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地域歷史源頭,講述地域風雲變遷,表現地域現實生活,許多電視劇在表現地域文化方面都有可圈可點之處,如《木府風雲》、《闖關東》、《走西口》、《喬家大院》、《鄉村愛情》等。經由熒屏,不同的地域文化正在為更多觀眾所了解。但令人遺憾的是,一些電視劇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對地域文化的誤用和濫用,如拿腔捏調的一堆方言,華麗空洞的奇裝異服,以及浮光掠影的景觀拼貼,這種標簽化、奇觀化、簡單化的展示,不僅無助於豐富人們的認識,反而弱化了地域的真實特性,抹平了地域之間的差異。
地域文化是一個地方的歷史精神和現實生活的沉澱,這就要求對地域文化的表達應該立足於人文積澱和現實經驗之上。如果缺乏對歷史的深入研究和把握,缺乏對現實生活的深入體驗和尊重,地域文化往往成為“地域標簽”,既沒有文化內涵,也沒有現實內容,僅僅服務於收視率等商業目的。這種“地域標簽”出現得越多,真正的地域文化就消失得越快。
熒屏上這種“地域標簽”的存在及泛濫,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這些電視劇的創作缺乏文化價值共識。“文化”區別於“標簽”的本質,就在於前者包含著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而后者僅僅是一些物質元素的技術拼貼。一個地域無論是從千百年的歷史中,還是在今天瞬息萬變的生活裡,都會產生豐富的故事。電視劇選取什麼故事來表現,以及用什麼樣的視角演繹這些故事,表面看關乎文化趣味,實則是文化價值觀的體現。哪些精神推動了歷史進步,值得這片土地上的人紀念和傳承?哪些風俗體現了當地人對生命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都需要我們理性審慎地辨析,當這些問題沒有形成一個社會共識,體現在電視劇中的地域文化就容易產生歷史忠奸難辨、現實善惡難分等價值觀的混亂,地域元素也就可能淪為感官娛樂需要,成了為提高收視率、迎合市場硬生生貼上去的標簽。
“地域標簽”存在的另一個現實原因,是隨著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城市在不斷地崛起,城市經驗逐漸取代鄉土經驗,地域文化的表達變得困難起來。在中國地域文化中,鄉村文化是主要構成,地域更多的還是植根於“鄉土”的文化經驗。而城市因為流動性大,不同地域之間的差異性相對來說比較小,給電視劇對地域文化的捕捉帶來困難。當下電視劇創作者的教育背景和生活經歷決定他們主要依托城市經驗,因此鄉村題材或者是以鄉村為主的地域題材,數量表面上看很多,實際上由於不接“地氣”,觸及不到地域文化的本質,成為“偽現實”和“偽地域”。
電視劇的地域文化表達,首先應該進行地域文化價值的提煉。電視劇當然要呈現各種地域文化元素,但一定不能滿足於奇觀和表面的趣味。地域文化如何在保持差異性和生命力的基礎上參與當代中國的整體文化創造?隻有認真思考這一問題,才能賦予地域文化深厚的價值內涵,使地域文化不再流於標簽,而是在繼承民族歷史文化中獲得未來。
其次,在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中,如何處理鄉村文化經驗?城市文化居於現代文化的強勢和主流地位,並不意味著鄉村文化經驗應該終結為“記憶”。恰恰相反,中國當代鄉村有著非常獨特的文化經驗,面對城市文化的沖擊,鄉村文化經歷著對抗、融合、更新與頑強地保存延續等復雜過程,這一過程反過來也深深影響著當代中國的方方面面。電視劇作為當下一個重要的文化傳播媒介,理應對此給予更多關注,作更加深入的開掘和思考,使那些保存在鄉村經驗中、沿革於當代鄉村生活中的地域文化得以呈現。同樣,現代城市雖然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機械復制,但城市也有自己的文化歷史演變,有具體的現實表現,需要電視劇更加細膩准確地發掘。
我們也許不應該賦予電視劇這樣一種藝術形式過分沉重的責任,但是作為影響力廣泛的傳媒,電視劇創作者對文化正能量的傳播應有自覺。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