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的北京国际影视展,大约相当于影视交易会,主要是各个影视公司把自己的新电视剧带过去展示供购片方咨询。影视公司买了展位就可以领取工作证让员工进去,记者也有相应的媒体证件可申请,但若有单兵散户想进去瞅一瞅,不好意思,门票1200元一位。
当下国产电视剧热钱汹涌、产量惊人,作品已趋癫狂怪异,从业者看似风风火火,其实和观众一样渺小。所以驾驶着产业大机器越跑越偏的,到底是谁呢?
婆妈剧主要"玩概念"
今年投资过亿的《楚汉传奇》、《精忠岳飞》都没有太好的成绩,不知道是不是有负面榜样的示范,影视展的新剧里看不到极尽奢华大制作,倒是鸡毛蒜皮的家庭情感剧热火朝天地继续着。《老妈的三国时代》请了蔡明出马,"婆媳大战"四个字仍然是卖点,剧情梗概"典型"到俗套:出身豪门的婆婆和来自农村的丈母娘带着城乡差异性格大斗法,儿女在斗法下昏头恋爱,买房等矛盾催化剂必不可少。
相比前几年家庭斗争已经变态化处理的"婆媳剧",现在的新剧不只瞄准婆媳关系,更是让长辈深度介入恋爱和婚姻,把八卦论坛热议的都市性格和情感模式一锅烩,试图制造所谓的"世相百态",但匠气和脸谱化总是难免。张萌和任重的都市剧《敢爱》里,为子女恋爱当绊脚石的妈妈在片花里一直磨叨房子车子票子,普通观众闭着眼睛都能把她的台词顺下去。
与其费工夫琢磨台词和剧情,不如轻轻松松造个概念。《家有一老》号称"首部聚焦养老话题电视剧",《双独家庭的奢侈品》则标榜自己是"关注二胎话题",沙溢胡可两口子演的育儿剧找到的噱头是"兔爸虎妈"。婆媳剧鼻祖编剧王丽萍(代表作《婆婆媳妇小姑》、《媳妇的美好时代》)在这股都市情感剧大潮中稍有新意,她的《我家的春秋冬夏》不是让长辈干预孩子的感情,而是四个孩子一块儿干预父亲的黄昏恋。
都是两代人一块儿过日子、谈恋爱争财产、鸡毛蒜皮磕磕绊绊,大同小异的都市情感剧却顶着五花八门的概念招徕观众。想起有位香港导演曾经这么告诉我:"现在内地电视剧卖的不是演员、不是制作、不是导演,是概念和题材。"
偶像剧 最好是古装
于正在《笑傲江湖》里率先用了绝对年轻的演员阵容,宁中则跟岳灵珊看上去差不多大。于正认为自己用这么年轻的演员演师娘是为了"全面养眼"。也许于正的审美影响了整个行业,新拍青春剧里的成熟角色也年轻貌美,全剧都找不出一条皱纹。《少年神探狄仁杰》里,演狄仁杰的是黄宗泽,元芳是马天宇,武则天是林心如。
张纪中的金庸系列刚拍了没几年,《天龙八部》和《鹿鼎记》都要出2014版,两部戏的女主角都是1988年出生的张檬。在老剧新拍"青春版"序列里的还有《四大名捕》、《京城四少》。青春偶像阵营里自然少不了唐人影视,除了万众瞩目的《步步惊情》之外,唐人还有新剧《仙剑奇侠传5》、《梦回大清》、《秦时明月》,展位上赫然有清朝男女服装各一套,古装青春偶像剧的定位非常明晰。
江山代有才人出,演员更新换代最正常不过。但观众总有"演员太过年轻"的感觉,一则微整形发达,男女演员不论老少都"青春永驻",少了点真实;二则演员们表现不尽如人意、也未能达到全民风靡的影响力。例如林心如们演技和戏路并无根本突破,再腹黑的角色演起来还是偶像剧的塑料模特味道,观众无法入戏;又如"新王语嫣"张檬,不仅和李若彤有差距,其辨识度和刘亦菲相比也低了不少,观众只觉得面目模糊而未被惊艳,空留"新人"印象。
印象最深的新剧海报是《情定三生》。因为演员表是这样写的:"领衔主演:张萌(女一)、杨蓉(女一)"。在这样的署名方式面前,争排名的《画皮》剧组顿时樯橹灰飞烟灭。
女明星在乎排名不是新鲜事,1963年李翰祥要导《七仙女》,乐蒂计较谁的名字排在演员表第一个的问题而罢演。绝代佳人乐蒂尚对排名如此执着,况如今心浮气躁的小明星乎?一圈影视展逛下来,脚都断了,但是容貌气质过硬的新人女主角一个都没寻到,所以奉劝女明星们一句,实力不到位还纠结排名问题,排到了"女一号"也是步"冰雪薇甜"(白冰、韩雪、甘薇、景甜,公认四个没有实力却屡屡当女主角的人)的后尘。
雷剧续集拍不停
去年最好的国产电影《万箭穿心》被改成了电视剧版,但是味道已经大变。片名定为《亲爱的》,主题变成了"两段情史,一世纠葛",刻意削弱了主人公的悲剧色彩,人物刻画充满夸张的喜感。演李宝莉的是闫妮,丈夫还是知识分子马学武,另一个男主角不是混社会的建建,而是工人郑坚,三个人要纠缠30年。其实制作方完全不需要花钱买方方的原著,自己重起炉灶写一部《汉正街爆笑三角恋》,观众绝不会发现这故事脱胎自《万箭穿心》。小说电影版口碑极佳观者却寥寥,大概是制作方决定大刀阔斧改出个"都市情感喜剧"的原因。
业界奇葩《抗日奇侠》开了"抗日雷剧"的头,跟风者越玩越过火最终导致总局对此类剧集下了整治令。现在,出品方"热麦国际"的新作是抗日又不是抗日,叫《抗倭奇侠》,讲述明朝嘉靖年间东南沿海民众抗倭的故事,既继承了自己最擅长的业务又不与总局命令相冲突,简直神来之笔。该剧主创在发布会上宣传自己的戏是"娱乐性强看着不累",我猜这就是"雷"的代名词吧。
最励志当属刘晓庆和张卫健。《隋唐英雄》第一、二部剧情连篇累牍逻辑混乱改编也惊悚,但收视高是硬道理,因此制作方"长城影视"快马加鞭地拍了第三部,"永远的尹雪艳"刘晓庆演的是妙龄突厥公主阿史那燕,以美貌翻云覆雨推进历史进程;身材不高的张卫健一口气演了魁梧痴汉程咬金、程铁牛父子两个,时而卖萌时而怒目圆睁。光看海报和片花已经预料到第三部会招来多少"雷人"的责骂,刘晓庆、张卫健驰骋电视剧战场多年,老套的招数依然奏效。
所谓雷剧,十有八九都是高收视,演员和制作班底都会不断有续作推出。出演《天天有喜》而被称为"雷剧女王"的穆婷婷有《刘海戏金蟾》、《新济公活佛》、《土地公土地婆》三部新作,发展速度惊人。"雷剧教父"简远信(代表作《活佛济公》、《百万新娘之真爱无悔》)接着要拍《八仙前传》和《封神英雄榜》,还在展览场馆外最显眼的地方买了海报位置给新剧打广告,自己的大头赫然占据了三分之二的篇幅,下书霸气外露的四个大字"收视为王"。这景象大概就是内地电视剧生态最好的标本。
行业顽疾依然难除
展会上,财大气粗的影视公司都精心布置了展位,大屏幕大海报阔绰得很,TVB的展位则简单到了寒酸的地步。但是方寸之地居然吸引了各个展位的工作人员围观,因为他们找了20多位艺人一起站在台上亮相,架势好比小台庆。TVB这次强调自己发力,改革姿态明显,重点推介自己的公司TVBC(翡翠东方)。市场压力下,TVB对艺人的严格管控有所缓解,佘诗曼在发布会上大方说自己现在有很多在大陆工作机会,自由度很高。
好像已经不用描述港台影视界如何"北上淘金",大陆电视剧处处可见港台班底的身影。我在场馆外遇到一个台湾女人,用极快的台湾国语夹着生硬的北京话聊天:"他说原来的本子有问题,那好啊,我就找好莱坞编剧帮忙啊,他还是不满意,可是idea这个东西......"他们已经熟练地明白"本子"一词所指,知道横店的游戏规则,甚至爱上吃川菜。港台味的普通话是他们的终生印记,但是京城影视圈的口头禅永远会补进他们的话语体系,英文还是不能撂下的,动辄蹦英文和提及好莱坞,都是格调极高的。所谓文化融合,大概就是如此。
大陆电视剧市场巨大,常常被称为"人傻钱多速来"。港台乃至国际同行源源不断地进入这个市场,已经到了观众都觉得这现象不再新鲜的程度。但影视剧质量始终徘徊不前,外来的和尚也治不了这顽疾。
快离场的时候才发现《北京人在纽约》还在出售重播版权。看着熟悉的海报竟然有点伤感:呀,我们还有过这么精品的纯国产电视剧啊。
来源:天天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