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注意:《流星雨》《失恋33天》《蜗居》《龙门镖局》《甄嬛传》《北京爱情故事》《红高粱》《非诚勿扰》《致青春》--它们既是电视剧,也是电影;即便现在还不是,很快也会是了。这折射出目前电影和电视剧相互借名气翻拍、大玩"近亲繁殖"的风气。作为观众的您,对于这些"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有什么看法?为何影视圈如此热衷翻拍?他们都能赚到钱吗?
趋势:翻拍成风,前景堪忧
《宫锁沉香》《失恋33天》《金陵十三钗》《唐山大地震》《赵氏孤儿》《金太狼的幸福生活》......2013年,电影和电视剧之间的翻拍已达井喷之势。不过虽然局面热闹异常,但赚钱的是少数,多数都是亏本赚吆喝。
电影改电视剧:曾经的"黑马"也落魄
随市场规模逐步扩张,影视剧互相翻拍一直呈上升趋势。电影方面,成龙的《神话》被翻拍成胡歌版的电视剧,还当过收视冠军。《画皮》《山楂树之恋》《风声》《非诚勿扰》等热门电影也都被拍成电视剧。到2013年,翻拍之风已达井喷之势,一年内就有《失恋33天》《唐山大地震》《赵氏孤儿案》,以及刚结束拍摄的《四十九日》(翻拍自《金陵十三钗》),还有计划中的《致青春》等等。
但翻拍版一定能像原版那么火吗?真不一定。剧版《山楂树之恋》剧情过于虐心,主演也不如原版来得青春,所以惨遭观众"唾弃"。最近刚播完第一轮的《失恋33天》,也遭遇原版电影粉丝的"揭竿起义",纷纷吐槽剧版的"仙贱组合"灵气尽失,男主角王小贱不娘也不贱,女主角黄小仙气若游丝的失恋独白也让大家承受不来。
电视剧改电影:有卖2亿的,也有亏到没底裤的
电影改电视成功的少,电视改电影也是一条险路。从2010年起,《我的美女老板》《马文的战争》《奋斗》等热播电视剧陆续走上大银幕,但票房都不怎么样。比如,《奋斗》电影版投资3000万,但影片前三日票房却只有180万,最终票房一败涂地,还被影评人嘲笑"亏到连内裤都没有了"。
《我的美女老板》虽是中小成本影片,但在宣传上花的力度非常大,原因是档期撞上《唐山大地震》,"当时片方也觉得冒险,所以在宣传上下了血本,据说是《唐山大地震》的好几倍。"但该片最终票房只有不到1200万,同样亏到吐血。
2011年有两部翻拍电影票房不错。春节档上映的《武林外传》成本不到5千万,但最后票房过2亿。主打怀旧牌的《将爱情进行到底》也大收超2亿的票房。而2013年上半年就有7部电视剧改编成电影,包括已上映的《金太狼的幸福生活》《宫锁沉香》,已开拍或者即将开拍的还有《北京爱情故事》《龙门镖局》《蜗居》《流星雨》以及《甄嬛传》等等。而从已上映两部电影的票房上看,形势并不乐观。《金太狼的幸福生活》投资约600万,最终票房约500万;《宫锁沉香》的监制和编剧于正曾表示投资过亿,但目前票房仅5400万。
解读:为什么大家要跟风?
翻拍来翻拍去,真正能超越原作或接近原作水平的,真的只能用凤毛麟角来形容,多数都弄成被观众鄙视的雷剧、烂片,原作也连带着"被毁"。但是为何大家还如此热衷翻拍?
编剧荒:缺乏中国好故事
最主要的原因:没有好故事,只能资源再利用。从不断被翻拍的四大名著、金庸小说,到影视剧互相翻拍,其实都在折射出一个现象--编剧荒,故事荒。所以于正的名字又出现在《宫锁沉香》的编剧栏,《一起来看流星雨》电影版编剧依然是电视剧版的王雪静。目前的影视圈,真正的好编剧实在是太少了。剩下一些没有原创能力的编剧,想不出好故事,就只能靠改编和扩充剧情来混日子了。
借名气:为的就是省钱
"影、视互相翻拍,成功的有,不成功的也有,对于影视业这样一个高感性行业来讲,实属常态。"《麻辣女兵》等热门剧集的资深制片人何静说道,"翻拍的目的主要在于利用已有的影视剧群众基础、口碑及品牌效应,分散投资风险,以期系列和衍生开发效益。"
尽管何静用"高感性"来形容这个市场对翻拍的敏感反应,但实际上,翻拍剧就是一种赤裸裸的"抱大腿",利用原有影视作品的高人气,迅速拉拢观众。眼球经济时代,翻拍剧从诞生之初就比那些原创作品多了百倍的关注度。像《山楂树之恋》要翻拍成剧版,消息一放出来,媒体就穷追猛打,比一部陌生的电视剧开拍引起的关注要轰动得多;同理,剧版《失恋33天》也只做了简单的宣传和零星两场落地活动,一样不影响知名度和关注度。
说到底,翻拍最大的好处就是--省钱!省宣传费!
省钱就够了?还有广告主来送钱!
不仅省宣传费,面对这些"抱大腿"的翻拍作品,还有制片人和广告主都是提着钱自己找上门来。据透露,赵薇版《致青春》上映没多久,剧版就飞速启动了,而只是刚有个计划,就已经有珠宝品牌主动找上门来谈植入合作,还联合搞了角色海选来做前期造势。
即便像《失恋33天》翻拍剧版后收视不佳,也不用担心亏钱。从事电视剧版权业务的曾小姐分析道,如果电视剧里有品牌植入,那么投资方一开始就心里有数,至少不会亏。"电影版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营销和植入,电视剧有汽车、饮料等品牌的植入,不会亏的。"
瓶颈:翻拍为啥难出好作品?
"凡属翻拍,非雷(剧)必烂(片)",这已经是业内和观众的共识了。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比如为赶档期粗制滥造;或原班演员、主创都已成腕,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合作,而换了新人演老角色,观众则很难买账。
抱大腿讲的是一个"快"字
有业内资深人士分析道,影视剧翻拍最重要的就是一个"快"字!因为既然要抱大腿,就要趁着被抱的热乎劲还在,观众还吃这一套的时候迅速立项、开播或上映。比如《致青春》电影版还上映时,剧版已飞速启动。《龙门镖局》刚开播,就有卫视宣布要投资电影版。进入制作阶段的《北京爱情故事》电影版,也算及时赶上了剧版的热度。为追求快,仓促上马,演员选得不好,剧本也没仔细打磨,幕后主创团队也是拼凑起来的,拍出来的片子,质量当然好不到哪儿去。
电影变电视剧,注水猪肉不好吃
《神话》《唐山大地震》《山楂树之恋》《失恋33天》《风声》《非诚勿扰》《画皮》等电影改成的电视剧,多数都不如电影版,其中最主要原因是非要把1个120分钟左右的故事要扩到几十集的电视剧,为此只能不断注水,稀释了原有的剧情张力。比如,电视剧版《画皮》除增加郑吉、阿漠、兰妃等一大堆来历不明的角色外,女扮男装拜把子、后妈勾搭外族谋反等天马行空的狗血剧情也一段接一段,电影里极力突出的那段唯美的爱情故事几乎被肢解得烟消云散。
原班人马难聚,观众不买账
改成电视的电影必是大热之作,主角们的表现也必定深入人心。而改成电视剧后,因预算、档期等等原因,很难邀请到原班人马再度出演,这样一来,在面对观众先入为主的深刻印象时,"翻新"的角色就很容易败下阵来。更何况,还有些剧组在搭建主演阵容时,根本不考虑角色本身的特征,结果从选角之初就已注定失败。比如纯爱片《山楂树之恋》的剧版找来清纯指数和文艺气息都不够的王珞丹就是一大败笔。大批网友认为剧版《山楂树之恋》乡土味太浓,硬把纯爱变成了"蠢爱"。再如《失恋33天》,或许是影版的人物形象太深入人心,所以当姚笛顶着蘑菇头、张默一看就是直男的时候,观众从心理上就已经开始排斥了。
电视剧变电影,卖老脸卖情怀
在很多人心中,电影比电视总是要"高级"那么一点。所以电视剧改电影比较容易召集原班人马。有了熟脸后再贩卖一点情怀,就很容易击中目标群体。比如张一白2010年翻拍电影版《将爱情进行到底》,李亚鹏、徐静蕾、王学兵等都悉数到位,这部电影当年轻松过亿,成功引发一轮青春怀旧潮,《将爱》也成为翻拍的经典案例。《武林外传》也如此,闫妮、姚晨、喻恩泰一个不落,全部上阵,这部宁财神的得意之作,赢的不是故事,而是情怀。
借鉴:美国玩套拍 日本讲新故事
在影视产业发达的美国,影视剧间的互相翻拍已经有一个非常成熟的体系,俗称"套拍"。而在日本电影市场,这几乎是电影卖座的要诀。
美国:电视、电影公司强强联手
从上世纪60年代起,电视剧在美国后来居上成为市场的香饽饽,导演、编剧、摄影棚等各类资源都出现了向电视剧"一边倒"的情况。为平衡市场,美国影视行业研发出一种"套拍"形式,即遇到好的题材必须影、视双方共享,一方拍完后,剧本要以友情价提供给另一方,甚至允许两方同时开机拍摄。这一招不仅在短时间内扭转了影、视市场的不平衡, "套拍"也就此成为了美国影视产业约定俗成的常态规范。直到现在,这一不成文的规范依然在美国影视产业中发挥作用。
此外,美国各大电视网与电影公司本就实力雄厚、经验丰富,比如由HBO旗下的热门剧集《欲望都市》翻拍的电影版除请回所有主角外,还精心编制了一个新故事,延续了原作的方向。这些无疑会让粉丝们得到充分的心理满足。
日本:用原班人马演绎新故事
从2006年到2012年,日本的真人电影票房冠军已经有6年被人气电视剧的电影版所垄断。仔细分析,会发现其中有一些规律可循。在历年票房前十的翻拍电影中,无一例外都保持了电视剧的原班人马主演,这保证了电视剧的死忠观众不流失。2011年的《白夜行》就尝试了一次换掉所有电视剧主演,结果便是首周票房都没有排进前五名,之后更是没有一周拿到票房冠军。
另外在日本影视界,翻拍片一般都会在延续原版主角人物性格的同时,又延展出新故事。比如,人气日剧《要人护警察》在拍摄时就考虑到要拍电影版,所以结尾埋下了深深的悬疑,吸引观众期待电影版。2008年真人电影票房冠军《花样男子》根据电视剧结尾的设定发展新情节,主角们在电影中才完成从情侣到夫妻的转变,用原来的角色重新演绎了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