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神剧”拍出的不自信。究其缘由其实更多的是人们对于中国历史的不了解和感悟不深。要摆脱这些不自信还需公众对历史有更深的认识和感悟。
抗战题材电视剧近年一直备受喜爱和关注。从《潜伏》、《雪豹》的走红,到各种汇集明星、融入武侠元素、不死传说的英雄的电视剧……总之,抗战剧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活跃在大众的视线中。
抗战剧以历史事件为背景,经过艺术加工后呈现,对于普通大众了解一些抗战的历史有一定的作用。然而,经过几年轰炸式的“抗战剧潮”,简单、普通的剧情早已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因此,“手撕日军”、“大鹏展翅”的戏码接踵而至。这样的剧情迎合了一些观众,却招致更多观众的诟病。
其实,这些“神剧”不仅仅展现了电视剧制作的浮夸,更暴露出了中国人的不自信。
一方面,抗日神剧加入新元素之后批判不断,显示了电视人对电视制作突破的不自信。面对中国电视剧雷同化现象,很多电视人都在寻找突破和创新。不可否认,加入武侠元素和偶像明星,事实上也是寻找突破和创新的一个方面。但是,武侠、偶像在中国的电视剧中实际上已经是一些成熟的、容易受到观众喜爱的元素,是很多电视剧获得收视率的保障因素之一。在抗战剧中加入这样的元素,无疑也是一种保稳、不敢追求大突破的维稳心态。也体现了电视节目创新仍然受到收视率竞争的影响,电视人在寻求电视剧的突破和创新上仍然底气不足的现状。
另一方面,抗日神剧经久不衰背后透露了观众对中国历史的不自信。抗战剧在中国上演已不是一两年的事,然而,即使在今天,戏路单一的抗战剧仍旧拥有众多的“粉丝”。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大概是观众喜欢将历史的苦难在电视剧中得到解救,享受着看到中国人胜利的时刻,期待一个个传奇英雄的出现。中国人民经历八年的抗日战争,最终获得革命和新中国的胜利,这都是不争的事实。这些胜利都是革命先辈付出了无数的血和泪,甚至是生命的代价才换来的,是在一次次失败后总结经验的结果。这样的历史不是所有的民族都可以创造的,我们对此都应该是充满自豪和骄傲。对于这段历史我们都应该是自信和自豪的,没有理由用夸大历史的方式来逃避这段历史。我们固然需要英雄的出现,但是我们不能将所有的都寄托给英雄。对中国走过的历史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才会对中国历史有更深的感悟,对于中国的历史自信心自然也会增长。
最后,推崇抗战剧也呈现出社会对中国发展的不自信。日本参拜靖国神社、篡改教科书、不承认历史,以及钓鱼岛事件,一直深深的伤害着中国人民的心。中国人民对此既是愤怒又是无奈。抗战剧中中国军队神奇英勇,与日军的懦弱的人物对比设置似乎让人心中感到了快慰。中国胜利的历史不可改变也不容争辩,不管承不承认,中国在抗战史中就是胜利的一方,承受过的苦难也是不争的事实。历史的真相何必要让一个企图否认历史的人证明。仔细想来,这样的方式不仅显示了观众对中国历史的不坚定,更显示了社会对中国有实力证明自己的不自信。现在,中国经济、科技水平快速发展,同时,国际地位也在不断的提升。我们应该有理由相信中国不会因为某些国家的行为而改变中国的历史和未来。
“抗日神剧”拍出的不自信。究其缘由其实更多的是人们对于中国历史的不了解和感悟不深。要摆脱这些不自信还需公众对历史有更深的认识和感悟。
来源:东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