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最受追捧的话剧是什么?很多人都会告诉你,《喜剧的忧伤》。
去年首演,一票难求。今年第二轮演出,依然一票难求。
上周去北京出差,我终于看成了坐在首都剧场二楼,第三排最边上,票面价格280。
票是买的,花了大价钱。能买到,更花了大力气。这排座位,如果想要靠在椅背上看戏,就会损失掉三分之一的舞台视线。换作一般剧目,怕是打折也没人买。而今,票面价格翻两番,已是当下黄牛市场的最低价了。
而这是今年第二轮演出的第14场。
即便这样,谁都不敢说,中国话剧的春天来了。事实上,《喜剧》的高票房依然改变不了中国话剧的颓势。
类似的反差放到考察中国的电视剧现状时,居然同样适用。
目前的中国电视剧已摘得三个“世界第一”的桂冠:电视剧年产量世界第一、电视剧年播出量世界第一、电视剧观众总量世界第一。但背后的数据却是,城市人均每日收视时长为166分钟,为近10年来最低。“抛弃电视”某新闻周刊最近的封面报道直接以此为题。
话剧《喜剧的忧伤》讲的故事,是编剧和审查官之间矛盾形成的喜剧效果。电视何尝不是如此:中国的电视界面临着管理部门众多限制性政策;从业者制作的剧集又因种种原因质量普遍不高;而电视台本身的播放模式决定观众必须每天按时守候且定量接收。而此背景下的现实是,人们可以有更多渠道获得及时、多元的新闻资讯,有更多途径看到与世界同步的电影和剧集,有更多的热情参与到港台时尚、娱乐节目的互动中,专业视频网站也开始进攻,他们从电视台挖走核心创作团队,制作原创节目,或是斥巨资购买正版海外节目版权并天生能以更自由的播放方式与受众点对点播出。
电视剧的生产热情和收视需求出现背离,恰是当下中国电视的忧伤。而观众其实就在那里,看或不看,与观众无关。
作者:徐洁
来源:浙江在线-今日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