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剧退潮 家庭剧领跑》
2013-02-18 02:39:12

经历了前阵古装剧的“洗礼”后,多部家庭剧登上荧屏引发关注:先是《妯娌的三国时代》被指从剧情到演员都像极了“穿越版”的《乡村爱情》;正在央视热播的《全家福》引发全民怀旧风潮;而在即将播出的《劝和小组》中,一支特殊的社区志愿队引发了无数笑料。

家庭剧引发观众热议

由阎学晶、曾黎、赵岩松等主演的《妯娌的三国时代》已于近日登陆东方卫视,有细心的观众发现,该剧从剧情到演员简直就是“穿越版”的《乡村爱情》,只是少了一个赵本山而已。

《妯娌的三国时代》讲述了一个平凡的九口之家,三位性格迥异的儿媳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为了各自的利益,由此展开了你争我夺而又啼笑皆非的闹剧,家中硝烟四起,发生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虽然故事背景大相径庭,但还是有不少观众和网友在两部电视剧之间发现了些许端倪:“不都是讲房子、车子和票子的轻喜剧嘛,还都说一口纯正的东北话,太像了。”虽然观众和网友举出并不少的例子,但制片方对于这种“PK”还是表示有些意外:“毕竟我们的故事背景不太一样,《乡村爱情》说的是乡村的故事, 妯娌 讲的则是都市故事。”这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妯娌的三国时代》确有轻喜剧风格,所以邀请的也都是有喜剧功底的演员,台词也比较轻松上口,“但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讲故事的角度,《乡村爱情》是以爱情为主, 妯娌 这部剧的话题可能会更大一些,除了妯娌关系,还有婆媳关系、夫妻关系、啃老、丁克、崇尚名牌等等社会热点问题。”

“哪年?除四害,家家都交耗子尾巴得奖状那年!”“就是买九寸电视那年”“胡同北头小杨家,是咱们这片第一家开买卖的,涮羊肉涮出来的第一家万元户!”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的电视剧《全家福》,以充满时代感和怀旧色彩的台词引发集体怀旧风潮,而剧中不少老北京用语也让网友掀起了“学说北京话”的热潮。“崴泥”“爷”“您哪”等北京“老话”在剧中频频出现,新中国成立前逢人就招呼“爷”、“您哪”,新中国成立后则张口闭口“同志”;窄窄的街道上,糖葫芦叫卖声此起彼伏。虽然这些都是些无关剧情的小细节,但正是这些细节的分毫不差,还原了部分古都的景象,市井的风光和民风民俗跃然而出。此外,戏中道具的精心设计和精确还原更是虏获了一部分中老年观众的心,有观众说:“戏里的那些东西我们都太熟悉了,简直有一种原汁原味的感觉,那是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的年代啊,这部戏把我们的年代完完整整地拍了出来。”

2月25日,由于荣光自导自演,高明、朱晓渔、苏倩薇、郭金、苏瑾等联袂出演的《劝和小组》即将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近日,该剧一组片花在网上曝光,其独特的明星小区故事、轻松诙谐的风格、“与生命和解”的普世价值得到网友追捧,并被认为有可能是都市题材的“拐点之作”。该剧讲述了公益性民间组织“劝和小组”在社区开展劝和工作的故事,他们中间有退休老人、空巢老太、不得志的小记者、追求自由“白富美”、金钱至上保险男等形形色色的人物,为了邻里和谐和家庭和睦开展一场场“劝和行动”。该剧制片人蒋晓荣表示,“劝和小组”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他们中有老人也有年轻人,来自各行各业,在“劝和”上更讲究方法和策略。“所以说,我们的社会要和谐,就离不开这样一群热心 劝和 的人。”在谈及该剧创作初衷时,导演兼主演的于荣光称:“剧中网罗了一批受 心欲 煎熬的倒霉蛋,观众可以把他们当作镜子,从他们的喜怒哀乐中,找到自身的烦恼之源,也希望在 劝和小组 的不懈努力下,亲朋好友邻里街坊真正过上 以和为贵 的幸福生活。”

“家长里短”也要精品化


现实题材是否就意味着“家长里短”和“鸡毛蒜皮”?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的《全家福》制作方华策影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剧演员在表演古建工人的劳作时,必须提前进行专业培训和体验生活;一些场景的布置必须讲究,道具的收集和制作也不能凑合。“还有片头、片尾、音乐等,都要准确表现剧作的风格特色和韵味,古建行业、北京百姓人家生活这两大韵味之外,还要贯注充盈的现代审美趣味,做到既土又洋,既传统又现代。”此外,该剧在服装方面也特别考究,要求不同年代和阶段,人物服装使用当时最典型的服装,“古建工人的工作服都是去古建队收集,甚至根据样式定做。”

《全家福》出品人赵依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一直以来,电视观众就更喜欢看贴近他们现实生活的作品。《全家福》是平民剧作,平实感人,展现了真善美,传递着正能量,是一部非常朴实的接地气的作品。它大跨度地讲述了老百姓这60年来的喜怒哀乐,讲述了老百姓家庭活生生的悲欢离合。正是这些老百姓的生活,恰恰把北京的历史,乃至中国的历史,说得个详细、准确和鲜活。”

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