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首届电视剧编剧讲坛传出消息:全国今年上半年800部电视剧收视率破1的仅占5%。由此,电视剧编剧委员会副会长彭三源抨击道:“大部分是烂剧,跟风之作及猎奇、狗血剧层出不穷。这与无理性地投资拍摄当然相关,但根本原因在于编剧。”为鼓励原创精品,广电总局已批准设立中国电视剧优秀原创年度剧本大奖,奖金高达1000万元。(12月11日《新民晚报》)
“800部电视剧收视率破1的仅占5%”意味着什么?反过来理解就是“有95%的电视剧收视率连1%都达不到。”明眼人一看就知,这是让人尴尬的数据,如果结合“相当一部分的剧集卖不出去,最后落得封存仓库的命运”——据有关人士推算,能在电视台黄金档播出的电视剧一年不过8000集左右,而仅仅在2009年获得发行许可的国产剧就有12910集。可以说,国产剧似乎成了烂剧的代名词。
只是广电总局开出的药方管用否?“拿出1000万元为原创设立大奖”是救治疾病的良药吗?就笔者的看法,无论是设立奖项还是资金刺激,都让人看不到希望,甚至有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嫌疑。说严重点,再多的奖项、再多的资金,就能让电视剧的功利病和投机病烟消云散吗?看不到问题的根本病灶,仅仅是就问题谈问题,永远是自欺欺人罢了。
从本质上说,烂剧是消费文化之下,“娱乐至死”心理和公众躲避崇高消除紧张情绪苟合的产物。电视文化作为一种大众消费文化,归根结底就是一种娱乐性消费。笔者以为,烂剧泛滥至少隐藏着两种病灶。一是离观众越来越远。电视剧和观众的关系,不是简单地类同于市场上的买卖关系,尽管电视剧要考虑观众的收视,但不能迎合观众的非正常心理和低格调情趣。但现实中,一些人士打着观众是上帝的旗号,用粗制滥造的作品去迎合观众,导致文化消费陷入一种难以自拔的恶性循环。一句话,就是不能粗鄙化,但现实恰恰与我们的期待相反。
二是过于短视和功利化。利益成了制作者膜拜的目标,而用注水的方式来争取利润最大化几成下意识选择。电视剧注水现象是功利和短视的最好说明,也造成了烂剧泛滥的尴尬。
演员陈道明的看法更有意思:“我越看烂片就越要看下去,心里永远在想,非常仇恨地想——我看你到底能烂成什么样?看完以后有一种被虐的快感。”如此的吊诡和尴尬就当下的现实观察之,似乎并没有停止的迹象。可以说,笔者以为,这是电视剧病入膏肓的写照,而这是可以依赖金钱和奖项的设置而自动消除吗?
烂剧的背后是电视剧优秀品质的缺席。通过对电视剧的观察可知,不少电视剧缺乏直面现实的勇气,回避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真实的冲突和矛盾,回避现实,缺乏必要的深度挖掘。与火热的生活或者复杂尖锐的社会现实相比,电视剧提供的是一种虚幻、粉饰的生活图景。甚至一些电视剧的文化表述还常常处在一种矛盾和牵强的状态中,爱情、亲情、乡情、友情等情感的纠葛,常常处在错乱状态,缺乏理性评判精神,使观众陷于茫然。众所周知,电视剧必须被观众理解和认可才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才有存在的可能和必要。而烂剧具有被公众理解和认可的意义吗?
必须看到,当电视剧这一艺术沦为商品的附庸时,文化的内涵也就被稀释和消解了。应重申,金钱和滥奖非国产剧救赎之道。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