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过去三个季度的2013年,国产剧播出量较2012年有大幅度增加,但收视率却持续疲软并明显下降,网络点击率也较2012年有较大幅度回落。以至于不少媒体、从业者、观众都表示:2013"无剧可看"。2013年的国产剧市场为什么如此混乱?雷剧横行,正剧注水,观众审美层级更替和娱乐消费转移等都不足以解释。笔者采访诸多业内人士发现国产剧市场中制作、交易环节的贪腐和收视数据猫腻也许才是导致"无剧可看"的真正幕后黑手--大量不规范操作推高演员片酬导致风险加大;影视购销中的贪污与腐败让市场无法形成良性竞争;而收视率造假更让制作机构失去风向标。采访中,有众多电视剧生产大户都表示出对电视剧市场的灰心,在他们看来,这些乱象已经让国产剧行业变得岌岌可危。
制作环节的贪腐
--制作单位给演员发高额账面片酬,通过回扣套现
某北京小生在拍摄一家国有影视制作单位的剧集时,身价从原本20万元/集猛涨到50万元/集,据透露这很可能是他在协助制作公司利益人虚报成本,实现制作费"个人套现"。
演员片酬高涨、制作成本大幅上升,也成为国产剧制作行业的一颗毒瘤,影响着电视剧产业的发展。据悉,2012年,某大叔视帝级别的演员一年税后收入超过一个亿,远远大于业内众多大公司一年的纯盈利--整个行业都在为演员打工,这是不少制作机构共同的抱怨。是不懂行的草台班子、煤老板肆意加价导致演员报价上涨?这种说法由来已久。然而,不少影视公司表示,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常见的反而是国有制作单位或国家机构来"搅局"。部分单位搞政绩工程不计成本,部分则是出于私利"套现"--通过给编剧、演员高额"账面报酬",虚报高额制作费拿回扣,从而把不属于自己的钱变成自己的。
案例:20万小生瞬间涨至50万身价,辅助利益人虚报成本
在国内电视剧制作行业,除开规模庞大的私营制作机构,也有数量庞大的国家机构、电视台附属机构、各级政府参与投资和拍摄电视剧,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恰好是后者搅乱了整个市场。有不少家国有制作机构,每年生产出大量电视剧却压在仓库里没法销售;部分最终通过关系在各个电视台露面后草草了事;这其中的不少作品便是部分参与者的"套现项目"。
2012年,某北京小生以单集超过50万元(该小生此前电视剧均价为20万元/集)的价格出演某国有影视公司拍的警察题材电视剧,成为让业界震惊的一条消息。据某影视公司老总透露,他拿到这个高价,极有可能是演员高片酬返还部分给利益人的行为;实际上,这家公司出品的多部电视剧,其演员价格、制作费用,都远远超过业内同等制作水平的电视剧,"通过回扣套现"便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
买剧环节的贪腐
--电视台爱买"人情剧",领导挂名"总策划"收钱
电视台购片人员相当大程度上左右着观众在电视屏幕上能够看到什么样的剧,因此电视剧制作方不仅送钱还送人,拿回扣,请演员"作陪"已经成为电视台领导的一大隐形福利。
采访中,不少国内电视剧生产大户都表示要对电视剧减产,将把更多精力投向电影。在他们看来,电影市场更公平,国产剧市场则存在太多的猫腻--电影是零售行为,凭借质量、口碑、营销占据市场份额;电视剧是大宗买卖,少量购片人的喜好和口味决定了交易的成败;相对于电视台,多如牛毛的制片方只能充当"孙子"的角色,面对电视台的各种要求只能尽可能满足,甚至送钱、送人。部分电视台的购片人员,凭借个人利益、喜好、私欲,相当大程度上左右着观众在电视屏幕上能够看到什么样的剧。
案例:一线卫视领导临退休狂买
"雷剧"
当年,某著名导演拍摄的政治任务剧《回家》(剧名为化名),错失央视导致销售和播出出现困难;后来该导演在中途临危受命接下执导由某卫视翻拍的名著剧,因此该卫视就出面收购《回家》,业内人士表示这就是"人情剧"的一种。
2012上半年,某一线卫视收视率一泄如注,网传与其电视台大肆购买"人情剧"有关。该卫视"一把手"领导即将到期退休,一口气高价买了某公司4部"雷剧",被怀疑中间存在猫腻。不过该卫视相关部门和领导被审计没有发现问题。2013上半年,某大型电视台台长被双规,此前,就有传闻称该电视台购片款透支严重、购片过程中存在不正当交易、有电视台领导从中获利。
有资深电视剧发行人员表示,在电视剧片头,常常看到总出品人、总策划等等都是领导;有些领导还为这部剧题词、写歌,这些都是光明正大的送钱,如果不是因为求着他们播出,谁会允许自己辛辛苦苦做出来
的东西挂别人的名字?
播出环节的猫腻
--"做内容"不如"做数据",收视率还是风向标吗?
影视公司与收视数据公司的结盟让不少业内人士担心,有利益关系的收视数据分析不再
具有市场风向标的作用。收视率造假,对电视业而言是个屡见不鲜的话题;由于直接取证的困
难,常常只停留在传言的阶段;也正因为这样,2013年电视"收视数据异动"非但没有得到遏制,反而有
愈演愈烈的架势。对制片方而言,为销售为播出明着暗着送钱、为电视剧好卖好营销请高价演员,都在"可接
受的范围";但面对明显存在人为操作痕迹的数据异动,不仅看不到处理意见,也看不到处理的希望,这让为数不少的电视剧制作从业者感觉悲观。某电视剧生产大户表示,明年要对电视剧减产,转投电影,"收视率是电视行业的通用货币和唯一衡量,但是这个标准不再具备风向标的价值,而是被操控,我不愿意这样死的不明不白。"
案例:某公司剧集屡创"收视奇迹"
以数据咨询闻名业内的某传媒集团,宣称拥有庞大的数据库和人脉资源,因此制作的电视剧不仅可以发行在较强平台,而且表示部部都能保证收视率。2013年,由该传媒集团旗下公司出品和推广的偶像剧《标签女孩》(剧名为化名)在某卫视独播,尽管都是新人演员挑大梁,该剧却以"黑马"姿态挺近收视率排行榜前三甲。分析数据显示,重庆地区的高收视起了重要作用(重庆是收视权重排列前卫的城市),该剧在重庆地区的收视率高达2.784,收视份额7.549。有意思的是,重庆历来被业内人士认为是收视样本户污染的重灾区,最近重庆卫视也联合索福瑞开始重庆地区收视市场的"清污工程"。
做数据分析的众多业内人士表示,一部籍籍无名的电视剧成为收视率黑马的可能性确实存在,但是对于一些由新人担纲主演、缺乏营销的电视剧,是需要被观众逐渐认知的,所以收视率是有上升曲线的,但该公司出品的不少剧目完全不符合这种规律。
来源:兰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