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国内抗战剧数量惊人,但戏说成风、穿帮不断、偶像面孔增多等现象也泛滥成灾。抗战剧创作的武侠化、偶像化和鬼子脸谱化,不仅背离了历史事实,甚至以穿越和夸张的手段,宛若神话剧和武侠剧。 国内抗战剧数量惊人,但戏说成风、穿帮不断、偶像面孔增多等现象也泛滥成灾。有网友列举了目前多数抗战剧的三大现象:武侠化、偶像化和鬼子脸谱化,把一段悲痛的历史记忆变成了搞笑的娱乐节目。
中国抗日用了多少年?从七七事变算起是8年,从九一八事变算起是14年,从甲午战争算起是51年。51年,半个世纪,中国人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娱乐化的抗战剧,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更是对先烈们的不敬。如果鬼子都是纸糊的,如果轻功能比子弹跑得还快,那我们还需要51年抗战吗?
抗战剧创作的武侠化、偶像化和鬼子脸谱化,不仅背离了历史事实,甚至以穿越和夸张的手段,宛若神话剧和武侠剧。在搞笑与惊诧之余,年龄大点的人往往会疑惑于内容的真实,以及表达的本意。而对于青年一代来说,他们能从中接受到什么样的信息,才是真正令人担忧之处。
抗战剧可以包装,但不能过分包装,艺术需要升华,但不能没有底线。恶搞抗战剧,只能让年轻人忘记过去的磨难,忘记前辈们的热血。当年轻人把抗战剧当成武侠剧,把半个世纪的抗战当成过目即忘的娱乐的时候,就是对历史磨难的背叛。
抗战剧武侠化、偶像化和鬼子脸谱化,其实也是创作苍白化,追求功利化的一种极端表现。在一拥而上的恶性竞争中,恶搞从来不是取胜之道。据媒体统计,一部《亮剑》5年重播了3000余次。一部成功的抗战剧,能占用如此多的媒体资源,还能获得收视保障,足以证明时下抗战剧创作水平的整体低下。
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李京盛曾指出,“革命历史题材是特殊题材,电视剧创作者对它过度商业化和娱乐化的开发,已经伤及历史的精神高度。比如说现在写抗日,为了出新出奇,胡编是司空见惯的现象。”
抗战剧的剧作者们,该醒醒了。
来源: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