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热议的电视剧中,有一部是沪语配音的电视剧《断奶》,其实这是个"回炉"的电视剧--似曾相识的台词重新由沪语来讲述,依然引起不少上海观众的兴趣。
虽然名为沪语电视剧,但剧中有很多台词的语序和用词,看得出都是从普通话版"翻译"过来的,虽然在台词上颇费了一番心思,但还是有多处未到火候的"夹生饭",使有些观众觉得有点"面熟陌生"。
有关方言剧的话题已老生常谈,粤语电视剧风行已久,以"刘老根"为代表的东北方言剧因为理解"零门槛"也风靡一时。与之相比,江浙始终缺少能代表地方特点的方言剧--并不是只有上海、苏州、宁波等某一地域的方言,上海本就是五方杂处的城市,无论是上海本地语言还是以苏州话、宁波话为代表的吴侬软语或杭甬方言,尽可纳入其中。从早些年的《七十二家房客》、《小小得月楼》到近几年的《永远的尹雪艳》等作品,就是以无差别的方言文化而让观众倍感亲切,同时在全国范围内都有相当影响力。
很多沪产剧的编剧本就不是江浙人士,自然编不出从逻辑到语言都能符合江浙文化的结构和台词来,不能自认为加入几处类似"老克勒"、"洋泾浜"等具有代表性的词汇,就能代表上海的方言特征。方言文化有其难以改变的一面,也有随着时代发展的一面,有些曾是民间俚语的词语如今已登大雅之堂,也有些极风雅的词汇因为使用频率低而退出口语舞台,而吴越地区语言的融入,也使沪语变得更立体更丰富。
在沪语的使用中,很多句式的主谓宾顺序是颠倒的,如果完全按照语文课本的语序,就会少了点"烟火气";而有些影视剧里,时髦的沪语从老年人口中吐出,而"老派"的词汇由年轻人念出,总觉得有些"穿越"的恍惚。在沪语剧《永远的尹雪艳》的创作中,还原了当时年代的沪语体系,摒弃了很多近几十年才出现的沪语词,这对于显现作品本身的文化氛围就显得极为重要。以沪语来"包装"电视剧,或许有电视剧投拍之初的无奈之举,但真正的方言作品创作还是需要创新的制作方式,以此显现出地域特色来。
来源: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