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剧娱乐化再遇“红灯”》
2012-12-12 02:38:44

对于一批“以主旋律之名行青春偶像剧、武侠剧之实”的革命剧,国家广电总局近日再次亮出“红灯”。

纵观目前荧屏上的革命题材,“高大全”的传统英雄形象正在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或走偶像路线、或增加故事传奇以及加重爱情戏码的“突破性”尝试,但这些娱乐元素一旦喧宾夺主,或改编过于离谱脱离历史,就会引起反感。

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李京盛近日强调:“娱乐元素不能战胜一切。”李京盛认为,《中国1921》中,以青年毛泽东为首的“新民学会”的发展经历为主要线索,讲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过程,然而引起观众追看的最主要因素却是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爱情故事;打出“革命武侠剧”招牌的《抗日奇侠》,剧中人物动辄飞檐走壁,身怀绝技,这种香港武侠电影中的情节出现在革命剧中,让观众大呼“忍无可忍”。


早在2011年5月,国家广电总局就下发通知,指出在影视剧拍摄中,个别剧目因在表现抗战和对敌斗争等内容时,脱离历史真实和生活实际,没有边际地胡编乱造,将严肃的抗战和对敌斗争娱乐化。对此,业内人士不免“大吐苦水”,认为红色革命剧走向泛娱乐化,不仅仅是收视率或者说市场行为的自然选择,也受限于现实题材影视剧创作的题材选择、史实表现以及制作成本等问题。此外,不少人认为,娱乐元素如何界定和运用,恰到好处地给红剧以娱乐化“佐料”,对于良莠不齐的制作团队来说很难把握。

事实上,上世纪50年代的《柳堡的故事》中就已经涉及到红色战士的爱情。“革命者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在红色革命剧中展示革命者的爱情生活,往往可以增加与观众间的亲和力,但无论创作人员还是观众,都应该让革命剧的市场消费再理性一些。”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陈默说。

来源:昆明日报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