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道明批战争剧娱乐化“太胡闹”》
2013-03-06 02:54:50


  战争题材电视剧的热火,大概是因为《亮剑》“惹的祸”,其叫好又叫座的成功引起了一大批抗战剧如潮水般涌入电视荧屏。

  不过,战争题材剧为了吸引眼球无所不用其极,越来越过度娱乐化,却让业内人士和各路专家都看不下去了,“这简直就是误导下一代”。战场上青春偶像恋情扎堆,我方将士频频开“外挂”,敌人随随便便就倒下一片……面对抗战剧日渐娱乐化、武侠化、脸谱化的趋向,著名演员陈道明昨日在两会上也忍不住痛批:“这是在胡闹!”

  手撕敌人?

  战争剧变身“三不像”

  一段源自于电视剧《抗日奇侠》的片断引起网友调侃。片中的抗日英雄徒手生生把敌人撕成两半,场面不仅血腥更是突破人类生理极限:“你当手撕羊肉啊?”

  事实上,诸如此类的“武侠”剧情在抗战剧中屡见不鲜。电视剧《利箭行动》中,主人公从悬崖纵身跳下,用飞刀秒杀持机枪扫射的敌人,因此被网友归纳为“凌波微步+小李飞刀”。还有一颗手榴弹扔上天就能炸飞一架敌军轰炸机、八百里外就能一枪干掉鬼子的“神枪手”、一爪能让敌人从头骨到脊椎全断的“鹰爪功”、手一摸就能让敌人体无完肤的“棉纱掌”。

  除了剧情武侠化,抗战英雄们更是纷纷走起了时尚路线,俊男美女充斥战场。“四爷”吴奇隆就在《向着炮火前进》中以一身皮衣、顶着飞机头帅气登场。雷朋眼镜、哈雷摩托、欧式沙发顿时让人生出穿越之感。

  《彼岸1945》、《战火西北狼》则分别以周渝民的颓废造型,刘恺威的制服诱惑吸引了一批年轻观众的眼球。己方英雄们个个英勇无敌,敌人们则个个面目可憎,智商令人着急。虽然近年来荧幕上的敌军形象有所人性化,但是在一干“抗战武侠剧”当中,敌人形象再次回到了留着小胡子,一脸猥琐的时代。

  除此之外,敌人白痴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遇到英雄,再强大的武力也如同豆腐渣,总能在各种情况下被轻易制服,机枪一扫立马倒下,让人不禁对艰苦的八年抗战疑窦丛生。SM尚世影业总经理苏晓也直言:“抗战剧俨然就变成了偶像剧、情感剧、武侠剧、谍战剧的混血儿。”也成为了“三不像”。

  根据统计,2012年全国上星频道黄金档播出电视剧200多部,其中抗战剧及谍战剧超过70部,遥遥领先于其他类型剧。新的一年,正在拍摄或已经拍完的抗战剧更是有增无减。而在被戏称为“战争地”的横店影视城,更有演员曾参演30多部抗战戏,演了200多次敌人,最多一天“死”了8次。

  导向偏差!

  战争变游戏误导小孩

  对于抗战剧目前如此泛滥、娱乐化的倾向,陈道明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指出,这样的现象不仅是对历史的娱乐化,“甚至是歪曲”,“我们可以演绎历史,但是不能扭曲历史。”陈道明认为,“这是价值导向的问题”。

  同样作为政协委员的葛剑雄教授也认为,相当一部分抗战剧在“胡说八道”,“有些更是误人子弟”。他说,现在抗战剧“把历史搞成了神话,这岂非贻笑大方,八年抗战不是八年游戏。”

  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石川认为,现在的抗战剧过度娱乐化,“使得战争的残酷性完全消解掉了,打仗显得很轻松。”“现在搞得战争对小孩来说,就是一场游戏。”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的教授聂伟则表示:“对于这样的无厘头或者崇高化的市场产物,我们就把它当做娱乐的产品,不用太上纲上线。而现在社会对于这种情况的担忧,是不是说我们的学校教育还不到位,传统教育太不自信?我们要对现在的90后要有信心,相信他们有这样的判断力。”

  知名制片人杜闻伟也认为,战争题材电视剧的拍摄首先应该尊重史实,其余的再给编剧一定的空间来发挥。“我们要让市场发挥其作用,一切都是顺理成章。如果能多拍出像《亮剑》、《甄嬛传》这样质量高的电视剧,那些粗制滥造的抗战剧自然就没有人看了。”

来源:上海青年报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