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方把《焦裕禄》的剧本交给我们,就奔着"焦裕禄"这三个字;我们把这个活接了,也是奔着这三个字,摄制组在各种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顶着。
刚接到剧本时,我的老父亲辞世不久,生前老人经常说的五个字就是"好人焦裕禄"。焦裕禄同志是父亲的同龄人。在那个年代,为了让老百姓当家做主过上好日子,他们朝气蓬勃、意气风发地参加革命工作,不约而同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老父亲这一辈子比较崇拜的就是焦裕禄,焦裕禄是老人心中永远飘扬的精神旗帜。我是用对父母尽孝道的情结去拍这部戏的,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融入到拍摄中,力求把一个真实可信、有血有肉的《焦裕禄》呈现给观众。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把父亲崇拜的焦裕禄的故事说好,将焦裕禄的精神传递下去。
这部戏的拍摄周期用了4个月,但前期剧本创作时间很长,编剧和我进行了多次修改和调整,就是为了拍出的故事,不像编年史和履历表那样枯燥无味。为了把人物刻画准确,把情节拍得细致真实,剧组演员几乎天天在一起研究戏,有时候拍戏拍到凌晨两三点,还要继续讨论角色。谈到早上五六点钟,眯一会儿七八点起来,继续接着干。故事的发生地,就是我们的外景地。焦裕禄仅在黑龙江就去过四个地方,有90%的拍摄是在黑龙江完成的,整个摄制组拼死拼活地干,场景不能复制,我们就转场去洛阳、兰考等地。在兰考的时候,是最热的时候,沙地上三十七八度,最热将近40度;可是在黑龙江拍冬景的时候,温度低至零下30度,外景地温差60度。特别是扮演焦裕禄的洛勇,平时不卸妆,吃饭睡觉都带着焦裕禄的打扮。
为了剪出节奏,展示一个平凡的焦裕禄,我们将这部剧从原先的36集压缩到30集,光剪辑片子就用了8个月,这是在我之前拍戏时没有过的。头一个半月剪完以后,每天很忐忑地就在那里等着。上海最先提出修改意见,提得都很到位也很准确,最终我们修改了4次,不仅完善了艺术的追求,也因为上海市委宣传部给出的建议和要求,使得片子立意更高了。
焦裕禄一生丰富多彩,他的形象和事迹已经在老百姓心目当中根深蒂固了。怎么样让今天的老百姓喜欢看《焦裕禄》?想要拍出好戏,创作者自己必须先做到老实、诚实、踏实,必须有严谨的创作态度。处理英模人物时,不需要刻意拔高,尤其是拍摄焦裕禄这样的英模,没有老实、诚实、踏实,就拍不出一个平凡、平常、平和的焦裕禄。人物事迹真真切切地摆在那里,创作时做到不夸张、不虚假、不做作,就能拍出踏踏实实感动观众的作品。发掘焦裕禄身上对老百姓和家人的亲情最真实,也最令人感动。整部《焦裕禄》没有喊一句口号,只是去表现人物如何脚踏实地地干事。焦裕禄心里总装着别人,身上散发出的浓浓人情味,是最能打动观众的元素。
电视剧有责任将英模的故事说好。电视剧不仅是娱乐,也可以是精神传承的载体,你的态度决定了传承过程中是不是混有杂念。现在,焦裕禄精神得到观众的认可,电视剧也有了不少"粉丝",恰恰说明焦裕禄的精神不会褪色,具有时代价值,能和每个人心中的良性的价值观产生共鸣。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