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好莱坞电影一直是全球电影的先锋,那一幅幅或富丽堂皇或精美雅致或惊心动魄或恐怖摄人的影像奇观令人叹为观止。的确,好莱坞电影无论在哪一方面都做到了极致,但是,在他走向巅峰的同时,他也走向了崩溃。当然,好莱坞电影也的确给我们带来了快乐,赢得了世界人的好评,他的美学特色也是不不容忽视的。本文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浅析好莱坞电影的美学特色:一、好莱坞电影的结构美;二、好莱坞电影的叙事美;三、好莱坞电影模式的类型化;四、好莱坞电影的商业美学。
——题记:“电影的力量直接抵达无意识的层面。它传达的,不仅是思想,更是整个身体和灵魂。”
以现代高科技特别是电脑技术和声光影技术参与电影制作,形成或富丽堂皇或精美雅致或惊心动魄或恐怖摄人的令人叹为观止的影像奇观,是好莱坞电影的一大特色。如卢卡斯执导的集电脑特技技术之大成的影片《星球大战前传之幽灵的威胁》中,全篇2200个镜头只有300个镜头不涉及电脑特技的数码后期制作;《黑客帝国》更是以近于魔幻奇谲的特技风格成为后现代主义的影像经典。
但是,从我个人而言,说实在的,我觉得好莱坞电影的状况越来越不妙,当他发展到极致的时候,正在一步步的走向崩溃。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好莱坞电影那气势磅礴的场面、直白的剧情、大腕明星给我们多彩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快乐。如果论及好莱坞电影的美学特色,我认为他还是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好莱坞电影的美学特色。
一、好莱坞电影的结构美
经典好莱坞电影在结构故事和展开情节方面明显地以戏剧化作为基础:故事情节充满戏剧的冲突,故事结构完整封闭,故事发展逐次递进直到结尾的高潮并总离不开大团圆的结局。如《卡萨布兰卡》《魂断蓝桥》。
西方戏剧在舞台上讲故事已经有几千年历史,早在古希腊戏剧就已经开始形成完整的5幕式戏剧结构(序场、开场、发展、解决、尾声)。好莱坞影片很“霸道”地把借用这一结构样式讲故事的电影结构方法归入自己名下。
1.序曲和尾声。早期经典好莱坞电影都是严格按5幕式进行结构的,80年代以后的叙事结构变成了没有序曲和尾声,只有开场、发展、解决的三幕式成为主流。这一演变不是美学因素造成的,而是环境造成的。
2.“起、承、转、合”。中国古典派在文章结构的讲究上有“起、承、转、合”的概念。这个结构故事的总结和经典好莱坞电影叙事结构开场、发展、高潮、解决有着神似的相像。
开场,在这一部分中编导的主要目的在于“破题”,即介绍剧中明星人物并介绍他的对手,设置一个矛盾或危机。开场要求“开门见山”,是在富于动作性的冲突中展开的。任何叙事艺术都以写人为中心,这个“冲突”往往体现为性格的冲突。开场部分应当以交代清楚重要人物之间的性格差异为要务,并且还要点明叙事的重心和基本情景。典型的方式是在开场时,尽量以连续发生的情节动作来吸引观众继续看下去的好奇心。这种情形,可用“让观众陷在剧情中不能自拔”来形容。观众会在已呈现的事件当中推测可能的原因。经典好莱坞影片《魂断蓝桥》的开场为例,便是在富于动作性的冲突中展开的:男女主人公的地位、身份相差悬殊,他们的私自约会更为当时的社会习俗所不容,这个开场部分就让性格冲突接火交锋,为未来冲突建立依据,也为悲剧性结局奠定了合理、可信的基础。
发展,也叫“纠葛”,着重展示矛盾纠葛如何加强剧中英雄的困难与危机。不仅要展示剧中正反主人公的能量和目的,还要着重刻画剧中人物所面对险恶的环境。影片《魂断蓝桥》发展部分有五段戏,上一段正是下一段开始,下一段又是上一段的必然继续。《魂》片作者正是按照“冲突律”的法则,经过仔细设计和安排,错落有致地把各个部分组织起来,以达到矛盾深化的目的。由于矛盾的不断深化,便也造成了戏剧艺术必需具备的那种紧张感。这种“紧张”必须逐渐加强,不能让它松弛下来。阿契尔在《剧作法》一书中说:“戏剧的秘密的最大部分在于一个词‘紧张’,而剧作家技巧的主要内容就是在于产生、维持、悬置、加剧和解除紧张。”
经典的发展结构为了不断加强这种紧张感,往往要遵循一条原则,即按照情节发展的逻辑,顺序地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使剧情能够以步步相逼的发展威势,奔赴高潮。它必须按照因果关系,把段和段、场和场,循序渐进地、承上启下地、合情合理地连接起来。
经典发展模式强调戏剧的整体性,表面上合理的动机,各个组成部分的连贯性。每一个镜头都不露痕迹地过渡到下一个镜头,力求使动作顺利地开展,造成一种不可避免的感觉。为了增加冲突的紧迫感,有时会加上某种最后期限,从而强化感情。尤其是在早期经典好莱坞电影中,经典发展模式往往有两条情节线索,与主要的动作线索同时展开一个罗曼蒂克的爱情故事。在爱情故事中,一对次要恋人与一对主要恋人同时出现。
高潮,电影叙事中的高潮是指戏剧性进展(在情绪、剧情、力度方面)最高点。经典好莱坞电影叙事高潮并非必然是一场激烈的戏,只需要情绪激烈就行了。高潮也更不一定是一种戏剧性突变,相反,高潮完全可以是一次意料之中的、期待着的对抗。
经典好莱坞叙事结构中的高潮往往是结构的顶点,是冲突从量变到达质变的时刻。在《魂断蓝桥》中,如果说发展部分还只是矛盾经历着量变的过程,那么,当一直作为伏线处理的“等级差距”这一新的矛盾突现出来时,促使原有的矛盾产生质变,形成了全剧的高潮。在高潮这一时刻里,体现在整个冲突中的两种力量,谁胜谁负也已被确定:在纯洁爱情和传统观念较量中,玛拉终于失败了。
解决,高潮之后的部分,是矛盾冲突的结局。原则上,任何叙事都会走向结局,结局往往意味着故事中所展示的矛盾冲突,获得了解决(至少作出了解答)。大多数经典好莱坞叙事影片都会呈现一个封闭性的结尾,不留下任何未解决的问题,寻找一个最后的结果来完成因果链。观众通常会知道每个角色的命运,每个秘密的答案和冲突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这些特征都并非叙事形式所必需。按照经典的传统,在喜剧中是婚礼或舞会,在悲剧中是死亡,在一般戏中是团圆或恢复正常生活——结束。最后一个镜头出于它的特殊地位,往往是某种哲学概括,总结前面这些素材的意义。
二、好莱坞电影的叙事美
1、蒙太奇技巧:美国电影导演格里菲斯在《一个国家的诞生》等影片中创造性地在场面之内进行大量的切换,直接把戏剧性空间解构,然后重新组合以适应观众的思维和情感参与,并由此发展出后来成为经典好莱坞叙事的一种拍摄和剪辑语法:用主镜头或交代镜头建立一个故事的发生地点,然后,当动作发展时,切至人或物的中景,在戏剧性高潮时用特写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很显然,这种叙事蒙太奇是建立在观众对事物理解的心理逻辑之上的。因此容易被观众所理解和接受,或者说,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电影的叙事而对其中蒙太奇叙事技巧却习焉不察。这种把自身隐藏起来的正是一种所谓“透明”的叙述。这种叙述方式造成了观众的幻觉,使他们相信好莱坞的那些传奇。。。
2.好莱坞经典叙事系统的核心是连续性剪辑,连续性剪辑代表了好莱坞经典叙事的特征,既是对戏剧化故事和类型化人物的发展,又是好莱坞制造梦幻和欢笑的基本前提,因为自然流畅的连续性剪辑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简洁方便而又真实可信的银幕世界。由于经典叙事系统的剪辑旨在实现逼真性的要求,所以景别使用的顺序便具有了特殊涵义:先是建制镜头展现整体环境和人物,然后是中景的镜头交待人物的动作和反动作,再切入近景镜头(包括特写)将人物面部表情的重要性直接呈现给观众,最后还得回到全景镜头来结束段落叙事或重建新的时空关系。
3、好莱坞大团圆结局作为经典好莱坞叙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好莱坞主流影片中扮演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简单来说,其有两个方面的涵义:其一是循环型或封闭型故事结构;其二是达到成功和完美的幸福结局。例如在奥逊.威尔斯的不朽杰作《公民凯恩》开始时,镜头从报业大亨极尽豪华的“天堂庄园”的大门和大门上“禁止入内”的警告牌缓缓移入,最后则用一个慢慢拉出庄园大门的反向镜头结束全片,在影片的叙事结构和镜头语言上完成了封闭型的循环。
三、好莱坞电影模式的类型化。
类型化电影是制片商迎合观众趣味制作的一批题材样式基本相似的影片而形成的模式化的电影。类型化电影是好莱坞的一个重要特点,三十年代的类型电影有音乐片、歌舞片、匪徒片、恐怖片等,其中都不乏佳作。
(1)类型化的人物形象
经典好莱坞电影往往追求人物形象的类型化。所谓类型人物,正如英国文艺理论家福斯特所说,就是具有单一性格结构的人物,也就是说可以用一个专有名词或集合名词便能够概括的人物。福斯特认为,文艺作品中类型人物的最大好处就在于,读者或观众可以轻易地分辨他们并记住他们,这种类型人物善恶分明,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的界限十分清楚。当然这种类型人物最大的弱点在于,人物性格未免太露太浅,缺乏足够丰富的性格内涵。好莱坞生产的大量西部片,主人公几乎都具有善恶分明的类型化倾向,无论是英雄牛仔与印地安人、警长与匪徒几乎全部都可以用类型化来划分。
类型影片固然有其模式化的倾向,但是这类电影总是在调查观众的欣赏要求和欣赏心理的前提下拍摄的,密切了电影制作者和观众的联系;类型化的模式固然有较为稳定的规范,但电影到底不像工业流水线那样使生产的产品完全一模一样,而要有创新。类型化要求在规范的框架里创新,这也有利于发挥电影工作者的创造个性,否则类型电影也不可能存在了。实际上,在标准化、规范化的前提,制片人并不排斥个人或某些部门的创造性。
不过,好莱坞将电影纳入经济机制,把它变为赚钱和牟利的手段,也使好莱坞生产了数量不少的庸俗之作。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的,正因好莱坞能创造丰厚的利润,才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这又使好莱坞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电影城。它不仅是世界许多的导演、演员向往一逞驰骋之地,也是无数观众希望一游的魔幻世界。
(2)当然,从影片表现手法上看,新好莱坞电影在艺术上大量借鉴了欧洲艺术电影的创作经验,电影创作者们在跳出经典好莱坞戏剧电影模式的同时,又吸纳其合理成分,在表现手法上突出电影的影像功能。与旧好莱坞比较起来,新好莱坞电影在美学特征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待:
① 在情节结构上,新好莱坞电影打破追求戏剧性的单向叙事模式,时空转换更加灵活,不再追求故事情节的完整性而寻求开放的结尾。
② 人物不再定型化,而是根据其性格自身的发展展现其自然本性。善与恶不再是划分人物好坏的径渭分明的标准。除此之外,新好莱坞电影在人物和情节的关系上,使人物不再隶属于情节而是从情节突出人物。如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情节的发展实际上是主人公一步步走向疯狂的历程。影片给人的震撼不是情节是否具有悬念性,而是残酷战争环境下人的异化和异化的人:奉命杀死一个战争狂人的中尉却在经历了种种事件之后变成了另一个狂人。
③ 新好莱坞电影更加重视包括镜头语言在内的电影技巧的开拓。新好莱坞电影不追求银幕上的真实而是运用各种电影技巧是其产生一定的间离效果,也因此,在新好莱坞电影中,各种角度和不同速度的镜头,定格,跳接等十分丰富。新的影像语言强化了视觉上的冲击力,使画面更具艺术效果,而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则从另一个方面为电影增加了哲理内涵,从而也使影片更具导演个人风格特征。如科波拉的《教父》,它实际上是把一个美国电影中颇为传统的“家庭故事”放大为一个家庭的神话,是传统强盗片中的个人英雄融化在一个无所不在的家族势力之中,而这个家族则成为当代美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的缩影。
值得提出的是新好莱坞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旨在追求影片视觉效果的商业电影开始出现,其代表为卢卡斯的《星球大战》系列和斯皮尔伯格的《侏罗纪》系列。这些影片充分利用了电影高科技的成果,特技摄影和数字制作几乎成为了取代情节的法宝。这些影片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视觉奇观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视觉经验乃至梦幻,从而给观者以极大的感官刺激和震撼。
四、好莱坞电影的商业美学
电影是一种艺术,电影也是一种生意,或者说,电影艺术是依赖电影的商业性而存在、发展的;同时,电影生意也是依赖电影的艺术性存在和发展的。因而,电影是一种艺术的商品,同时也是一种商业的艺术。而这正是好莱坞电影的本质,也是电影商业美学的基础。
所谓电影的商业美学就是以市场需要和经济规则为前提的电影艺术设计和创作体系。商业性制约、规定着电影的题材、主题、故事、风格、类型、场景、视听系统,甚至演员选择,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完整的美学体系。
你可以蔑视好莱坞大片的肤浅直白,但是我相信大多数人开始主动地接触电影还是缘于《亡命天涯》、《超人》等所谓进囗“大片”的影响。尽管如今我们会把品味放在第一位,从而放弃评论《蜘蛛侠》、《007》系列等电影,但是却不得不承认其受欢迎的程度是《记忆碎片》之类不能比拟的。
好莱坞类型片的复兴
70年代中期以后以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和卢卡斯的《星球大战》为代表,一批带有惊险,恐怖,科幻色彩的电影将观众重新吸引到影院里来,这些片子的卖座是好莱坞人重新认识到类型片所蕴涵的巨大的商业价值。于是,各种类型电影在好莱坞再次受到青睐。复兴时期的类型片在原有模式上又具有三大特色:一是注重迎合年轻人的欣赏心理。影片大都描绘青年心理特征,吸纳现代派思想,创造前卫的银幕形象和时尚内容。二是大量加入现代科技成分,特技摄影和数字技术是银幕更具视觉效果。三是在原有类型片基础上发展出新的类型片,如伦理片,灾难片等。
总之,新好莱坞电影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功再度显示了美国电影强大的生命力,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好莱坞依然是不倒的“电影王国”。
虽然好莱坞电影取得了辉煌,在电影的商业界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但是不过,不管好莱坞将来如何,它的现在是悲伤的。如果没有某种补救来到,它的前景是暗淡的。除非有什么拯救性的措施,而把艺术融入电影,好莱坞将继续是一个专搞庸俗娱乐的商业工业冒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