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视剧行业泡沫多 出口不利难走出亚洲》
2011-03-17 01:52:53

  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近日对外公布,2010年我国国内电视剧产量约1.47万集,为五年来最高,稳居世界第一。但广电总局同期发布的官方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的电视剧产量和播出比为5:3,近三年来电视剧审批数目和已播出数目比为10:1。

     一边是年产量世界第一,一边是产播比例、进出口比例严重失衡,虽然从《潜伏》到《黎明之前》再到《借枪》,各大卫视仍在变本加厉地抢夺年度热门题材中的顶尖作品,但不能掩盖“塔底”大多数中国电视剧的“杯具”命运,以及中国电视剧市场“大而不强”的尴尬局面。

     尴尬一

     产能过剩近半剧集“打水漂”

     记者从广电总局了解到,2010年全国生产完成并获得《国产电视剧发行许可证》的剧目共计436部14685集,中国由此位列世界电视剧生产第一大国。然而,虽然每年有高达1万余集的产量,但真正能在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仅仅8000集左右。相关资料显示,去年我国投入到电视剧上的资金达63亿多元,但创造的产值不足17亿元,这样的产业现状已经维持了三年。并且,虽然国内目前从事电视剧制作的机构近2500家,但真正盈利的只有10多家。整个电视剧行业的风光仅靠几部电视剧做支撑,更多的钱打了水漂,看似“巨无霸”的电视剧行业,不得不正视“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

     “电视圈内流行一句话:一个公司一年拍一部剧只够持平,一年拍两部略有盈余,拍三部又赔了。因为电视台容纳量有限。”中北电视艺术中心总经理陶玲玲说。从目前来看,虽然视频网站购买正版电视剧的数量在加大,但电视台仍是电视剧的主要播出窗口,除此之外,电视剧并没有其他环节可以播出和回收成本。

     陶玲玲表示,现在电视台都在加大自制剧和定制剧,从效率上看,这样的投资制作更科学更直面市场,因为电视台对市场的口味更加了解。但电视台话语权过大,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比如题材雷同、制作公司的成本提高等。“电视台通常会要求起用哪位明星、哪位导演,这无形中加大了制作成本。”陶玲玲还称,电视台如果大举加入电视剧生产,未来会挤压大量民营制作公司的市场空间。

     另外,电视剧的制作过程必然要经历一个严格的流程,而现在这个流程被越来越多的投资商所忽视,直接导致很多“盲投”现象。博纳影业集团旗下的电视剧公司副总经理闫宇彤告诉记者,一部电视剧的制作过程应该是这样的,在投资之前甚至在大纲成熟时就征询电视台的建议,甚至连主演用谁都会征询电视台的建议,如果他们不认可,剧组就应修改甚至放弃。然而现在是资本说了算,有钱就能投电视剧。据他所知,很多业外资金投资电视剧,由于缺乏行业经验,最后电视剧全部积压库存,或者只能自我欣赏。

     尴尬二

     题材重复全民“穿越”偶尔“潜伏”

     有网友调侃,看了广电总局公布的电影拍摄许可立项,发现今年古装片将出现“5个关云长”、“4个孙悟空”、“3个穆桂英”、“3条白蛇”、“3桌鸿门宴”。更有业内人士分析,2011年的电视银幕将是穿越剧多于谍战剧,而谍战剧可能质量优于穿越剧。

  《宫》带来的穿越风一刮又得三年,《古今大战秦俑情》、《步步惊心》、《仙剑情缘》、《灵珠传奇》以及TVB投拍的《回到三国》等数十部同题材电视剧也十万火急前来分羹。 

  在穿越剧的步步紧逼之下,统领三年电视剧江山的谍战剧的生力军和后备军无数,记者略微统计了一下,2011年,《风语》、《借枪》、《风声传奇》、《青盲》、《旗袍》等,几乎是清一色的谍战题材。

  即使是市场中领先的大公司,从其制作情况来看今年也难有创新。华谊兄弟日前披露了2011年电视剧制作计划,预计17部、547集电视剧中,包括电视版《非诚勿扰》、《唐山大地震》、《花木兰》、《曹操》,系列片《追捕2》、《娘2》等,吃透“剧二代”的决心不改。

     记者从一些制作公司的排片表上也发现,古装、谍战、历史、家庭等剧型仍是他们投资的重点。

     一位电视台从业者对记者表示,目前各地卫视日趋白热化的竞争主导了电视剧生产的行情。“电视台之间的马太效应在加大,强势电视台对一流资源的抢夺日益明显。”该人士提道,制作公司只看到《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三国》、《红楼梦》不断刷新的单集成交价,变得日益保守不敢创新,什么题材流行拍什么。

     SMG影视剧中心主任兼SMG尚世影业总经理苏晓一针见血地指出,影视公司上市潮也带给这个行业剧烈的冲击。“钱”字当道,制作公司日趋急功近利,不敢创新,跟风翻拍。

     尴尬三

     投资人业余电视剧行业泡沫多

     炒股票套住了,炒楼赶跑了,炒大蒜、炒绿豆百姓怒了,炒艺术品水太深……那就投钱拍电视剧,电视剧行业已然成为众多流动资金的又一个投资渠道。

     去年电视剧行业的关键词是“通胀”,以明星身价打头,整体人力成本、制作成本的上升令众多制片商叫苦不迭。

     陶玲玲表示,随着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投资热点,众多电视剧领域的新入场者,对行情也起到一定扰乱作用。“现在每年进场拍电视剧的业外老板很多,煤老板、房地产公司老板比比皆是,有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知名度,有的是各种各样的个人原因。这类老板财大气粗,通常只要求不赔钱就行,指定要请大明星,也不懂得挑题材选剧本,再碰上些会忽悠的制片人,动辄花数千万元做一部剧,结果赔了。”她分析道,对电视剧出品单位来说,目前卖剧渠道非常单一,就是“一锤子买卖”,剧卖不出去就全赔,一点其他回收成本的渠道都没有,所以这些游资来得快去得也快。她认为,这类游资不懂电视圈的商业规律,一些“非理性”投资行为不但造成资源浪费,也助推了电视剧制作成本的急速上升,哄抬了价格,对一些在电视剧领域打拼多年的老公司产生了一定困扰。

     香港导演张坚庭来内地拍摄时就遇到一个雷人事件。当时他的影片进入宣传期需要资金,内地投资人却说“为什么影片拍完了还需要投钱”?致使他宣传资金断裂,非常被动。“业外老板确实比较业余,在好莱坞,影片宣传成本要占到总成本很大比重,但他们不懂这个规律。”  


    “游资光顾电视剧历来都有,因为电视剧投资制作的专业门槛太低了。”

  北京慈文影视制作有限公司董事长马中骏表示,因为去年电视剧产量和销售行情较前年有回升,所以去年的游资也呈现增长态势,其投资形式包括成立制作公司或非常规渠道进入电视剧制作领域。
   
  业内人士认为,电视剧“通胀”主因在于影视公司的“上市潮”。“都说煤老板抬高明星身价,我看不是那么简单。明星身价最近半年时间确实一直处于上升的状态,但是年后忽然大幅度增长,可能跟影视公司的‘上市潮’有关系。”闫宇彤表示。苏晓指出,媒体报道目前国内约有十余家影视企业等着排队上市,实际上还不止这个数。影视公司对人才的争夺也进入白热化,由最初的给高薪酬发展到如今给股份,带动这个行业的“通胀”风暴。

     记者了解到,随着电视剧公司资本化历程的开始,被市场认可的一些名编名导的身价也在翻高,但远比不上明星身价暴涨的幅度。这个现象已经引起中国导演协会、首都制作业协会等机构的重视,曾专门开会研讨“全剧组为演员打工”的解决办法。

     “在视觉经济时代,好莱坞也不能避免倚重明星,但它们贵在平衡。”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影视系主任陈旭光表示,生态平衡需要各行业协会之间“博弈”来完成,随着视频网站正版化的进程,未来电视剧播出渠道的增加,一些上市大公司为行业树立良性的产销机制,电视剧生产到消费的理性过程将慢慢实现。

     尴尬四

     出口不力输出仍未“走出亚洲”

     最近韩剧《秘密花园》的海外出口可谓是风光无限。中国、日本、泰国等13个国家购买了《秘密花园》的版权,出口价创下历史最高纪录,还与美国网站签署了销售合同,该网站将提供VOD视频点播服务。如果加上记事本、玩偶、漫画等周边商品的出口,收益将比现在更多。截至目前,其总出口额达到350万美元。而这只是韩剧十年出口历程的冰山一角。

     资料显示,韩剧出口额从2002年到2005年短短三年就突破了1亿美元大关。而同期的2005年,中国国产电视剧出口额仅为1亿元。也就是说,当年我国和韩国出口额差距高达7倍,而现在差距可能更大。中国电视剧的海外销售额仅占总额的5%左右,且销售面很小,销售价格也不高,已是行业内的共识。近年来由于受韩剧冲击等一些因素影响,中国电视剧的海外销售量下降趋势非常明显,有专业人士甚至指出:“中国电视剧的海外销售量目前已整体下降50%以上。”

     广电总局文化产业发展司司长李京盛曾表示,“中国虽是一个电视剧大国,但还不是电视剧强国,中国电视剧的制作水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电视剧产业所占有的市场份额还十分有限,主要出口地区还局限在亚洲地区及其他国家的华侨聚居区”。他举例,台湾地区最多的一年曾播出内地电视剧3500-4000集,但至2004年播出量就降至2000多集,至今还在下降。内地电视剧价格最高时达到2.5万美元一集,目前最高也只有1万美元一集。

     据国际版权交易中心副总经理杜现朝介绍,他们去年的影视交易额为4亿多元,其中电视剧交易是大头。但记者了解到,电视剧的交易平台目前仅限于视频网站、电视台等发行环节,要达到像好莱坞那样能够把衍生环节计算到版权价值里,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目前我们平台还只限于国内的买卖,还没有海外销售的成功案例。”

  由民营力量主导的北京国际版权交易中心运营总监蔡宇衡告诉记者,他们经手的国外影视剧进口案例比较多,确实有公司希望借助其平台进行海外销售,“但我们目前不会涉及,因为就目前看,电视剧销往海外成本很高且成功率极低。据我了解,电视剧进口和出口的比例大概在15:1”。

 

来源:北京商报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