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本土话剧为何不敌“外来”剧?》
2013-08-28 05:33:46

中国经济网8月28日成都讯(记者 李霄)上周末,由孟京辉执导,黄渤和袁泉领衔的话剧《活着》和韩寒原著改变的话剧《1988我想和世界谈谈》同时上演,两场同时上演的话剧彻底点燃了成都话剧市场。《活着》创造了成都话剧市场的新纪录--开票当日就售出16万,最终门票被卖得一张不剩。如此火爆的情况,就连孟京辉也直言"非常看好成都市场,未来会带更多的作品来让蓉城话剧迷们继续过把瘾。"


  然而,成都本土原创话剧的情况却不容乐观。中国经济网记者近日调查了成都本土话剧的生存现状,从演出场地、创作实力、演员数量和演出酬劳等方面为成都本土话剧把脉。


  成都本土话剧也有过辉煌?


  2012年,成都本土原创大型话剧《成都麻将之血战到底》在成都开演。据某业内人士透露这部成演投资的话剧最终至少亏了几百万。"这部戏的舞台设备全是进口的,前期光宣传费用就超过百万"该业内人士说。可是谁曾料到这样一个制作精良、投入巨大的话剧,却没能获得计划中的票房与关注度。"到了后来,投资者意识到投入已经非常大,成本回收将非常之困难,只有换掉原来的主演与制作人以降低成本"。


  当然,成都本土原创话剧并非没有辉煌的时候。


  2009年前后,成都八点空间开始掘金成都原创话剧市场。其剧目《有多少爱可以胡来》《剩女郎》《经济适用男之隐婚男女》都获得了票房口碑的双赢。另外《草房子》《爱服了·YOU》等剧目也获得了相当大的关注度。八点空间的负责人李菁说:"那时候演出太火爆了,上座率非常的高。"


  "至从这些话剧取得成功后,外界开始意识到成都这块市场宝地,纷纷进军成都话剧市场,使成都话剧市场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李菁说。


  "这些从外地来的话剧,大多是‘明星话剧',拥有很大的知名度,制作也非常豪华,因此在市场上拥有非常大的竞争力"四川省演出展览集团的一位负责人说。


  本土剧为何不敌"外来"剧?


  症结一:缺乏优秀原创剧本


  "很多非常有才华的年轻人喜欢从事剧本创作,但是目前创作话剧剧本的收入太低了,很多人都中途转行了,创作一个话剧剧本的收入只有一个相同篇幅的电视剧本的收入的十分之一不到。"四川人民艺术剧院的策划制作部主任马炼说到,"我们非常想从上海戏剧学院,中国戏剧学院等学校招一些学生过来从事剧本创作,但是我们这边的待遇等达不到学生的要求,根本招不到。目前我们这里从事剧本创作的人,大多本身也是演员兼任编剧,好的剧本真的非常缺乏。"


  症结二:市场推广不佳


  相比与外来的话剧如《活着》、《暗恋桃花源》等外来的剧目,成都本土原创话剧的市场推广是一个大问题。这些外来剧目大多已在北京等地演过,已经非常成熟,拥有自己的市场推广团队,宣传声势浩大。而成都本土话剧却没有这么专业的团队和足够的资金来做推广。


  "成都演出推广费用比你想象中的贵多了,在全国仅次于西安排名第二"四川省演出展览集团的一位工作人员这样说到。


  "我们的经费非常有限,在市场推广方面能做的非常有限,很多时候我们只能用票来置换一些宣传费用"四川人艺的马炼说。


  "北京人艺拥有全国最顶尖的话剧表演艺术家,那些都是大腕。所以他们出来演出能够引起很大的反响。但其实成都本土也有很多非常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只是他们缺少一个宣传的平台。这就是媒体应该起到的作用。同时,应该花钱买好的剧本。"
   
  症结三:"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一般外地的剧目来成都演出最多演2-3场。物以稀为贵,演得少自然也显得珍贵。"我们的观众都会一种心理,认为这个剧目来成都也就演这两三场,不去看就错过了。我们自己的戏,却觉得随时都可以去看,最终也没有去看"马炼说。


  "有一些观众始终认为外面的东西比自己的好,那些戏要不是有明星大腕,要不是有金牌编剧,这些都是吸引一般观众的筹码"省演的一位工作人员说。
   


  本土话剧应更贴近市场


  明星版话剧固然有竞争力,但小剧场话剧早已成为北京、上海、广州等话剧重镇的"新宠"。成都本土话剧只有创新才有更好的出路。比如给话剧增添网络流行元素,剧本多靠近观众的生活,才可能争取更多的观众。


  要知道话剧发展到如今的商业时代,已经不能仅仅是"阳春白雪",不能仅仅是一群爱好者自娱自乐。如今,剧院、工作室需要自付盈亏,观众对于话剧来说也就更加重要。成都本土话剧需要更清楚观众的需求,打造出贴近观众、感染观众的作品。


  "话剧已经从单纯正剧到与流行文化结合在一起,这种艺术形式的包容性越来越大。"四川省演出展览集团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这样说到。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