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两部2013开年历史大剧正在各大卫视热播,一部是《楚汉传奇》,以楚汉争霸为背景,取材于《史记》《汉书》等历史典籍;一部是《隋唐演义》,以隋末农民起义为背景,取材于清代同名演义小说。两部电视剧分别长达80集、62集,都是“大手笔”、“大制作”,都号称“诚意”之作,“致敬”之作,尊重历史,尊重原著。结果,两部电视剧不但遭遇收视滑铁卢,而且负面评价不断。观众的不满,看起来无外乎知识错误、情节离奇、节奏涣散等等。但推敲起来,最根本的问题是:主创者缺乏属于“自己”的历史观,让电视剧成为没有灵魂的照本宣科。
两部电视剧一致标榜自己的“史诗性”,殊不知,却都缺乏自己独特的文化视角。楚汉与隋唐历史,中国观众已经太熟悉了!再拍这段历史,如果仍然平铺直叙地重复,就无法给观众带来惊喜,更别说文化上的感动。《楚汉传奇》借鉴了大片的大场面与大特效,却无法掩盖骨子里的苍白与空虚;《隋唐演义》以偶像化、时尚化为卖点,观众在审美疲劳之际,却没有心灵上的共鸣与慰藉。
梁启超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令人遗憾的是,两部电视剧“老老实实”地继承了这样的历史观,以全知全觉、居高临下的姿态,“复述”了帝王豪杰的历史:《楚汉传奇》不知不觉中陷入了复仇论、复国论、“成王败寇”论、历史循环论等老生常谈的历史窠臼中;《隋唐演义》则一味渲染英雄豪杰的“高大全”,万花筒般的传奇故事背后,历史已经被丢弃在一边。
当然,主创者或许也注意到了这些问题,比如《楚汉传奇》也偶有一些反思战争的内容,如虞姬与项羽围绕着后者“杀人如麻”的争执,但都一晃而过,而且,反思的深度和广度都极其有限,甚至于还比较混乱,体现了主创者文化审视力量的不足。《隋唐演义》也表现了一些女性在朝代更替中的无助与惶惑,不过,也就是点缀而已,主创者的兴奋点还是集中于那些层出不穷的故事传奇。
如何阐释历史?西方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历史主义”或许可以从一个侧面给我们以启发: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历史意识的“切片”,都是当代阐释的结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楚汉传奇》和《隋唐演义》这两部历史剧,只有故纸堆里的“历史”,或者说只有原著者的“历史”,却没有自己的“历史”。这些历史,是帝王将相的历史,或者是英雄豪杰的历史,历史真正的“逻辑”,或者说作为个体的历史,被屏蔽,或者被有意无意地忽略,大场面、偶像化、传奇性,这些调动观众眼球和胃口的元素,被作为法宝,却缺乏灵魂,更缺乏当代性观照。
历史,需要与现实乃至未来进行有机的嫁接。这两部历史剧却似乎没有这样的意识。主创者的文化视野里,仍然还是那个被无数次“证明”过的历史,被一次次“强化”过的人物形象。21世纪,拍摄这样的历史剧,应该有什么样的历史观?在一个追求人本主义、追求“个人”叙事,反思“大”历史、观照“小”现实的时代,如何认识历史、解读历史,主创者眼里的历史应该如何,读者眼里的历史又是如何,这些都是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看了很多集的《楚汉传奇》,印象最深的不是杀人如麻的战争场面,恰恰是在一场战斗中,两个士兵在刀光血影中吓得尿裤子的镜头令人难忘。
我们总是津津乐道于文化自觉这个话题,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也不该例外。前几年的《雍正王朝》和《汉武大帝》虽然也集中于描摹帝王,但因为多了一些文化审视,注意了现实观照,具有内在的文化张力,尽管也有明显的缺陷,但比《楚汉传奇》和《隋唐演义》还是高了一筹。拍此类题材,其实就是在重新书写历史,主创者一定要有“文化野心”,书写真正属于“自己”的历史。中国人拍摄此类题材,其实有相当广阔的空间,诸如历史的诡秘、个体在时代面前的悲剧性、个人在历史面前的渺小与无助,等等。在这方面,欧美一些史诗大剧,诸如《太阳之泪》《角斗士》《勇敢的心》《风语者》《辛德勒的名单》《海上钢琴师》《拯救大兵瑞恩》等,往往从一个角度,阐释了人道情怀、人性尊严、命运悲剧、历史吊诡等,足以给我们的历史剧创作以启迪。
来源:中国江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