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情深》主演集体“吐槽”被删减 谁来保障电视剧作品质量?》
2013-09-30 03:08:12

最近,电视剧《大地情深》的多位主演在微博上连续多日"吐槽",指出自己辛苦参演的电视剧在上星播出时"被剪得前后脱节、上下矛盾、支离破碎,让人看不明白",由此影射出近几年来电视剧产业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制作方手中的剧到了电视频道播出时,往往经过了再次"删减",观众看到的是经过"瘦身"的电视剧。

主演:集体"吐槽"删减版电视剧

由金马影视出品的年代剧《大地情深》汇集了宋春丽、陈瑾、奚美娟等众多"实力派"演员,讲述了战争年代一个小村庄中一群无私奉献的母亲的故事。这部电视剧早先在地面台播出的是41集版本,9月15日在北京卫视上星播出时被"瘦身"到了36集。

不少观众看了"瘦身版"之后纷纷表示,电视剧有些情节突兀、跳跃得"离谱","好多‘小豆子'、老班长的伏笔怎么就没了下文?",而有些精彩情节干脆就被删除了,"网上透露的‘大结局'中陈瑾饰演的‘大宝娘'为救儿子自毁双眼的感人情节怎么没看到?"

对此,宋春丽、贾延鹏等主演在微博上纷纷表示对北京卫视"删减版"电视剧的不认可。"现播版删掉了不该删的正戏,留下了本该删掉的过场戏,被剪得支离破碎。"宋春丽在一份网上声明中表示。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宋春丽认为,演员乃至导演在电视剧制作过程中存在话语权的缺失:"在创作过程中还有一点话语权,但是一旦拍摄结束,就没有话语权了,时间、投资等方方面面的因素都会侵蚀原本的创作。"

近年来电视剧在"上星"过程中被"瘦身"的现象远不止《大地情深》一例,制作方与播出平台之间的"口水战"也常常见诸报端。湖南卫视今年暑期档的《花非花雾非雾》就被编剧琼瑶指责"原剧被删减得太多,看了根本笑不出来"。而早先的《甄嬛传》等电视剧播出后,更有众多网友上网求"未删节版"。

制播双方:激烈竞争下"各有苦衷"

制作方金马影视方面的回复显得有些"无奈"。"播出方北京卫视只有36集的空当,为了保证《大地情深》能够上星播出,就必须剪掉一部分。"金马影视宣传负责人耿双双表示:"本想让曲丽君导演来剪,但是导演由于各种原因没法来,最后只好请了1位专业剪辑师来操刀。"

记者了解到,现在电视剧行业普遍的"行情"是制作方拍摄前向电视台进行预售,而电视剧完成后按照集数出售电视剧播出权,一些制作公司会将电视剧情节拉得缓慢,集数变多,以"卖出高价"。

"对各大卫视而言,面对视频网站等新媒体的冲击与卫视间竞争的‘白热化',都让‘拼收视率'成为首要任务。收视率直接影响到下一年的节目招投标。而作为影响收视率最重要因素之一的电视剧,各卫视‘黄金剧场'的节目资源更可谓‘寸土寸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按照卫视自身需求对剧进行定制或修改,对自身收视率肯定会有负面影响。"湖南娱乐频道1位业内人士举例说,湖南卫视在播出很多定制剧时,如若发现该剧收视率不佳,会对未播出部分进行"瘦身"甚至"腰斩",留出更多节目资源给其他电视剧,以保证收视率。

电视剧可谓中国电视产业中最早开始"制播分离",也是"分离"得最彻底的节目类型。目前全国每年生产1.7万多集电视剧,真正能在电视上播出与观众见面的只有6000多集。一边是稀缺的频道资源,另一边是过剩的产能,突出的供需矛盾让很多电视剧只能"委曲求全",按照卫视的胃口制作"删减版"。

专家:规范电视剧市场机制是关键

面对制播双方的"无奈",如何看待电视剧在上星过程中频频遭到"瘦身"的问题?不少业内人士都表示,理顺电视剧市场目前的营销体制是关键,特别是用合同的形式让演员与导演的意见得到相应体现,才能让电视剧行业往良性发展。

"对于投资企业而言,在按集把电视剧卖给电视台后,播出方怎么修改,投资制作方已经没什么话语权了。再加上市场上制作方相较于卫视的弱势地位,主演‘吐槽删减版'电视剧的情况迟早还会出现,这是一个市场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尹鸿教授表示。

从卫视角度看,尹鸿认为删减版的出现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根据卫视自身编播要求与时段资源,按照适合播出的长度或集数重新剪辑;二是播出前卫视要对电视剧进行送审,对其中不合适播出的内容做相应处理;最后是电视剧对卫视收视率的影响至关重要。特别在当下,各大卫视平台之间的竞争可以用"残酷"来形容,为了保证收视率,卫视也会对购买来的电视剧进行"再加工",通过二次剪辑加快节奏,突出卖点,保证自身收视率。

尹鸿还表示,电视剧行业涉及诸多方面,制播各方都有自身的利益诉求,而如何健全相关法规,以及如何按照市场规律解决此类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制作公司与电视台签订电视剧预售合同时,就应该把此类问题写明;而导演与演员作为影响电视剧品质的最重要因素,他们的意见也应该在合同中得到相应的尊重,制作方有责任保证原作品的艺术水准不在后期营销与播出中受到破坏。"

来源: 新华网福建频道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