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需用美好引领“幸福审美”》
2013-08-28 06:36:27

 在《我家的春秋冬夏》中,杨立新扮演的老秦(右)遇到了阎学晶扮演的保姆(左),两人视彼此为知音,却遭遇老秦家4个女儿的联手阻止。该剧是王丽萍首部表现当下儿女对父母再婚的顾虑和矛盾的作品。

  聚焦养老话题的王丽萍编剧新作《我家的春秋冬夏》将于12月开播,从《媳妇的美好时代》到"老有所依",王丽萍继续着"美好系"家庭剧。上周末,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办的王丽萍编剧艺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与会的京沪两地专家学者认为,王丽萍创作的家庭题材电视剧,以家长里短感知时代变迁,用幸福感引领观众的精神世界,探索出家庭伦理剧创作的新思路。

  家庭题材应当注入浓浓暖意

  "王丽萍创作的家庭伦理剧,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美好",既反映生活也引领审美。"著名文艺评论家、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仲呈祥在研讨会上表示,对生活中的某些矛盾,王丽萍在创作中没有刻意放大,摒弃了为吵架而吵架的"老套路",带给观众幸福的精神享受。

  专家指出,目前不少家庭伦理剧吵吵闹闹,夫妻吵、婆媳吵、小三和老婆吵,情节悬疑、情感纠结,抓住观众眼球的是现实生活中不太可能出现的极端情节。而王丽萍却成功"突围",《媳妇的美好时代》、《双城生活》、《保姆》等作品中,既没有阴谋算计也没有反派坏人。"冲突写到极致,容易拉动收视率,但是矛盾被不断放大升级,也会让观众心里觉得累。"王丽萍说,"家庭生活中没有那么多"恶人"、"坏蛋",就算"坏"也是性格中的缺点,一家人需要彼此理解。"

  没有"坏人"、放弃了大悲大喜的情节,王丽萍依靠细节和人物个性抓住观众,而生动的细节来自她当记者和社教情感类电视节目嘉宾10多年的积累。以《媳妇的美好时代》为例,首播收视率超过14%,不仅几乎包揽国内各大电视剧奖项,还在日本和韩国获得大奖,最近该片还在非洲热播,覆盖观众超过1亿人。

  "王丽萍"用生活的本来样式反映现实",发掘普通生活中的诗意、平凡生活中的美。"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认为,艺术作品需要呈现解决困难的努力和社会进步的希望,王丽萍赋予作品浓浓暖意和善意,看到了老百姓的真善美,唱响了时代主旋律。

  电视人应对生活有思考有敬畏

  "王丽萍通过电视剧表达了对城市生活的关切,既坦然地面对问题和困惑,也写出了对未来的向往,有关注,更有思考。"上海文广局艺术总监、上海视协主席滕俊杰认为,电视剧作为当今影响力广泛的文化消费方式,必须承担起娱乐之外的社会记录和沟通功能。

  20多年来,王丽萍创作的电视剧剧本超过500集800万字,虽然保姆雇主、婆婆媳妇等关系没变,其中的话题却已经随时代递进。上海文广集团副总裁、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用市民生活的"影像志"形容王丽萍的作品,认为她写出婆婆妈妈背后的历史变迁和情感变化,通过对普通市民角色的塑造以及对"小幸福"的刻画,看到了生活的进步和社会的理想。

  在《我家的春秋冬夏》中,王丽萍将目光投向老年人,通过改编真实故事,思考养老话题。正在拍摄的新作《岁月如今》,则通过北京一户普通人家的生活,反映改革开放30多年的社会变化。不难看出,王丽萍笔下"小人物"依旧,关注的视角却正在扩大。上海大学教授石川说,现在很多年轻人成了家庭伦理剧的收视主力,甚至会帮着剧中的同龄人一起算房租、算伙食标准。"电视剧作为通俗文化和大众文化,需要对当下热点做出积极回应,不少年轻人在剧中找到了"同类",说明电视剧切准了青年人生活和情感的困惑,引发了精神共鸣"。专家认为,生活中的故事需要经过编剧技巧和社会经验的过滤,形成对生活本质的解读,王丽萍对社会现象的呈现和追问,将幸福应该有的重量融进了"美好"的家庭伦理剧中。著名导演阎建钢认为,王丽萍的成功,说明编剧应该对职业、生活和观众心有敬畏,唯有这样,才能把每一部戏都当作一次"掏心窝子"的对话,让电视剧起到温暖生活、沉静人心的作用。
来源:文汇报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