万集,2011年达到巅峰的1.5万集,但是由于限播令等限制,能够进入卫视黄金档播出的只有7000多集,真正能形成热播的只有5%。这意味着,一半的电视剧被打入“冷宫”,投资方的真金白银付诸东流。
随着收视率竞争的激烈,各家电视台采购电视剧也变得异常谨慎。据介绍,目前不少电视台都建立了由“大众评委团”组成的内部评判体系,“比如北京电视台,一部片子要进来,这些大众评委先看了打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他们的打分挺准的,和后面的收视率都吻合。这样一来,如果打分结果不好,制作方之前说和电视台关系好,都是瞎扯了。”熟知内情的人士对记者称。
此外,今年许多制作机构都难以拿到电视台的预售合同,电视最后要怎么播、什么时候播没办法准确敲定,这也让制作方找投资方异常艰难。而且,电视台为了预防“花了大价钱收视率却不尽如人意”,电视剧购买费用并非一次性结算,而是按照后期收视率确定。
演员报价直冲云霄 虚假繁荣亟待退潮
此外,天价演员报价也让制作方“头大得只能歇工”。据了解,目前一部电视剧演员成本占比三分之一,高的甚至到三分之二,百万一集的演员时有耳闻。
上述人士介绍,“媒体上曝光的一线演员片酬,基本上都差不到哪去,制作费用就这么多,大头都被演员拿走了,只能在其他方面压缩。”据其介绍,此前热播的电影《失恋33天》投拍电视剧,当时广告主对此颇为看好,“投资方也一直在等演员,后来白百何不来了,文章要价也很高了,一集要160万。这让制作方实在难以接受,只得另换演员,但电视剧的号召力也大打折扣。”
深圳一研究员对《金证券》表示,事实上电视剧市场是高度分散的,一些比较大型的制作公司市场份额也仅仅维持在1%-2%左右的比例。精品电视剧是电视台的收率利器,其对精品剧的需求日益旺盛,目前供给相对短缺、精品剧的制作成本上升都会带来单集价格上升。
当圈内圈外都在呼吁走“精品剧路线”,圈内制作人才奇缺,也让制作机构无法开足马力。放眼电视圈,大家认可的成熟编剧也就50-60个,电视剧导演20个顶天了,加上美术、摄影等都需要很强的专业人员去做,这也决定电视剧制作只能“慢工出细活”。
“这必然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行业发展从一窝蜂盲目投入、虚假繁荣到逐渐减速、热钱撤离,到现在的市场洗牌直至趋于平衡,我们乐见其成。“研究员称
来源:金陵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