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情感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正在北京卫视热播,该剧编剧王宛平在业内有"金牌编剧"之称,她创作的《幸福像花儿一样》、《金婚》等成为情感剧的经典之作。此次,王宛平历时三年,将自己多年来对婚姻和生活的积累放置在《假如》中,讲述了三姐弟轰轰烈烈的婚姻之路。在王宛平看来,与自己以往的作品相比,《假如》更真实、更深入、更犀利,着重展现了一个所谓"负心男"的纠结心路。王宛平透露,"腕儿越大的演员改剧本的可能性越大。曾经有导演跟我说,现在剧组里,谁的片酬最高,谁的权力就最大,有的时候导演都没有用,制片人也没有用,只有片酬最高的演员有最大的权力。" >>详细
一个电视剧拍摄剧组,最终的话语权不在导演手中,也不在制片人手中,而在片酬最高的演员手中,中国影视剧创作之怪现象早已在圈内见怪不怪了,倒是圈外人听到类似信息有些莫名惊诧的感觉。
影视艺术创作的分工协作是技术工业化最终调和的结果,在影视作品的创作过程和程序流程中,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才是完成一部好的、有质量的影视作品的前提。某种意义上说,影视剧应该是导演的作品,演员以及其他各个工种的配合下合力完成导演"风格化的作品"。
套用中国思维模式的表述方式,剧组拍摄的创作过程应该是"导演负责制",即导演要为作品的艺术性和艺术品质负责,导演的责任和义务是同时拥有的。中国也曾经和世界接轨,即导演制之外,制片人的权力有时干预到艺术创作的方向,但出于对导演的尊重,不会把事情摆在台面上说,制片人约谈导演就足够了,形成了所谓的"制片人干预下的导演负责制"。
无论是导演负责制还是制片人干预下的导演负责制,导演都是影响影视剧艺术品质的话语主导者,不会太多偏离导演风格化的思路。
现在不同了,"谁的片酬最高,谁的权力就最大",很显然,演员的片酬最大,自然话语权掌握的也就越多。中国影视剧演员的片酬在近二十年的涨幅不但超过了物价的上涨,也超越了国际惯例,演员的片酬天价一直上不封顶,形成的恶性循环也触发了中国文化价值观在各个层面上的扭曲。
很多年轻人一心要成为影视圈里的明星、大腕,其中一线影视明星的片酬屡屡被刷新是个重要原因。片酬的吸引力影响了年轻人,也影响中国影视圈创作风气,投资人想要赚钱,必然会启用明星、大腕,在合同签完之后,片酬最高者的话语权来自于对剧组所有人的挟持,导演、制片人出于对作品最终完成的负责,只能忍气吞声接受现实。
"片酬最高的演员"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国演员大的价值取向,在有钱之后就会忘记自己的身份定位和职责定位,超越演员的边界做导演的事情,也就不难想象为什么中国会出现"抗日神剧"的事情--行使导演职责的未必真的是导演,很可能就是演员。
可怕的是,在看似演员剥夺了导演的话语权的背后,是中国影视创作价值观被金钱绑架,导演不称其为导演时,没有人会真正对艺术创作负责,整个电视剧行业创作的扭曲是不可能打造出一个看得见的未来,也就剥夺了中国影视剧真正有意义的创作可能。
来源:千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