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文化传媒领域共发生近数十起并购案,其中,最吸引投资者眼球还是几宗涉及影视领域的并购案。
与去年不同的是,今年开始有很多与影视业不相关的公司瞄准这一市场,被收购公司多以二线影视公司为主,并购金额与去年相比也更低,最高的仅10亿人民币。
非业内公司介入 并购金额比去年小
回顾去年影视业的并购案,无一不是大手笔。去年5月,大连万达集团和与AMC影院公司签署并购协议,并购总交易金额高达26亿美元;7月,华策影视收购上海克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100%的股权,交易金额为16.52亿,并进行5.5亿元的配套融资;9月,乐视网最终出手15.98亿元拿下了花儿影视和乐视新媒体。
而今年,并购金额最高的是中南重工收购大唐辉煌,仅10亿人民币,其余收购金额多在5亿以下。
无论是中南重工收购大唐辉煌,熊猫烟收购华海时代,还是湘鄂情收购中视精彩。这几家公司均在发布并购公告后,大幅上涨,甚至连续数日一字涨停,资本市场的疯狂正是因为这些公司的并购标的都属于影视传媒行业。并购影视公司、抢夺影视行业船票,渐渐被很多经营状况惨淡的传统企业看作起死回生、重赋活力的良药。
除了这些已经坐实的并购外,市场上有很多的预告和传闻。从阿里参股华数,到腾讯3亿美元收购优酷土豆20%股权。到底是内部消息还是市场传言,真相只有等最后公布的一刻才知,但资本市场的活跃与急躁程度可见一斑。
聚焦最近宣布并购计划的三家公司,无论是主营业务正面临困境的熊猫烟花,意欲摆脱业绩下滑囧境的中南重工,还是2013年财报巨亏的湘鄂情,在宣布进军影视业后,二级市场上均表现出较好的行情。不少传统行业都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而文化创意行业不仅受到国家政策鼓励,也有利于重塑公司品牌。此外,影视文化企业成为被并购的目标,是因为其价格相对较低。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并购重组是资产配置的选择,影视传媒产业拥有政策的各项支持,非业内公司切入并不奇怪。
由于传统公司的主业萎缩,而宏观经济持续低迷,转向炙手可热的影视业,寻求新的利益增长点似乎是公司的无奈之举。
标的公司去年营收最高3亿 利润最高仅6千万
从被收购公司的各项财务指标来看,这些公司普遍营收较低,最高的是梦响强音,去年营收为3.3亿,最低的笛女影视仅为5000万。从利润来看,利润最高的大唐辉煌为6600万,最低的中视精彩仅为1300万。
从估值来看,Q1收购案中的标的公司,除梦响强音为21亿外,其他估值都为10亿以下。回顾去年的收购案,被收购公司估值多数在10亿以上,克顿传媒估值为16.52亿元;新丽传媒估值高达30亿;长城影视22亿。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金英马在去年计划被中视传媒并购时,估值为10.2亿,而今年最终被禾盛新材收入囊中,估值却降至8.3亿。
由于目前市场上的一线影视公司大多各有所属,目前传统公司跨界并购的影视类资产并非一线公司,整体来看,上述投资对象在国内均非一线文娱企业,在艺恩咨询公布的《2012—2013年度中国文娱企业50强》中,上述企业无一入选。投资主体与投资对象若主营业务差异太大,如何进行资产整合是摆在企业面前的严峻问题。上市公司在进行跨界并购时,不能只是跟风,需要从自身经营角度出发,深入了解影视文化产业,寻找与自身业务的契合点,让二者可以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产生协同效应。如果只是单纯的财务投资,作为“外挂”,无法产生1+1大于2的效果。
被收购影视公司 背靠大树好乘凉
影视公司甘心“嫁作他人妇”,其实也在背后打着自己的算盘。业内人士表示,谋求与上市公司合作的影视公司一般为两类:经营遇到困难的,希望上市公司“拉一把”;寻求更大发展的,希望上市公司“推一把”。
影视项目的一个特殊性是对现金流的依赖非常大。早在2012年,包括大唐辉煌在内的多家影视公司就曾有意单独进行IPO却没能成功。通过并购这种方式,影视公司可以借助上市公司的融资渠道,解决现金流压力过大的问题,背靠大树好乘凉。