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选出了4个月的电视剧》
2013-04-02 03:13:03

   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如火如荼。这两天,齐鲁电视台节目购销部主任许振和同事没干别的,就是“扫楼”,

重庆笛女阿瑞斯影视传媒有限公司的发行人员速赫也在“扫楼”。电视台购片人员“扫楼”是在“买货”,制作

公司差人“扫楼”则主要是为了搜集市场信息。

  看到样片心里有数

  许振和电视台的3位同事这两天普遍感觉“缺觉”。从3月30日晚上入住北京会议中心以来,他们几个人就没

有在凌晨两点之前睡过觉。他说,电视剧不比别的,想买就买,制作方准备的样片得详细看过才好做决定。

  白天除了吃饭,许振和同事们就剩了“扫楼”和看片,一天其实看不了几家,而且还要留出一些时间来约谈

,所以熬到半夜是很正常的事。他觉得时间有些仓促,“要是能多一天就好了”。

  其实,在来电视节目交易会之前,许振和一些制作公司已经联系上了,但不看到样片心里不踏实。看样片的

结果是,有些电视剧样片播出来后效果不如预期,有些又让人眼前一亮。他和同事“扫楼”带来了几十部电视剧

样片或片花,还有几十部电视剧项目介绍,这些材料带回台里还得慢慢看。他觉得,带走的这些样片中,能有六

七部最后签下来。

  许振介绍,电视台一年播出大概1100集电视剧,约35部,一趟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逛下来,差不多4个月的

电视剧播出就有保障了。

  筹拍剧有人来买二轮播出权

  让重庆笛女阿瑞斯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发行人员白云蕊有些不好意思的是,她的名片盒里装的都是别人的名片

,而自己没有名片可发了。因为名片太多,盒盖已经用不上了,她用一条橡皮筋把名片捆了起来,足有两指高。

  这回笛女阿瑞斯只带来了一部剧,是去年热播的《母亲母亲》的姊妹篇《兄弟兄弟》,这部片子到下月底才

会开拍,但一场交易会下来,不仅首轮播出的上星频道和地面频道有意向了,就连二轮播出,也已经有电视台表

达了兴趣。

  “安徽卫视在交易会之前已经介入了,这次在交易会上见到重庆卫视,他们对这部片子兴趣很浓,估计过几

天就能签合同,中央电视台和北京卫视也来过了,都说会把这部剧作为重点跟踪项目。”白云蕊补充说,一家网

络播出平台在交易会上也和他们就预购事宜谈得差不多了。

  在《兄弟兄弟》之前,《母亲母亲》其实也和电视节目交易会的前身首都电视节目推介会结缘,片花出来的

时候公司带片花到推介会,样片出来的时候,《母亲母亲》的合同基本就确定了。白云蕊说,这种“电视节目的

聚会”让电视台了解了《母亲母亲》成长的各个阶段。

  “扫楼”扫出市场信息

  笛女阿瑞斯这回来了3个人,老总傅晓阳负责和重点合作对象谈电视剧,白云蕊则主要守在屋里接受各个电

视台的“盘问”,还有一个年轻小伙子速赫,则加入了“扫楼”的队伍。速赫“扫楼”主要是为了了解市场情况

  速赫带着《兄弟兄弟》的宣传彩页,到别的制作公司去换宣传彩页,他拎回来的“市场信息”,一个袋子还

装不下。这个曾经在杂志当编辑的小伙子一路看下来,总体的感觉是今年出现在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上的电视剧

类型比较平均,不像有一年他看到的那样“媳妇儿题材扎堆儿”。

  广西一家电视频道的总编室主任介绍说,对于一些二三线城市的频道来说,来交易会买一些大的影视公司的

精品剧作是一方面,还有很重要的,就是可以借这个机会和很多影视制作公司建立工作上的联系。她说,三天之

内,花两三千块钱,能干这么多事儿,实在是“物美价廉”。

  国际电视展会论坛

  “高手”论剑北京

  本报讯(实习生 孙杰)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国际电视展会论坛”昨天开幕,来自戛纳电视节、北美国际

电视节、加拿大班夫电视节、首尔国际电视节、欧亚电视论坛、亚洲电视论坛等九家海内外知名电视节的代表齐

聚北京,畅谈电视节目展会发展经验。

  嘉宾演讲环节,电视节代表们介绍了世界各地主要电视节的基本情况、展会特色和发展经验。新加坡亚洲电

视论坛高级项目主管姚慧玲从注重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和形成完善的卖家机制两方面介绍了新加坡的成功经验。首

尔国际电视节中国代表金源东肯定了政府的作用,他重点谈到韩国政府2001年成立文化振兴院,以推进电视产业

发展。论坛嘉宾认为,中国参展公司应该在找准市场定位、加大宣传力度和做好前期准备方面多下功夫。

  浙江传媒学院24岁的在读研究生陈波为参加此次论坛,专门从杭州赶来,他对目前制约中国电视剧“走出去

”的问题颇感兴趣。首都广播电视制作业协会会长尤小刚对此的回答是,制作方带电视剧参加国内外各种展会,

事先准备很重要,这在语言和文字方面尤为突出。他建议参展者“要让电视剧"走出去",最好找当地人来翻译,

否则文字和语言会显得非常生涩,这样很难做到很合适的交流。”

来源:北京日报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