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80年代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诞生至今,中国电视剧已走过了三十多个年头,并且成为了目前制播分离最彻底的电视节目形态。在这三十多年中,中国的电视剧行业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受资本的青睐。在以基金、银行贷款和民营资本为主的资金簇拥中,电视剧制作业热情高涨,前所未有。
去年2月份,在全国影视创作座谈会上,国家广电总局局长蔡赴朝提出要加大力度提高国产电视剧质量,并对电视剧制作业提出了"调控数量,提高质量"的八字方针。这八个字是对近两年电视剧行业盲目投资的宏观调控,也是未来电视剧制作的方向和要求。
资本的介入势必推动行业的生产规模,以及生产模式的改变。影视企业的梯队分层正变得越来越明晰,资源和资本正越来越集中地向第一梯队的生产阵营聚拢。
这是剧业的美好时代,却不是一个安逸的时代。大公司正在寻找更加成熟的生产模式,以期在规模化生产中突破瓶颈;数量众多的中小型制作公司也无法懈怠,否则就必定在大产量的竞争中被彻底淘汰。
这是一个需要创作者撇开浮躁、坚守内心的时代。有的人游走在市场和艺术之间,企图寻找一个平衡点;有的人迎合市场,彻底屈服;还有的人十几年来刚性不变,固执而愤怒,始终坚持艺术的"单纯"。
在这样的时代里,有诱惑,有曲折,但中国电视剧和从业者所经历的,远远不止这么多。
上市的冷暖回味
跟一年前的焦虑情绪相比,首都制作业协会秘书长王鹏举今年明显平静和释然了许多,他说,自己对这个行业充满希望。
这种状态不只存在于制作人身上。
今年3月份,在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上,电视剧出现了悄然回暖的迹象,正在筹备和准备开拍的数量不少,部分在去年停业一年的小型制作公司,今年也都纷纷恢复正常生产,计划开拍1~2部电视剧。
相比产量的回暖,电视剧制作公司在上市的途中却明显遇冷,通往股市的道路似乎并不顺畅。
去年初,上市的电视剧企业又新增了华录百纳和上海新文化,加上已经上市的华谊和华策,目前国内上市的电视剧制作公司一共4家。业界普遍认为,今年再增加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对于那些为上市筹备已久的影视企业来说,情况不太乐观。
排队等待上市的公司数量不少,其中不乏老牌制作公司,小马奔腾、海润影视、慈文影视均在其列,虽然这个阵营推出过不少优质电视剧作品,但在上市的门槛前,至今却没有顺利迈过去。
记者联系到了海润影视集团总裁赵智江,电话里他的语调虽然轻快,言语中却隐藏不住些许落寞——"你们多和上市的那些公司聊一聊,海润还是不要采访了吧。"
在此之前,赵智江曾公开表示,"对海润来说,上市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要借助上市对于公司资金、管理上带来的帮助,把公司做大做好。"而这同样也是其他几家公司的诉求。
"上市其实是一个标准,而不是终极目标。你到了这个标准,可以选择上市,也可以选择不上。"北京华录百纳影视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德宏说,"如果公司没有具备上市的条件,通过别的方式,迅速包装去达到标准,这是一种‘赌上市’的行为。影视行业上市的速度已经缓下来了,未来可能相对更难,这对于‘赌上市’的企业来说影响比较大。"
上市并不是衡量一家影视制作企业是否优秀的标准,口碑和市场价值兼顾的作品才是核心竞争力。虽然如此,许多影视企业依然摆脱不了资本市场带来的诱惑,上市的过程艰难,但决心仍在。
制作业的梯队分层
业内人士认为,电视剧进入了被热钱簇拥的时代,资本的介入势必推动行业格局改变,影视企业的梯队分层正变得越来越明晰,资源和资金正越来越集中地向第一梯队的生产阵营聚拢。
目前,准备上市和已经上市的十几家大型制作公司,被业内公认为是目前电视剧行业的第一梯队成员。这些公司的特点是年产量比前几年普遍增加了,经营模式也发生了改变。在王鹏举看来,小作坊式的经营模式在这些公司里已经被彻底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结合自身特点形成的相对成熟的运作模式。
目前国内大型影视公司的经营模式大概可以分为四类:工作室模式、分公司模式、一体化模式和合伙人模式,分别以华谊、海润、华录百纳、国龙联盟为代表。
以"华谊模式"为代表的签约工作室的经营方式,是目前大公司普遍采用的模式。与其他电视剧制作公司有所不同,华谊以制作电影起家,由于上市之后需要扩展业务,进一步涉足电视剧领域,签约了以杨善朴为代表的一批制片人。华谊早期一律以制片人工作室为主导,如杨善朴工作室、张纪中工作室、吴晓工作室等。
"华谊模式"后来被很多公司沿用,如大唐辉煌、上海新文化等采取的均为签约工作室的模式,部分公司直接将一些小公司的团队以工作室的方式签入进来。
海润影视采取分公司的运作模式,目前共有7家分公司,分别分布在广东、浙江、西安、云南等地。这7家分公司均为独立法人,独立运作项目,总公司持有原始股份,在具体项目运作时,按照各自投资比例进行分红。
不过,2011年以来,海润影视在分公司模式的基础上,开始签约明星、导演、制片人等工作室,目前共签约吴奇隆、连奕名、杜志国、谭璐璐4个工作室。
实际上,海润影视最初以广告业起家,2003年前后制作了《玉观音》等一批海岩系列剧,成为当时规模最大、最有名气的电视剧制作公司。分公司结合工作室的模式,使海润在规模扩张上不受阻碍,目前,海润影视年产量约600多集,在业内仍然位居前列。
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电视剧制作公司要突破产量上的瓶颈,所以普遍采取工作室模式。这种方式短期可以突破瓶颈,但这是类似于包干式、拼盘的方式,一般工作室会刚刚做到公司要求的利润水平,但做到超利润目标比较难,利润超出部分要和公司分成。
华策影视表示,他们目前没有选择工作室模式,而是从管理模式上突破产量瓶颈,方式是进行模块化管理。公司后续在电视剧人员投入方面,不会像往年扩张得那么大,但会做一些优化。
据了解,目前华策影视的企划中心和发行中心各司其职,"每个人起到的作用并不是很关键,最关键的是管理流程。"这种理念使得华策更加注重流程和环节,并将每个流程进行分解,独立运作,以形成流水线工业化的运作模式。比如企划中心的制片人和编剧团队,过去制片人需要外面聘请,现在是公司内部培养,市场上的制片人需要考虑融资,公司制片人只需负责项目本身,更加专注。编剧方面,去年2月份,华策成立了文学中心,吸纳国内编剧进入,组成公司的编剧团队。
不过,业内人士对此有所担忧,"以华策每年500多集的生产量,如果只有一个出口,只有一个发行总监带着一个团队的话,恐怕会很艰难。"这种担忧并非没有道理。
彼时,海润影视尚未设立分公司,所有剧目的入口、出口都在一个公司内,发行部当时被比喻成一个"集装箱",公司每年制作的十多部剧目均集中堆积在此,等待发行。这对于发行来说造成了很大阻碍,电视台看中了一部剧,有时甚至需要打包购买其他几部剧,购片拖欠款也由此而来。
从融资到拍摄、制作、发行,所有的环节都放在了一个公司队伍中,最终海润的发行负责人马红艳与总经理刘燕铭大闹几次,"以命相抵"(王卫平语),此后海润才得以走上了"拆分"的路。老牌发行人马红艳已经淡出电视剧行业,但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业内人依然心有余悸。
然而,刘德宏对此却有另一番看法,"我们的发行团队人很少,因为发行仅仅是一个服务环节,把服务做好,配合电视台把剧播好就行了。"作为去年新上市的制作公司,华录百纳既没有签约工作室,也没有设立分公司,而是保持一体化的运作模式,制作、发行等流程均由公司掌控。
刘德宏认为,如果要签约工作室,必须保证每一个工作室都达到一体化运作的标准和水平,否则做出来的产品保证不了质量,目前华录百纳的管理和控制能力还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你先要有一体化的模式,保证自己的能力,有了能力以后才能去扩张,如果你自己能力都没有,那种扩张一定是短期的。"
此番言论得到了新丽传媒电视剧事业部总监黄澜的认同,在她看来,一体化的运作模式下,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更容易把控产品质量,如果分散到各个工作室和分公司之后,很难完全统一标准。"但各种方式都有利弊,工作室和分公司的方式类似于解放生产力,也许大家都能做得不错,但前提是你必须有一帮水平比较高的合作者。"
除了以上三种模式,近两年,有一种新的经营模式出现在影视公司中。
刚刚成立两年多的国龙联盟是制作业的新人,它采取的运营模式是目前最为特殊的一种。公司运营总裁王鹏举告诉《中国广播影视》记者,国龙联盟类似于一个基金管理公司,采用的是合伙人加盟的方式,它原本是中国导演基金,计划和中国导演协会合作,给电影、电视剧导演提供资金来发展影视产业,后经摸索决定先从电视剧市场入手。
据了解,国龙联盟已经签约的编剧、导演、制片人将近上百个,是目前影视公司中签约人数最多的一家。与其他公司"紧密型"的签约模式有所不同,国龙联盟采取"松散式"的签约方式——签约之后,成为国龙的股东,公司不排斥签约人与别人合作,也没有严格的任务量。"我们甚至要求他们两年给公司做一部戏就可以。"王鹏举说。
显然,国龙联盟偏重于投资模式,把制作部分外放,用资金投入的方式运营。目前,国龙联盟的电视剧事业部下设有5个项目部,公司并不直接管理签约人,而是由5个项目部分别管理,每个项目部分管20位左右的签约人。签约人加盟之后,将题材报至项目部,每年每个项目部会筛选出3~5部电视剧进行投资,5个项目部加起来保证了国龙联盟每年20部左右的生产规模。
"公司的宣传、法务、文学、财务,都统一服务于项目部。针对不同的项目,具体运作方式也有所不同。"王鹏举介绍,在立项之前,项目要在评估策划中心进行评估,评估达标之后,公司才会决定投资。根据加盟人自身情况的不同,公司投资也分为多种形态,例如,某些制片人加盟者本身就是制作公司的老板,从题材选择、剧本创作、拍摄到发行,有着完整的操作能力,这种情况下,国龙联盟就是完全的投资状态;而另一些编剧合伙人,只提供剧本,成立剧组、拍摄、发行等其他环节就由国龙联盟的项目部来操作。
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副司长王卫平认为,第一梯队的制作机构表现基本很稳定,可能单部戏有赚也有赔,但整体基本保持盈利的上扬状态。
除此之外,行业第二梯队的特点也日趋明显,经过多年的市场竞争,其中一些公司已经形成了自己风格化的电视剧"品种",并且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创作队伍,以及长期合作的播出平台。如以武侠偶像剧为主打的上海唐人影视,以及以《雪豹》、《黑狐》等战争戏为代表的北京梦舟文化传播公司等。这批公司数量不少,被视为电视剧制作行业的中坚力量,它们很少涉足一线卫视,通常为二线卫视定制一些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剧目。
在王鹏举看来,剩下的一批影视公司可以被视为第三梯队,这类公司多年来既没有垮掉也没有起色。面对近两年激烈的市场竞争,这类公司走向了两个方向,有的公司不再独立制作,在寻找到题材和剧本之后,开始与大公司寻求联合制作;有的公司则走上了被整合、甚至被淘汰之路。
在王卫平看来,前两个梯队的影视公司多为"专业公司",剩下的一些则属于"非专业公司"。"非专业公司"数量庞大,但真正制作电视剧的并不多,大部分公司以广告、动漫等传媒业务为主业。由于目前广播电视经营许可证涵盖的范围比较广,这类公司也被纳入影视制作机构范畴,"从整体上看,国内的影视公司有四五千家,但其实你一家一家去理,真正专业做电视剧的,并没有那么多。"
探索规模化之路
"作坊式生产、缺乏标准和规范",在走访几家电视台的过程中,记者听到了来自于播出平台对于电视剧制作行业的不满。
在王卫平看来,中国电视剧的作坊化生产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由于中国电视剧的市场化进程仅有短短十年,以往的影视剧生产属于计划经济,由各电影厂、电视台影视剧中心和国有单位下属的文化团体负责,发展时间较短,因而市场培育、经营理念、竞争规则以及市场营销都还十分有限。
另一方面,电视台的分布、规模和实力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相对应的制作机构。"小作坊式的机构,就是被小作坊式的电视台带来的,买方什么样,卖方就会对应形成什么样。"目前全国大大小小的电视台数量巨大,分散的、小作坊式的电视台特别多,这造就了小作坊式的制作单位。
想要改变这种格局并非易事。但王卫平认为,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会影响到政策的改变,要想改变机制体制是特别困难的,但有时候等一切水到渠成了,很多东西自然就能改变。
实际上,电视剧行业过去也曾经历过这样的过程。早期的电视剧并不被允许制播分离,所有电视剧的制作、审查都掌握在电视台手里,随着电视剧慢慢市场化,且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行业蓬勃发展,最终得以实现彻底的商业化运作,成为了目前制播分离最彻底的电视节目品种。
许多公司正走在"规模化、流程化"生产的道路上,在"电影工业"这一词汇的冲击下,电视剧是否也能找到一条工业化之路?
导演康洪雷认为,中国电视剧行业目前处于刀耕火种时期,与成熟的工业化生产"相差一百年"。而更多的人认为,影视剧作为文化创意产品,根本做不到像制造业那样彻底的工业化流水线生产。
刘德宏认为,要追求"专业化生产","工业化生产"并不完全适合电视剧行业。"所谓工业化生产,无非是借用了制造业的生产方式,流水线的操作模式,但具体到每一部戏,甚至每一句台词,都不可复制,必须要有创新。"王鹏举如此说道。
不久前,盛大文学在京宣布成立编剧公司,将投入10亿元资金成立基金,邀请海岩、陆川、高群书、芦苇、王宛平等知名编剧、导演为新人编剧提供指导和培训。编剧公司拟用工业化模式推动旗下网络作家实现编剧转型,并借鉴美剧编剧的创作模式,对签约编剧实行工作室制。
这是否意味着有人已经在剧本源头环节,开始了工业化生产的尝试与摸索?
"合格的手艺是可以复制的,好莱坞大片搞的就是这一套。"盛大新丽编剧公司执行总裁黎宛冰说,很多影视剧其实是有格式的,它们在故事、情感、逻辑层面上是有套路的。
黎宛冰认为,目前国内的编剧基本上处于单独作战的状态,不像美剧,剧本由一个编剧团队共同创作。"单独作战意味着低效率,一个30集的电视连续剧剧本,创作周期至少在半年以上,甚至更长。有一些大投入的剧,创作时间能达到一年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电视剧的规模化发展。"
据了解,盛大新丽编剧公司将分别成立不同类型的工作室,每个工作室配备导师,来进行任务的分解。导师相当于一个故事的架构师,负责大纲、做分集、分场,做完分场以后把任务分发到不同编剧手中,由不同工作室的导师,在进行培训的前提下,带领他们完成。黎宛冰认为,这是一个快速、高效的模式。
"我们强调的是合格的手艺,就好比是一个作坊,你的目的是生产合格的工艺品,至于这个工艺品的艺术性能够到达什么样,这是完全不可控的,你永远不可能指望大师之作从这里产生,因为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们从来没有希望它做出来有多么好,但是我们首先会保证它是有质量的。" 黎宛冰坦言。
然而,并非所有类型的电视剧都适合团队创作。黄澜认为,美剧相对来说更加适合集体创作,因为美剧多为系列剧,框架大,每一集的单元性强,编剧可以分集创作。而国产剧多为连续剧,更加强调故事主线,团队创作容易使故事变得支离破碎。
从播出方式上看,美剧多为周播,套路化的故事结构并不会引起观众的收视疲劳,且每一集信息量大,线索多,更适合编剧团队创作;国产剧每天播出2~3集,非常强调主线和核心内容,更适合1~2个编剧创作。
除此之外,美剧的编剧团队中,个人水平差不多,而国内编剧水平参差不齐,想要将高水平的一线编剧集合在一起,共同创作一部剧,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刘德宏看来,编剧公司可能是未来的一个趋势,编剧团队合作的模式会越来越成熟、专业化。将来可能是编剧团队创作和独立创作两种方式并存,根据不同类型的电视剧,选择不同的剧本创作模式。
在制作方追求规模化生产的同时,买方市场却发出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大公司每年生产量很大,反而不如小公司,每年1~2部戏,更加精耕细作。"一家一线卫视的购剧负责人曾向记者表示,去年以来,《心术》、《青瓷》、《楚汉传奇》等剧的收视表现差强人意,这对买方市场带来了一定的触动,在卫视选剧的判断因素中,大公司、大制作等要素正在慢慢弱化,剧本成为了选剧的第一标准。
在王卫平看来,一部剧是否深耕细作,与公司大小没有关系,而是与制作人的理念有关。大公司的资源、品牌、经验和资金实力相对更具优势,具体到每一个生产部门、工作室或者分公司,仍然是一个小的制作团队。但是上市公司和准备上市的公司,可能会为了完成业绩考核,急于追求规模和数量,而忽视了作品的精细度。
对于一个规模相当的影视公司来说,具有统一的标准是保证品质的关键。刘德宏告诉《中国广播影视》记者,华录百纳生产的电视剧一般分为A、B两类,定位A类的电视剧目标市场为一线卫视,成本控制在150~200万元/集,B类剧主打二三线卫视。公司生产电视剧的平均成本控制在120~150万元/集。假如一部剧定为A类剧去做,出来之后的效果一定是在A类品种的区间之间,做好了可能是区间的上线,做差了可能是下线,但一定不会掉到B类中去。同样,按照B类去做的剧,最后一定也是在B类区间之间。"因为具有了控制标准的能力,华录百纳这些年来无论规模如何扩大,从没有出现品质很差的剧。"
今年,华录百纳计划制作12~14部电视剧。"按照我们自己的节奏,我觉得现在反而越做越轻松。"刘德宏说,"过去都是需要你去主动寻找资源,现在当你做得多了之后,内部能力越来越强,很多资源会自己向你聚集过来。"
资本潮里的呐喊
车轮滚得太快了,大家都没有停留的时间。这是近两年电视剧从业者最普遍的感受。
"如果每年少拍几部电视剧,从制作的角度来讲,也许会更加精耕细作。电视剧行业不缺钱,缺的是冷静的头脑。"这样的声音既来自于播放方,也同样出自于制作方。产能过剩、精品稀缺,成为了近两年电视剧行业最为明显的特征。2012年,全国拿到发行许可的剧目共17703集,而黄金档全年播出的剧目共计8586集,这样的数据被大家频繁地拿出来作对比。
去年10月份,北京的6个后期制作公司共积压着60多部电视剧,共计2000多集。这些电视剧的后期制作已经完成,由于市场没有反应,制作公司迟迟不肯去提片,因为提片还要交几十万块钱的费用。考虑到后期的宣传、发行等一系列费用,部分制作公司选择放弃已经拍摄完成的剧集。
回望近两年的电视荧屏,题材跟风、创新力不足等问题普遍,成为了播出平台最苦恼的问题。"我很担心有一天观众会产生疲劳感,不愿意再看电视剧了,这对行业来说是可怕的。"这是记者从一位电视台购片负责人口中听到的最真切的担忧。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观众喜好决定电视台的播出趋向,电视台的播出趋向又反向决定了制作方的内容方向。不过,观众需要的不仅仅是迎合,还有引导。中国的电视剧市场需要的是可以培育精品剧的土壤。
在王卫平看来,完全依靠收视率去评价一部剧的品质高低,这并不准确。因为决定收视率的偶然性因素太多,好剧未必就能播得好,这和当下观众的文化心态,以及社会生活当中的各种复杂因素有关。比如今年4月下旬拿一部特别好的电视剧去播,也播不过雅安地震;"钓鱼岛事件"之后,其他类型的剧播出效果可能比不过抗日剧。一部剧的收视效果会受到外交事件的影响,也会受到其他平台播出内容的影响。
不久前,在CCTV-1播出的《赵氏孤儿》获得了专业口碑的肯定,但在收视上却差强人意。在业内人士看来,这部剧的专业性很强,受众群高端。但电视平台面对的大多是普通百姓,他们更希望看的是轻松、接地气、美好的东西。《赵氏孤儿》可能只适合放在央视平台上播出,放在其他卫视或者地面频道都不会太好。
实际上,如何为不同的播出平台配置相应的电视剧,被越来越多的制作公司所重视。有的公司选择为二三线卫视定制低成本、强情节的剧,有的公司推出的大制作、大阵容的剧,一开始就是为一线卫视制作的。根据不同平台的收视群体和资金实力来定制相对应类型的电视剧,更具有针对性,避免了资源的浪费。中国是一个电视剧生产和播出大国,必然允许多种形态的生产方式来试验,使得市场多样化。
"很多人担心一大半以上的电视剧播不出去,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担心这些问题。"刘德宏说,"现在电视剧行业的发展状况就像个葫芦,分上下两块,你做的是葫芦上面那一块,下面那一块让他去做,对主流公司和主流市场不会产生很大影响。"
不过,让业界担忧的问题不仅于此。去年以来,抗日剧过度娱乐化倾向愈演愈烈,为人诟病。在王鹏举看来,原因就在于制作方和播出方过于迎合市场。彼时,台湾的电视剧市场也曾有过一段辉煌,《包青天》等一批台湾制作的电视剧家喻户晓,后来由于过度的娱乐化,最终导致台湾电视剧几乎全军覆没,目前仅剩下一些偶像剧、肥皂剧等。中国电视剧目前所面临的是同样的情形,今天对于过度娱乐化的抗战剧的关注,绝不仅仅只是关于抗战剧,而是关于整个中国电视剧行业的拯救。
他认为,同样是抗战题材剧,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有不一样的效果。以电视剧《亮剑》为例,剧中人物李云龙深受中国电视观众喜爱,虽然这个人物有很多缺点,但是李云龙身上所洋溢的阳刚之气,人性的蓬勃活力和尊严,是我们民族特别需要的,再加上剧中所传达出来的"亮剑精神",所以尽管这部剧制作并不精良,也有不少穿帮镜头,但是观众已经不在乎那些细节,而是进入了一个作品和一个人物的魅力当中去了。
"实际上,虽然抗战剧目前遭遇万炮齐轰,但相比较三十年前或者四十年前的抗战剧,平心而论,今天的电视剧仍然进步了很多。它的打斗技巧、比较炫的画面,都是靠现代的影视制作技术来完成的。"王卫平说。
在去年年末的中国国际电视节目展上,有三家影视公司做了同样的一件事,且都是从技术层面开始切入——小马奔腾收购了好莱坞的数字王国公司,将影视特效技术引入到北京;海润影视与杜比实验室签约,计划在未来三年内采用杜比5.1环绕声制作多部电视剧;华策影视在其2013年的宁海发展规划里,出现了要"建立科学院"的字样。这些都和提升品质有关。
王卫平认为,中国的电视剧产业发展到今天,下一个阶段的重点目标和方向就是提高品质。这不仅是国家出于文化战略的考虑,从民营公司的角度发展来说,他们也自然而然形成了这种势态——只有提高品质,才能为接下来的竞争实力加码。
来源:中国广播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