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电视剧品质需要合力》
2013-01-15 08:21:29


“2012·辽宁文艺论坛”以“大众文化消费语境下的中国电视剧品质”为主题,深入剖析了当下国产电视剧的生存现状,并就其未来的发展路径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思考。 2012年12月25日,本版刊发《国产电视剧急需补充“营养”》一文,详细报道了论坛上与会学者围绕国产电视剧出现的种种病症所展开的讨论。报道被人民网、新华网等多家重要网站转载,其中一些触及到电视剧创作的敏感话题,如题材雷同、远离社会现实、创作群体良莠不齐、缺乏精神内核等,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和关注。在揭示病症的同时,与会编剧、理论家和批评家还各自提出了提升电视剧品质的有效办法,他们一致认为,改变电视剧生产的现状需要管理部门、投资方、创作群体、批评队伍等共同努力。本期从如何提升国产电视剧品质这一角度继续深入报道“2012·辽宁文艺论坛”的研讨成果。

刚刚过去的2012年12月31日,中国电视剧编剧委员会在官方微博写下了这样一段话:“2013我们的创作:关注扶持50部自主原创的剧本;推荐评选10部优秀原创剧本;举办12期编剧沙龙;举办第三届中国电视剧编剧论坛;完善出台编剧行业维权和行业自律方案。让我们告别行业不规范造成的官司缠身,维护好自己也维护好别人的创作成果。愿2013成为中国电视剧的原创大年! ”同一天,安徽卫视播出一年一度的国剧盛典,耗时4个多小时,用颁奖的形式把2012年出品的国产电视剧基本回顾了一遍。这两件事看似没有直接的关联,但却同样可以视为是对电视剧未来发展的一种寄望。不管是编剧、导演、演员,还是制片方、电视台,乃至政府管理部门,都与电视剧的繁荣息息相关。可以说,电视剧的品质是建构在一股合力之上的,因此,单一方面的努力并不能对整体环境产生决定性影响,当下要做的应当是一个具有系统性的全面的提升工程。

提升电视剧品质,首先需要编剧树立正确的创作观并提升综合素养

“2012·辽宁文艺论坛”邀请了4位曾参与电视剧本创作的写作者加入讨论,他们是黑继文、黄伟英、孙春平和陈国锋。4位剧作家的共同点是:他们的“主业”都不是电视剧本创作。有的是搞话剧的,有的是从事戏曲创作的,还有的是小说家,因此,他们更愿意用“帮工”、“业余”或者是“给邻居打工”等修饰语来形容自己在电视剧圈里的身份。

研讨期间,4位剧作家无一例外地对电视剧本的创作现状表达了不满,其中更不乏尖锐的质疑与批判。记者从他们的言谈和神情中,感受到一种十分疲惫的无奈。尽管如此,他们仍不可避免地要置身其中,这种尴尬的处境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当下许多电视剧编剧的真实心态。

目前,关于电视剧的批评大多指向剧本创作,编剧们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人们常说: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可见剧本对一部电视剧的成败具有怎样关键的影响。因此,面对电视剧整体品质下降的状况,编剧确实应当有所反思。或者可以说,提升电视剧品质,首先需要编剧树立正确的创作观并提升综合素养。

小说家孙春平在发言时一再强调写电视剧和写小说的不同。在他看来,目前,大多数电视剧编剧缺乏文学根底和生活积淀。 “提升电视剧品质必须要重视创作队伍的培养,其中,培养编剧,尤其是青年编剧,更是重中之重。 ”他说,现在影视公司热衷于购买小说版权,因为有小说做基础能够对电视剧本的质量起到一定程度的保障作用。但是,长此以往,编剧容易产生惰性,使原创力逐渐下降,近年来的原创剧本整体水平很难令人满意。

孙春平认为,编剧,尤其是青年编剧要注重培养文学修养,要注重生活体验,没有生活的剧本便不可能有生命力。他时常感到担忧,因为创作可能面临一种青黄不接的困境。优秀的小说是沉甸甸的,而糟糕的电视剧本是轻飘飘的,两者之间的重量差就体现在写作者的文学修养与生活体验之上。孙春平说,一个小说家可能穷尽一生的积累,将对生活的细微观察都融入到一部小说当中,当这部小说被卖给影视公司后,它会成为一个很好的蓝本,使编剧能够从一个较高的起点出发。但是,如果失去了这种凭借,完全依靠编剧的原创能力来成就一个故事,今天的编剧是不是有这样的能力呢? “在电视圈写剧本的年轻人,有的不懂生活,也不重视观察生活,于是便出现了很多内容空洞无聊,甚至不着边际的电视剧。要加大对青年编剧的扶持力度,也要关注他们的创作状态。我们讨论如何提升电视剧的品质,首先就要正视编剧后继乏人的现象。 ”

此外,批评家马琳提醒说,电视剧的创作者首先要把电视剧视为一门艺术,要承认并重视它的艺术性、思想性,“这是当下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创作者不能把电视剧仅仅当成商品。如果抱着这样的心态搞创作,很难真正提升电视剧的品质。 ”

批评家要基于观众需求和社会需求对创作提出有益的指导

有关电视剧的评论并不少,不过,既有专业指导功能,又可以引导大众欣赏趣味的有价值的评论却不多见。当下,电视剧的理论研究和批评实践呈现出两极化的发展态势,一方面是纯粹的学术行为,应用于理论性工作和交流;另一方面是媒体报道式的评论,多围绕现象展开,虽然及时但并不深入,并且存在着严重的跟风现象。如果承认电视剧是一种艺术性的表达,那么,就应该存在与之相适应的理论与批评,两者互为促进,缺一不可。同时,由于电视剧的受众是普通大众,所以,它的研究有必要面向大众,要做到以大众能够认识、认可和理解的语言来阐释评论对象的优与劣、价值及意义,这样才能切实发挥理论与批评的引导作用。

剧作家黑继文在发言时回忆了一段小故事,他说:“当年我写小说得了几个奖,有朋友跟我说,"你得重视理论学习呀,不能光靠自己的小聪明,不然创作这条路走不长"。这句话我到现在还记得,并且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所以,我认为,提高电视剧品质的一个重要办法,就是要加强理论对创作的指导。如果理论家、批评家能够基于观众需求和社会需求对创作提出一些积极的建议,相信会促进电视剧更好地发展。 ”


批评家马琳坦言,当下的电视剧理论研究和批评实践,都或多或少地与电视剧生产现实存在隔膜。 “听了一线创作者所说的现实状况,我觉得我们搞理论的似乎有点张不开口了。当下的电视剧理论研究和批评方式确实需要作出改进。电视剧是给老百姓看的,电视剧评论是不是也应该让老百姓都看得懂呢?我想,批评家应该学会用更平实通俗、更大众的语言来撰写评论文章,使电视剧的受众可以理解并接受,这样才能让自己的观点对他们产生影响。 ”另外,她还提醒说,电视剧生产裹挟着巨大的利益诱惑,批评家同样被利益包围着,如何避免侵蚀,始终坚守艺术立场,不使理论和批评成为商业的附庸,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制片人需要学习如何把握一个“度”;管理部门的责任在于为电视剧生产制定有效的规则

论坛研讨期间,出现频率最高的3个词是:电视剧、艺术、金钱。这3个词或许可以用来概括当下国产电视剧的矛盾处境。一方面,不断有声音提醒电视剧创

来源:南海网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