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剧应当如何“讲故事”》
2013-03-04 03:21:57

连日来,多部生活气息浓厚的电视剧登陆电视荧屏,从持续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的《全家福》《劝和小组》,到引发热议的《乡村爱情变奏曲》《妯娌的三国时代》,现实题材生活剧一时间成为荧屏主流。近日,电视剧《全家福》专家研讨会在京举行,各界专家对于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如何看待娱乐营养

作为一种重要的电视剧类型,现实题材电视剧一直都是观众喜闻乐见的。“中国特色的电视剧里边已经历史地形成了一种年代剧,就是跨年度很长,它通过长篇连续剧的形式深入到千家万户、亿万的寻常百姓当中,让他们通过每天晚上鉴赏两集左右的电视剧,系统地回顾一段重要的历史,并且从历史当中吸取营养。”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说,在这种营养中,当然包含娱乐营养,更包含认识营养和审美营养。同时,他也强调:“我们当然也欢迎一些带来娱乐的作品,笑一笑的作品没有什么不好,但是搞得一个民族只知道笑,不知道为什么笑,那是悲哀的。娱乐过度是要防止的,娱乐至死就是死路一条。”

家庭剧陷入“恶斗”

目前,国产电视剧产量已跃居世界首位,但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精品剧依然稀缺。在谈及这一现象时,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曾庆瑞深有感触:“当今,我们看了那么多的家斗、恶斗的戏之后,夫妻俩、父子俩、娘儿俩、婆媳、妯娌斗来斗去,斗得大家以为中国的家庭就是这样,为了争夺财产,情人可以打得不亦乐乎,不像一家人,不像中国的一家人,尤其不像中国传统美德的一家人。”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则认为:“我们现在做电视剧不缺题材,也不缺好的故事,缺的是从一个什么样的角度去寻找我们需要表达的东西……电影和电视剧一样,都是有类型的,都是有不同观众群的。作为创作者,要做的就是真诚地讲好故事,这就已经很好了。”

创作过于受收视率制约

一直以来,“不会讲故事”被认为是国产电视剧和国产电影创作中的“通病”。对于这一现象,影视传播研究学者尹鸿从创作者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阐释:“有的时候,他(创作者)会孤独地陷入婆婆妈妈当中,丢掉了宏大叙事的像史诗的那种情怀;有的时候又不可避免地想到收视率对他的制约,而陷入婆婆妈妈。现在,我们的创作就是因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使得我们对极致性的追求有时候不敢……当我们想满足几方面需求的时候,其实都会影响到我们原有的美学追求,而反过来讲,其实某一种美学追求真把它做到极致了未必没有观众,恰恰是我们把几种需求都做到的时候反而影响到了作品。”

如何理解“接地气”


尹鸿认为,影视作品应该“接地气”,但这并不等同于“小家子气”,“这类作品的好处就是观众人缘比较好,坏处就是它的格局比较小,史诗感很弱,往往很容易就成了情节剧,而且婆婆妈妈的事会比较多,格局小……所谓接地气,我觉得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它开始写草根、写民众、写普通人,但是我觉得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它在逐渐地回归历史的真相,或者回到历史的质感上面去了。历史本身是没有质感的,但是从这两年的作品来看,我们有一种倾向,就是逐渐地想还原一下历史的质感,尽管还很难做得到完全,因为有各种原因的限制,但是随着政治文化环境的改变和观众需求的改变,我们终于开始可以逐渐地接近我们的历史,我觉得这是一个趋势。”

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