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1年《宫锁心玉》播出以来,大量古装宫斗剧出现在荧屏上。日前,余秋雨在青岛演讲时,将宫斗剧的泛滥归结于“文化复古”,认为中国文化走入了复古的误区,并由此惋惜宫斗剧是对历史的误读。
不少文化人及学者对于宫斗剧乃至古装剧持有与余秋雨相同的观点:误读历史,误人子弟。之所以大量文化人会持有这样的看法,在于他们过高估计了电视剧“文以载道”的道德提升、历史传承和价值散播功能。
实际上,随着对收视率的过分倚重,电视剧的教化功能益发薄弱,娱乐功能逐步被放大。古装青春偶像剧及宫斗剧收视率一骑绝尘,遥遥领先,与历史正剧的缺席和软弱不无关系。若干年来,作为电视文学的一大旁支,古装电视剧的教化功能被强调,娱乐性被压抑,曾经出现过类似《雍正王朝》、《康熙大帝》、《大明王朝》等诸多经典。但此后再无像二月河的作品一样适合拍摄电视剧的小说。大量古装电视剧改编自历史演义,叙事庞杂、价值观先行、人物生硬、故事陈旧者比比皆是,影响力却日益虚弱。同时,古装正剧投资巨大,一旦项目亏损影响极大,比如《大秦帝国》、《孔子春秋》等投资巨大、制作精良的古装正剧迟迟不能见天日;2013年《楚汉传奇》、《赵氏孤儿案》因为各种原因播出也不如预期古装正剧的虚弱缺席,娱乐性古装剧的发达,让古装剧市场变成了“瘸子”。
古装剧的盛行,同样与当代题材存在的不足与禁区有关系。
来源:扬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