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劇跟風嚴重 軍旅委員吁文創須坐"冷板凳"》
2013-03-13 03:17:19

 

  “他們不願意艱苦地原創,而是急功近利地模仿,浪費了資源、浪費了錢財,甚至還浪費了影視文化消費者的時間和精力。”

  全國政協委員、第二炮兵政治部原副主任張西南,在今次兩會期間將評判的矛頭,對准近年來突出的中國電視抗戰劇跟風現象。

  張西南將這種跟風歸結為利益的驅動,“編劇、導演不是從文化出發,而僅僅是從經濟效益出發”,“有的編導對現今的軍人不夠熟悉,隻根據主觀臆想,倉促地甚至是很草率地把這些電視劇制作出來。我們看了以后,感到一些人物不像是我們身邊的軍人,它所反映的生活也不是我所熟悉和了解的當代軍旅生活,在觀賞過程中就容易在心理上產生膩煩。”

  對此,既是軍人又曾任職中國文聯副主席的張西南表示,“對軍事題材的喜愛甚至追捧,這本身不是壞事情”﹔“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的創傷和記憶太深厚了。中國內地的一些家庭,家庭成員當中可能都會找到因戰爭受到的創傷,所以戰爭題材成為了中國文學藝術創作的一個富礦,開採不盡,用之不竭。”

  他認為,在當前軍事題材電視劇的創作生產當中,出現了嚴重的同質化、雷同化現象。抗戰題材的作品、諜戰、反映現實軍旅生活的作品比較多,其中有的不從生活出發,不從歷史出發,胡編亂造,以致誤導今天的青年一代把在銀幕上的演繹當作歷史。

  張西南說,軍旅題材中不乏成功之作,例如抗戰劇《亮劍》、諜戰劇《潛伏》和軍旅劇《士兵突擊》。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高度統一,所以得到了豐厚的市場回報,不僅在思想上有一種啟迪,同時在藝術上也給人一種審美的愉悅和享受。

  張西南告訴記者,直到今天,他看了《亮劍》,還會感到有一種沖動,還會被李雲龍的亮劍精神所感動。“它一改過去軍旅題材簡單的、單一的、概念化的人物形象,使人物豐滿、厚重、有血有肉,可親可愛並煥發出光彩。”

  “然而,就是因為很多導演、編劇看到了它的成功,卻沒有很好地去總結、研究、分析,卻就同樣的題材,同樣的人物,又拍了一部新的《亮劍》,我認為這是最失敗的。

  張西南還說,藝術要老老實實走到生活中去,深入地開掘生活,編劇、導演、演員都要坐得“冷板凳”,有一種十年磨一劍的精神,沉下心來,精心、潛心、耐心創作,這樣才能真正創作出好的文化作品來。

  張西南對記者表示,“人們對電視劇在內的精神文化的需求是沒有止境的,但對重復、雷同是不歡迎的。”

  有報道稱,橫店影視城被網民揶揄為“橫店抗日根據地”。據調查,橫店2012年共接待劇組150個,其中48個劇組涉及抗戰題材,約佔30%。據統計,橫店平均每天300個“鬼子”被“打死”。有的群眾演員扮日本兵一天就能“死”上七八回。與此同時,2011年開始的“穿越熱”,和以婆媳矛盾為素材的家庭倫理劇,又在銀幕上輪番上演,中國電視劇產業仍未走出大面積跟風的怪圈

來源:中國新聞網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