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电视剧重播的话题持续发酵。一部分观众抱怨荧屏上很多是重播剧,看来看去实在审美疲劳。另一方观点则认为优质电视剧重播有其合理性,但重播剧选择的范围应更广些,特别是一些年代久远的经典老剧何不翻出来再看看呢?
存在即有合理性
“电视剧重播热的背后,有着"存在即合理"的现实逻辑!”一位业内人士坦言,一些电视剧之所以屡播不辍甚至多台“撞车”,依靠的是自身过硬的质量,历经时间淘洗,依旧吸引眼球。试想,倘若是粗制滥造、恶评不断的电视剧,即使重播,还会有多少观众愿意捧场呢?更何况,各级电视台的播出剧目绝非“拍脑袋之举”,而是分析市场做出的自主选择。什么电视剧能重播、在哪个时段播出、重播多少次,必定要综合考虑播出成本、观众需求、传播效果等因素。一旦重播剧目收视率不佳,电视台自然会调整播出策略。
他说,很多精品剧重播时所取得的高收视率,足以代表一定观众群的心理需求和审美倾向。有些剧,当年播出时因故没看着,如今重播正好“补课”,对于年轻观众来说更是“尝鲜”;有些剧,本身具有较高文艺价值,何时观看都不过气;有些剧,承载着时代的记忆,时不时重温颇有怀旧意味。
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经常重温自己喜爱的电视剧,有助于增强意志力和提高自控力,从而有益心理健康。老剧重播能带人追忆往日时光、享受片刻轻松,也未尝不是一件乐事。
重播不应忽略经典
也有专家提出,优质电视剧重播不能只盯着几部热播剧,选择范围应该更广些,尤其不能忽略经典的分量。以某网站日前公布的电视剧重播榜为例,上榜的《亮剑》、《家有儿女》等皆是近十年来叫好又叫座的优秀作品,但优秀电视剧的库存远不止这些。
如中国第一部移民题材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这是一个关于北京人在纽约奋斗与挣扎的生存故事,折射出东西文化的差异,全景式展现北京人在纽约的生存状态。该剧1993年首播后引起轰动,成为描写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赴美淘金的中国人事业与情感历程的经典之作。评论界认为,《北京人在纽约》与其说是一部电视作品,不如说是一部个人奋斗史,它是上世纪90年代初“出国热潮”的写照。这一首部全程在海外拍摄的电视剧荣获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第十四届“飞天奖”、第十二届大众电视“金鹰奖”。
再比如1985年播出的根据老舍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28集电视剧《四世同堂》。该剧忠实地再现了原著的思想内涵和悲剧意识,人物形象丰满、生动、深刻。剧中,北平小羊圈胡同四世同堂的祁老太爷一家和他的街坊们,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和侵略者占领时期表现出来的双重性格引人深思。关于该剧的讨论曾一度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话题,老舍的原著也因此重现光彩。
还有向国庆50周年献礼的《一年又一年》采取编年史形式,编织了一幅生动的人间风情图。故事通篇从百姓生活变化及凡人小事入手,在不经意的叙述中将中国改革开放20年间的种种变化呈现在观众面前,令观众如同穿梭时间隧道,再回首,不胜感慨。
此外,年代久远的经典剧重播,还能从中看到一代又一代影视人的成长。如1985年出品的电视剧《寻找回来的世界》是宋丹丹的第一部电视剧作品,她凭借该剧夺得1985年“飞天奖”最佳女配角,男主角许亚军也凭“伯爵”一角一炮而红。这类老剧重播或许能形成新的收视热点也未可知。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